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中级职称考试中,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应一些朋友的邀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正所谓学无定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靠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修正出来的,只能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习更有成效。
首先要说的是恒心和毅力,这是个很泛滥的话题。可它的泛滥正由于它是基础性的因素。就像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有很大的不同,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却是不能违背一样。各人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千差万别,可坚持学习下去的恒心与毅力却是一致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几个月的密集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职称证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枯燥无味的,想要从中找到很大乐趣注定只能是苦中作乐、自我安慰而已,能否坚持下去靠的只能是恒心与毅力。
其次,学习方法非常关键。有同学说自己很努力了为什么没过?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那一定是学习方法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别人的经验只有借鉴的价值,不能照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要制定学习计划。正保会计网校论坛上常有考友提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也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至于是制定特别详细的计划还是滚动制定计划则可以因人而异。如果是性格很严谨的人可以拟出详细具体的计划,细化到每天看多少页书,听多少小时课,做多少道题,用一张大表格记录下来张贴到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按部就班地完成。如果是比较随意的人则可以制定比较有弹性的计划。我的计划就只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按完成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也是我的性格使然。从12月拿到新书起到5月中旬考试的近6个月的时间里,除去中间有1个月用来过春节及外出旅行,还剩了5个月的时间,我安排了四轮复习:
第一轮是通读,看书时不用看得太仔细,粗略地看看就行,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例如会计实务的第一章,我拿到书就兴冲冲的仔细看了一遍,感觉如坠云中,完全不得要领,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自己在心里嘀咕一下,是不是我太自信了,还一下报了三门,这回惨了,事到如今硬着头皮也要上呀。自我调整后把精读改为通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将教材的相关内容大概了解一下。后来在听课时老师也谈到了前面有些内容得用到后面的知识才能理解,仔细看前面的内容可能无法理解,粗略看看就行,与后面的内容对应上了自然就能明白了。这一轮花时不多,过过就算完。
第二轮是精读,关键是把基础打牢。这个阶段要通览全书,无一遗漏,特别是想拿高分的同学,每个部分都不能轻视,大概要耗费两个月的时间,把书看两遍。第一遍主要是按照每门课的章节来学习,重点掌握每章的具体内容,特别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甚了解的地方加上记号。看完一章后听网校的课件,看老师对这些地方是如何进行讲解的,并在书上用自己的话做一下笔记以加深理解。然后及时做各章的习题,用个专门的小本子记录做错的题号,回头有针对性地看书,用自己的话把出错的原因在题号边加以注释。有空就拿出来看看,“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个方法对于书本的理解非常管用,久而久之还能提高理解能力和悟性。第二遍是前面看过的东西,如果在后面章节碰到了,还要回过头来再看一看,了解一下自己对于前面那些看过的东西忘了多少,为什么会忘记,采用这种滚动学习的方法有助于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加深对教材的印象,锻炼自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对考试综合题的把握很有好处。经过这轮学习,教材上应该密密麻麻布满了自己的笔记、各式各样的符号和对比的表格。干干净净的书对我而言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根本没看过。
第三轮是巩固练习阶段,花费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主要做网校习题班的练习,反复地做。因为通过了前面两轮的学习,虽然对于教材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但基础班的练习也仅仅是针对各个章节,没有连贯起来。所以在前面一个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整本书的内容应该进行融会贯通,把多个章节联系起来看问题,多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综合练习题。通过练习做到举一反三,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第四轮是冲刺复习,在考前10天进行。听听冲刺班的课件,做全真模拟试题。试题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锻炼自己答题的速度和对考试时间的把握。因为中级职称考试题量还是比较大的,每年都有考生抱怨说不是不会做就是没时间,因为这个而没过真的很遗憾。所以平时答题时就要注意进行训练,别偷懒,要把答题步骤和计算结果都写出来,不能只写过程。训练出来的结果是写字和操作计算器的速度会比别人快很多,会省出不少时间来做更多的题。
本文作者为正保会计网校(www.chinaacc.com)2006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总成绩第一名,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