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群体,无论做到什么级别,给人的印象总是严谨的,但另一方面,似乎它又是死板、不知变通的代名词。在西方发达国家,CFO变为CEO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职业过渡,在世界500强的大公司,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而在我国,从财务领导提拔到企业最高领导人的案例却少之又少,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好像财务出身的人就不具备成为最高决策者的条件。
分析其中缘由,很多人认为这是我国的企业体制与西方有差异,或者我们的素质不行,这是最为普遍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是我国财务工作者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太大,思维过于单一,难以承担企业全面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重任。这里有两个现实的案例,或许可以说明我国的财务工作者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
一个案例是,北京某著名汽车企业下属分公司的一位财务总监多年来形成一个习惯,早晨去上班时,锁好家门后,一般走出不远都会回来看看,确认一下门锁好没有。他对此也很苦恼,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锁好了还要回去看,为什么这个习惯很难改。另一个案例是,某位民营企业的财务经理,家里要换一台电视,但不知道买什么样的好,就向做电器的朋友咨询,让朋友详细介绍等离子、液晶、平板等各类电视的优缺点,了解清楚后,他又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去家电超市研究各种类型和品牌彩电的性价比,耐心向导购员请教,回到家后自己再仔细比较和考虑。结果,等到他把彩电买回家,已经是几个月之后了,可他心中仍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足。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关于财务工作者的,但也不是说不做财务工作的人就不会养成这种“过于谨慎”的性格。不过,这在财务工作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会计人的性格特质甚至思维模式──职业习惯造成考虑问题往往从细微处着手,担心出错成为心理的常态,陷在固有思维的“小圈子”跳不出来。财会工作者常常受“无过便是功”的心态支配,自认为把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而从不(很少)考虑与相关方面“接口”的问题,缺乏以财务工作为切入点,对企业的管理造成有效影响的意识,比如,如何支持产品推广?如何支持企业业绩管理?如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等?能够站在最高领导的高度考虑企业战略问题的则更为少见。
会计人并不缺少大展宏图的空间,只是看自己如何去运用;会计人发挥的价值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只是看自己如何去把握这个变量。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秘书长董锋先生有一句名言:“财务的地位只能靠影响力来获得。” 董锋曾经在数家著名国企担任财务最高领导人,他通过自己的经历证明:财务工作只有为企业创造价值才能获得影响力。财务要获取地位和创造价值,不能缺少必备的技能手段,但首先要解放思想,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知识不足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能力不够可以依靠实践提高,但思维模式和对自己职业的定位不是可以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进步而达到的。会计人要想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小我”的圈子走出来,改变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尊重和拓展自己在企业中的形象,不断充实自己的职业定位。会计人绝不是谨小慎微、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的形象,而是雷厉风行、敢于直言、全面思考的企业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形象。
《财会学习》编辑部
200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