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83 苹果版本:8.6.83
开发者: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让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活跃起来

来源: 编辑: 2006/03/30 00:00:00  字体:

  国以才立,政以人治,业以才兴,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共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兴国”无不揭示了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人才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固然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济基础、灵活的发展政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如果没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纷纷涌入作为支撑,这一地区的发展最终也只能是日落黄昏。反观经济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人才;外地的高级人才引不进,本地的人才大量的外流;人才从农村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失的现象十分突出。

  一、原因分析引起人才外流的因素较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机制不完善,人才管理无序。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流动、激励等机制没有健全,有关人才的政策,如工资、福利待遇不能享受,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等保险制度不能落实。人才管理中法治因素少、人为因素较多,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没有被打破,人才自由进出的渠道不畅通。

  2、人才观念淡薄,市场竞争观念尚未形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能被社会接受,市场竞争就是人的竞争的意识不强,甚至有些单位领导认为经济效益不佳,引进和培养人才将增加负担,而拒绝接收任何人才。

  3、人才培养缺乏规划和计划。人才的培养缺乏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没有统筹性和针对性,导致人才使用经常出现断层现象。培养的形式比较单一,规模小,接受正规培训机会少,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

  4、环境差、条件简陋,对人才没有吸引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项目少,不能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社会大环境的不完善,使人才不能“才尽其用”。加之工作生活艰苦、待遇低,造成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二、建议思考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发展,除要有好项目、充足资金外,必须拥有一批懂技术、能创新、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因此,要想方设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

  1、 充分发掘潜能,发挥现有人才资源最佳效益。

  第一,要充分发挥在职人才的作用。首先是要用事业留住人才。要为各种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理想抱负。其次要用感情留人。要主动与人才加强感情交流,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人才的职务升迁、晋升职称、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人才流动要坚持来去自由,对于流出的人才应是“刘备送徐庶”,而不是“硬卡”政策,使流出人才虽然身在彼地,但心挂此地。再次,要用适当待遇留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根据现有的财力、物力,一方面提高薪酬,一方面注重人才成长环境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关心他们的健康,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第二,要重视二次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离退休人才一般情况清楚、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发挥他们的“余热”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的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缓解欠发达地区人才缺乏的矛盾,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对不同专业的离退休人才进行梳理、分类,通过组建各种老年人才协会,为离退休人才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老年人才市场,发布需求信息,实行双向选择;采取激励政策鼓励一些单位对离退休人才实施返聘,使他们为经济社会建设再作贡献。采取为政府出谋划策,参与决策咨询;为经济建设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指导;举办社会公益事业;兴办实体等多种形式,为离退休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便利。要加强宣传,提高对二次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搞好预测规划,实行二次人才动态管理;开展继续教育,重视离退休人才的再教育;建设开发阵地,提供用武之地,让离退休人才“金秋再创业,夕阳再辉煌”。

  第三,要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能工巧匠”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小诸葛”、“土秀才”,应把这些“能工巧匠”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在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总量,并通过专业培训、典型引路等方式,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努力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成为基层行业技术和致富带头人。

  2、 多种形式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一位学者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只有教育,其他投资只能改变数量,只有教育投资才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档次。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应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稳固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高校的联络,寻求合作,签定委培计划,建立起关系稳定密切、专业针对性强的培养基地,确保有可靠的人才来源。二是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利用开发基金资助愿回本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并鼓励高中毕业生填报本地区紧缺专业。三是联姻办班,就地育才。为提高在职干部、职工、专业人员的素质,可以从本地区实际需要出发,采取与高等院校就地联合办班的形式,有选择地培养本地人才。四是抓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欠发达地区解决人才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方法上,可采取换岗交流、挂职锻炼、互派兼职、学习深造等形式,在培训地点选择上,可以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可以到西部贫困地区,在不同的省、市之间进行合作。同时,要大力鼓励各类人才参加双学历、双学位教育,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推动经济工作的发展。

  3、 不拘一格,广揽适用型的经济建设人才。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看,单靠自我挖掘和自我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引进外地人才或智力,“借脑生财”,“借鸡生蛋”来壮大人才队伍的实力,发展地方经济。 一是“刚性”与“柔性”要并用。刚性引进即采取直接办理调入手续和转入行政、户粮等关系的传统方式引进人才。对引进人才单位确定的,为其办理调入的各种手续,帮助引进人才解决配偶、子女就业等问题。对单位未确定的,可以“先落户后择业”。对硕士以上研究生和高级职称的优秀人才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在编制内的可优先安排,满编的先办手续,后调节编制。柔性引进就是不转行政、户粮关系,变户籍管理为身份管理,变人员流动为智力流动。取消人才流动中的部门、身份、地域界限。柔性引进可以采取兼职聘用、短期聘用、学术交流等形式。利用柔性引进可以使人才身在彼地而智为此地,使人才为我所用。应该说,柔性引进更适应时代潮流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用人单位不仅可以不用为人才的房子、妻子、孩子等问题劳神费力,还可实现用人不养人的“潇洒”。 二是数量与质量要并重。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思想,只注重人才引进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质量和效益,致使一方面人才引进速度加快,数量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引进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造成人才引进与实际工作脱节,人才供需结构严重失衡。因此,在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引进人才的质量,优先引进具有高学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实用与创新要并举。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紧迫的任务是发展壮大经济,这就要求引进人才能够“拿起筷子就吃饭”,这种人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比较实用。同时,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就必须拥有优秀的掌握创新技术的青年人才,因此,对具有创新技术的青年人才要给予政策倾斜,重点引进。 四是内外要兼收并蓄。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回本籍工作一般很少,在大力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要积极鼓励本籍毕业生回家乡建功立业。对回本籍工作的人才同样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防止招来了女婿而气走了儿子,破除本籍人才是“自家人”,多奉献、少索取是天经地义的认识,树立新型的市场经济人才观,不厚彼薄此,只要是人才都平等对待。

  4、齐心协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担负着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等重要职能,应利用环境优势、政策优势营造出具有“磁场效应”的社会大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个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否完备、是否配套、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能否更有效地吸引人才的关键。面对各地争抢人才的严峻态势,必须象改善投资软环境一样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既要抓好原有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有本地区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体制。二是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良好的用人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必须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进行创新。要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公平竞争中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人才、业绩、报酬,从而使本地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地方。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够激励人才的情感,要通过宣传优秀人才,树立人才典型等手段,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建立起“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新的发展思路,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四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良好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467号 京ICP证0304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14号

正保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