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如何更好地为党委管理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既事关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又事关领导干部的业绩评价,具有双重功效。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管理经济的水平、能力、优劣等形成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党委政府的用人决策和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考核使用。因此,审计机关要以监督和引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掌好权、用好权为目的,对于审计评价,既要体现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负责地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又要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更好地为党委管理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根据审计结果,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的功过是非。
一、审计评价要与审计目标相一致
审计目标是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着委托方的意志: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行使经济发展权、经济监督权和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进行界定。客观真实地反映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为党委管理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依据审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做到审计评价合乎审计目标的要求。解决好为什么评价的问题,充分体现评价的目的,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对干部的考核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把握评价内容,与审计方案确定的重点内容一致
“审事评人”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由监督微观财政财务收支向评价宏观经济行为拓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紧扣审计方案确立的内容,重点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用权履责情况,不局限于日常财务收支的评价,不以财务管理责任替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更不能把部门领导责任视为上级领导的责任。准确把握评价内容,就能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三、评价的方法相对一致,体现客观公正。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分为(一)定量评价。以审计查证和取得的可靠数据与经济责任目标(计划)、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行业标准等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二)定性评价。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评价。(三)综合评价。综合运用上述两种评价方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支、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及存在问题和所在单位财务收支、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企业管理、发展、资产运营、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1、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对审计对象评价内容相同的部分,为共性评价。包括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情况、履行经济责任监督管理情况、贯彻国家财经法规及有关政策情况、开展廉政工作和遵守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等。因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不同导致评价内容不同的部分,为个性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个性评价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履行经济监督管理情况。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个性评价为: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合理及有效性。采取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既避免“千人一面”情况的发生,又能体现科学准确、完整客观的评价原则。
2、与相关考核指标相对应。与相关考核指标相对应,从三个环节入手进行评价:一是通过实际完成任务情况与上级下达、本级自定的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实际完成情况。二是通过实际完成与前期相关指标以及任期内各年度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实际增减变动情况。三是以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为主,以分项的具体经济活动指标为辅,通过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水平高低情况。
四、评价与审计资料相一致,经受起事实与历史的检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审计职权受权委托范围内,依据审计结果,就被单位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判断,用语应当与法律法规想一致。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把财政财务收支与有关经济活动相对接,把经济活动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联系,在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目标的要求,重点对领导干部用权履责情况,依据审计结果进行界定,是否依法、合规、有效?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人,做到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既要有充分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作支撑,避免人、事脱节,就事论事,又要注意用语的平实、具体准确,还有与审计底稿、审计取证等相关资料订对应。
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不仅要审计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企业各项经济发展指标,更要评价与民生相关的社会建设资金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督促和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