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沉淀知识;在这里积蓄力量;在这里思考创新!
  原创投稿栏目是广大财经工作者及爱好者发表个人原创专业文章、展示新颖学术观点的天地。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征集原创,期待您的原创!

原创投稿首页 原创天地 投稿说明 我要投稿

原创文章

高职《审计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宋森  上传时间:2011-10-2 0:0

  摘要:如何使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技能素质等方面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尽可能保持一致。是一项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工程。

  关键词:审计课程;课程体系;三位一体;教改思路

  随着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发展,单纯教师精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学实践正从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审计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在实际业务中的操作。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材为依托,以方法教学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对教学大纲的把握,注重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注重对教材的运用,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传递,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以教材为依托,探索《审计学》教材编写模式

  高职教材编写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要将普通本科院校理论型教材编写模式转变为高职教育技能型教材编写模式。从根本上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弊病,突出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培养出有用之才,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在编写《审计学》教材,重点阐述“是什么”和“如何做”。“是什么”解决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如何做”解决不同专业技能课具体技能的操作程序、方法和技巧。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淡化“为什么”,这样缩减了教材内容,改变了教材越编字数越多,越编于系统,理论性越强、实践性越差的趋势。同时加大实训的力度,在实训的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尤其是加强专业的综合实训的研究,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教材的定位应更加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原则编写教材。力求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出发,尽量减少枯燥、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灌输,充分体现“以行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以方法教学为主线,探索《审计学》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理论够用为度”探索《审计学》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审计学》教学目标。

  (一)归纳总结法

  《审计学》课程内容多,而且细,学生学完后,会觉得乱,没有系统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组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条例化、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讲完理论部分的内容后,可以对理论部分包括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介绍审计理论体系构成问题。书上的内容为自己的知识。在审计实务部分,每一个审计科目都包括许多道审计程序,对于较难的审计科目的审计程序,就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对重点程序进行总结,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审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社会及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所以案例教学法应成为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以案例讲述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比如在实务审计部分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做了大量案例习题,通过这些案例习题,让学生总结审计测试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这样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

  (三)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审计课实务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此种方法效果较好。在实务审计部分,常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函证法、盘点法、分析性复核、检查等方法,虽然每个科目的实质性测试基本上都围绕这些方法展开,但在审计不同内容的时候,在使用上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不注意这些区别,会造成审计方法使用上的错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为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对审计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审计学》教学模式

  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老师可结合有关知识点,把社会焦点、全球热点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社会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融合,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上必须要改革创新,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这时老师所要做的是联系现实生活,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实践中,通过感、听、看等形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开拓视野,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时间难以完成,老师可先把问题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再经课堂汇总,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访问、查找图书、参考资料、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

  (2)何小琴。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总结[J].课程主讲教师2004.12。

  (3)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4)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1、您的稿件须是财经类的、健康向上的财会论文或探讨类文章。
2、您可以在网上直接投稿或选择附件上传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投稿。
3、我们会定期将原创文章刊登在《会计文苑》栏目,优秀文章推荐发表在《财会学习》并给作者邮寄当期样刊。
4、在本栏目发表原创文章5篇以上,且至少一篇被《财会学习》选用的,我们会为作者建立专栏。
5、发稿时请务必留下您的真实姓名、QQ、联系地址或联系方法,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6、如果是还未公开发表的稿件,您还要另投他处不希望在网上公开请点击“暂不公开”或在文中注明。
7、文章均需经过我们的审核,通过审核的文章将会刊登在相应栏目中,未通过审核的文章有可能是决定采纳发表,发表的文章我们会电话通知。
8、一般情况下,稿件审核将在收到作者投稿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如您未接到发表电话且未审核,您可另投他处,所收稿件恕不退回。
9、本栏目是广大网友展示优秀作品的平台,作者在此发表作品视为作者同意不必支付稿酬。
10、投稿网友文责自负,本站将不对您所投稿件承担任何法律上和道义上的责任!
11、咨询电话:82319999-2021 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