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7年3月 总第15期

一个毕业生含笑带泪的求职故事

  我是2002年毕业的本科生。我出生在长江边上一座被大家公认为国家级的特大城市,在那里一直上学直到18岁高中毕业。然而,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我高考的分数高不成低不就,最后被调配到了河南郑州的一所大学。虽说也是本科,但却是一所很一般的学校,专业也是这几年比较冷的会计学。最要命的是,那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会计学在这所大学是很不受重视的专业,学习的氛围很差,学起来常常有一种孤独感——因为周围的讲座啊、相关辅导课程啊什么的,几乎没有和这个专业相关的。大学所在的城市郑州,是一个像大杂烩一样的城市,繁荣有余,底蕴不足,就像她盛产的烩面一样,庞杂却又具体说不出什么味道,总之感觉比我家乡差了很多。我在郑州上大学时,就不时地想,我怎么就到了这样一个城市,这样一所大学,读了这样一个专业?除了说这是命运的安排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合适的解释。
  好在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大人眼中听话的孩子,懂得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好好读书。所以尽管我对这个城市、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从心里头总憋着一口气,但还是踏踏实实地在校园中学习着。现在回忆起来,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让父母省了不少心,天天就是老老实实上课、看书、泡图书馆,课外的活动很少参加,因为骨子里老是觉得这些事情费精力,一个月300元的生活费,也过得滋滋润润的。毕业后看到、听到了好些当下大学生们的“精彩”生活,不禁大为惊叹,竟有一种觉得自己落后于时代的感觉。
  罗嗦了这么久,该转到正题了,那就是我短短的上班生涯中的一些点滴体验。
  到了2002年毕业时,我已经决定不回家乡了,因为心中对她太熟悉了,已激不起我的热情;还有就是家庭的原因,家里的其他人都在家乡,我又是我这一辈中最小的,从小就被长辈级人物层层保护宠爱着,大学毕业后再回去,他们就又会不由自主地对我关照有加,那何时才能自己独立?
  在学校组织的一场招聘会上,我遇到了一家全国很有知名度的食品公司(为了避嫌,公司名字就不说了吧),这家公司也是那次招聘会上的抢手货,我随着人群也去排队等着递简历。也许是我运气好,轮到我时,那家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一把手刚好来到招聘点,坐下的时候顺手就接了我的简历细细地看了起来。接着他又问了些问题,我一一回答后,他可能比较满意,最后说,希望我半月后,到他们公司去看一下,有了直观认识后希望能考虑一下签约的事情。我当时也有点意外,没想到这么顺利,那家公司可是整场招聘会的当红辣子鸡啊,而我的专业又不是这所学校的热门专业。当我离开招聘点时,看到身后长长的队伍,不禁舒了一口气:我比他们幸运,我至少还没有那么困难。
  半个月后,我去了那家公司看了一趟,看完后,我反而犹豫了。那家公司位于山东省的一座海滨小城,很干净整齐,但很明显经济还不够发达。由于那家公司是食品单位,对原材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为了方便运输,公司建在一个码头旁边,当装满原料的货船靠港时,立即就可以通过气垫机传送到原料仓中,这样就省了不少的运费。那个码头离市区很远,足有三十公里,坐车到市区要在一些破车上颠簸四五十分钟才能到。公司所在地真可说是荒凉啊!我去的时候正值隆冬,寒风凛冽、满目枯黄,入夜后静得可怕,只能偶尔听到海水潮起潮落的声音,我怀疑那里荒凉得可以让野狼出没。公司已结婚的职工,都不愿意住在那里,全在市区买了房子。
  在那里我与公司的财务总监谈了话,他当时就决定要我,直接把我推荐给总裁见面,当然也很顺利。吃午饭的时候,在学校和我谈话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一把手笑呵呵地对我说:“恭喜你,这么顺利,什么时候签约啊?”我当时想到这个公司虽然是偏僻了点,交通不便,周围经济氛围又不好,但公司效益非常好,在当地地位也很高,全国知名度也不错,给出的薪水也还可以,但所有的因素还需要综合在一起好好想想,因此我当时便说,需要再考虑一下。
  回到郑州后,我始终在考虑这件事情。打电话回家,家里面没意见;问周围的老师同学,他们都说好。当时周围的同学找工作都快找疯了,因为学校不太有名,专业又一般,因此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常碰壁。相比起来,我算是情况最好的一个了,因为除了那家公司外,还有好几家表示愿意和我深谈,于是天天电话不断。在这一点上我也觉得奇怪,因为我的大学成绩在整个会计专业里并不是很出众,课余活动也不爱参与,照理说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大学毕业生了,面试的“技巧”也与其他人没有大的不同,如果硬要找出不同,那就是我回答面试问题的时候就说大实话,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什么情况都直接说出来。一般而言,和你面试的主考官都会露出善意的微笑。因为每个公司中负责人事招聘的人物都是“人精”,什么人肚子里什么货他们很短时间就能揣度出来,因此毕业生面试时大可不必夸夸其谈,或者答非所问、避而不答什么的,面试的主考官心里都有底的:刚刚毕业的学生,能懂多少?适应能力和人品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东西我当时并没有什么意识,直到后来到了那家公司后,我问那位财务总监:为什么问了我几个问题就决定要我?他便说,第一次见面就觉得我很实在,有什么话就原原本本地说,不会的东西也不避讳,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踏实、实在,有什么不会的,以后可以在工作中再学,哪有生下来什么都会的?但人品、习惯却很难再学了。我这时才想起毕业找工作时我那些焦头烂额的同学们,天天就考虑什么面试着装技巧、谈话技巧、怎样让自己谈吐得体、肢体语言显得有修养等等,反而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我最终还是在众多有意向的公司中,选择了那家位于山东沿海的食品公司,我那时还是放不下这家公司良好的效益和全国的知名度,尽管那么偏僻,周围经济氛围也差,但我认为,只要公司的效益不错就行了,效益好,我也能从中多学一点东西。

  就这样,我推掉了其他的单位,2002年7月,我提着一个箱子孤身到了这座山东沿海小城,进入这家公司的财务部工作。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