孩子的思维
今天在给学生上阅读课时,说到一个五岁的小孩刚刚学会几句简单的英语,他对下班回来的妈妈说“妈妈,我会说英语了。”妈妈很是高兴地让说几句,孩子说“I love you”,妈妈听了后很是开心回应道“I love you ,too.”谁知孩子继续说“I love you three, four, five…”学生们听完后都很开心,他们纷纷发出会意的笑声,因为在英语中“too”“two”是谐音词,而妈妈说的此“too”乃“也”字,而孩子说的“two”为一二三四中的“二”字,孩子还不明白两者的区别,只是很自然的接完妈妈的话,他觉得很有趣,也很骄傲,因为他会说这么多英语。可以想象出孩子也许正一脸期待的望着妈妈等候表扬,那种场景一定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一篇阅读文章讲的是一个小孩在家门口等着回家的父亲,他对爸爸说“爸爸,你一个小时挣多少钱呀?”他的父亲很奇怪的看着他回答道“二十美元”。“爸爸,您给我十美元吧。”他的父亲以为他想拿钱去买玩具或者其他东西,不禁生气的对孩子吼道“回你的房间里好好看看。”也许父亲认为孩子屋里已经有那么多玩具,他还提出无理的要求很过分。孩子低着头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一个小时后都没有动静,父亲冷静下来发现自己有点过分,也许孩子并没有什么错,应该问清原因。他走进房间,看到孩子手里拿着十美元,更加奇怪问他为什么明明有十美元还问他要,结果孩子的回答让父亲很是意外,他说“爸爸,我很久没有和你一起吃饭了,我想用十美元买你一个小时和你一起吃饭。”一席话把父亲说得泪水涟连。看完这个小故事,相信所有的父亲都会或多或少受到震动,有时孩子的一个简单的要求实施起来却那么难。
令我难忘的第三篇阅读更是发人深思。圣诞节前的一天,一位老人经过熙熙攘攘的购物中心,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脏小孩在人群里哇哇大哭,老人一问才知道孩子叔叔给的十个便士不小心给弄丢了,老人立马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十便士硬币给小孩。孩子接过后马上就破涕为笑了。老人很舒心的走了,可是在他回转的路上,那个孩子还在那里哇哇大哭,他很是不解再次询问孩子是否又丢了那枚硬币了,可孩子的回答让他哭笑不得,孩子告诉他没有丢失那个硬币但也没有找到原来丢失的十硬币,老人问他那为什么还哭呢?孩子说如果他没有丢失掉刚才叔叔给的硬币,那么他现在应该有二十硬币了!大笑之余也让人感叹,人性的贪婪是从娘胎里就有的。
孩子的思维除了让我们发笑之外,其实有很多的想法让我们自愧不如。有一天我带着儿子外出玩,儿子正处于好奇的年龄,一路上问个不停,我也是有问必答。他看到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很是兴奋,不断的问“妈妈,那是什么车呀?”“自行车”“那又是什么车呀?”“三轮车”,“妈妈,那边的是什么车呀?”“旅游大巴呀”,“这个呢?”“面包车。”“妈妈,那蛋糕车在哪呀?”他这疑问还真把我给问住了,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为什么叫面包车我还真讲不出个所以然,而为什么没有车子叫蛋糕车我也只好老老实实回答,“妈妈不知道呀,宝宝帮妈妈找找好不好啊?”儿子虽然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但是听说我有求于他很是自豪,“好,妈妈,我帮你找找啊。”
孩子的思维充满了童趣,简单纯真,没有世俗杂念的搀杂,简单的扼杀或者粗暴的打断也许就埋没了孩子放飞的翅膀,不妨蹲下来倾听孩子心声,不取笑他们,更多的是鼓励,也许一个语言学家,一个社会学家,一个企业家,一个诗人,一个科学家就诞生在你的周围。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