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期末计量的原则是企业在每个会计期末确定存货价值时所依据的标准,这一标准对于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至关重要。根据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存货的期末计量主要遵循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
首先,“成本”是指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使存货达到当前位置和状态所发生的合理必要的支出。这里的成本应当是历史成本,即购入或生产时实际支付的成本。
其次,“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预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简单来说,就是存货在市场上能够转换为现金或者等价物的价值净额。
期末计量时,企业应比较每项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取较低者作为存货的账面价值。如果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将存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其可变现净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财务报表中出现虚增资产、利润的情况,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还需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市场变化来合理判断和估计各项成本及费用,以准确计算出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存货(如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其具体的计量方法可能会有所差异,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总之,存货期末计量原则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一原则对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