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开悉

朱开悉 简介
  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会计信息披露:基于成本还是基于价值?

  前文朱开悉:《企业资产是什么?》,载《财会学习》2006年第九期。]已对会计学中的资产要素理论进行了探讨,我们已经提出会计资产的能力观,认为企业会计资产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未来的企业会计资产应该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权利和能力。会计信息披露实际是企业资产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那么,它到底是披露其成本还是披露其价值?这是会计学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上市公司IPO破发现象的深层分析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但不论中国市场行情如何,“新股跌破发行价”的现象层出不穷,也成为投资者议论的焦点。回顾2004年,被业内寄予厚望的中小板上市,上市时风风光光。可又有谁能想到,这些成长性令人翘楚,商机无限的股票会大面积地跌破发行价。2004年6月25日上市中小板股票的第一股“新和成”,发行价13.41元,开盘价28.10元,盘中最高价30元即成历史最高价,收盘价25.03元,第二天便步入漫漫熊途,当年9月13日跌破发行价。从上市到跌破发行价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类似的股票还有当天上市和以后不久上市的江苏琼花、德豪润达、伟星股份等数十只新股。2004年9月,媒体公布了一组跌破发行价的新股次新股资料,累计数十家,从上市到跌破发行价历时2个月到9个月不等。在中国市场,几乎每年都有新股、次股跌破发行价。可以说,上市公司IPO破发是一种普遍现象。
  新股跌破发行价受很多因素(尤其是市场因素)影响,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值得进行学术探讨。但是,由于IPO破发是一种普遍现象,且与现行会计信息披露与资产价值计量密切相关,因而对其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我们知道,能够用于交易的只能是资产价值而不是资产成本,可现行会计信息却披露资产的成本信息而非资产的价值信息。我们先分析一个虚构的案例,一家公司目前的会计净资产5000万元(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每年净收益1500万元。该公司为了上市,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按照现值法评估,假设评估采用的贴现率为15%(不考虑公司成长性),则该公司净资产10000万元,增值5000万元。再假设公司折股5000万股,即发行前每股净资产为2元,每股收益为0.3元,按照15倍发行市盈率发行3000万新股,每股发行价格4.5元,筹集资金13500万元。公司发行后,净资产达到23500万元,每股净资产达到2.94元,每股收益为0.1875元,实际的市盈率达到24倍。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IPO时非常普遍,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却发现,此时出现了深层的矛盾:
  1.如果公司资产按现值法评估准确,则该公司IPO发行完成时公司价值为23500万元,每股价值(即每股净资产)应该为2.94元,因而IPO破发是必然现象。
  2.如果上市公司IPO定价是科学的,则说明该公司的资产评估不准确;如果公司资产评估准确,按照等价交易的原则,公司IPO定价应该是发行前的每股净资产,而实际情况是公司IPO定价都是高于发行前的每股净资产。
  3.公司按照现值法评估资产(当然也可以采取成本法进行评估),其本质是评估公司资产的价值而非成本。既然是公司资产价值,因此,公司IPO的定价以及交易价格就应该接近发行前评估的每股净资产,他们之间的价格差异可能来自交易者对贴现率和市盈率认识的个体差异。
  4.现行上市公司IPO发行机制存在严重的逻辑矛盾:公司净资产(历史成本)→资产评估(按照现值法)→评估增值(价值)→IPO溢价发行→发行后每股净资产增加(价值)→发起人受益→发行后每股净资产低于IPO价格→IPO破发→投资者受损。如果上述理解正确,IPO跌破发行价在现行机制下是必然规律。
  究其原因,现行资产评估方法不够科学和上市公司股票发行机制不够完善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是现行会计信息披露体制不科学,也就是会计信息披露到底是披露成本还是披露价值混乱不清造成的。会计记录的是成本,资产评估的是价值,而评估后的资产价值又是未来会计记录的依据,这是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最大混乱。实际上,这种混乱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资产的重估和资产的减值准备实际也是对公司资产价值进行的重新估值,也是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的混乱使用!
  那么,企业会计报表到底是披露资产成本还是披露资产价值?这是会计学理论需要尽快回答的问题。

  二、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会计报告从产生以来就一直以披露基于历史交易的成本为己任。可以说,披露基于历史交易成本是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会计报告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其哲学基础是未来总是寓于过去之中,人们可以根据历史成本信息推断企业的现在和未来价值。从理论上讲,只要企业会计报告的历史成本信息有足够的信息含量,人们确实可以从历史成本信息中推断出企业的价值。但是,这一假设是值得怀疑的。退一步说,即使企业会计报告的历史成本信息有足够的信息含量,人们也只能间接地获得企业价值信息,为什么不直接披露企业的价值信息呢?惟一的解释是企业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其自身的优势。归纳起来,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有以下基本优势:
  1.符合受托责任观的基本理论。受托责任观认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是受托者向委托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责任。因为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会计信息最具有可验证性,能够检验受托者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为了客观公正(是否真的客观公正暂且不予讨论)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信息只能披露基于历史的、交易已经发生的、能够准确计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2.符合可计量的会计基本特征。会计科学本质上是计量科学,会计要素的可计量性是会计学得以存在的基本要求。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实际是基于历史交易,历史交易的成本具有惟一性,会计计量可以以当时交易的值(即价值而非成本,只不过在交易完成后我们称为历史成本,下文还将进一步分析)为依据。由于该笔资产历史交易的惟一性,因而会计的可计量性便有了基本保证。
  3.符合可验证的可靠性的基本要求。由于历史交易的成本(或价值)具有惟一的原始凭证相对应,因而便保证了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具备对于检验经营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了条件,但未必对受托责任契约的双方考核有利。委托方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考核,一方面,物价上涨时账面利润虚增导致对受托方的过高评价,另一方面,受托方基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努力导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和企业价值的增加,委托方又无从考核。结果,契约双方对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考核都不可能满意,契约的检验成本和执行成本增加,也很难保证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考核的客观公正。
  4.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企业未来价值。按照现行哲学基础,现在和未来总是寓于过去之中,人们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现在和未来。现在的会计学理论正是基于现行哲学基础,期望依据成本信息推断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并指出企业会计的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有用性。不能否认,如果企业现在和未来的内外环境与过去没有差异或差异不大,这一推断可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企业内外环境差异变化多端,就很难相信这种推断的合理性。
  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体制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上述分析表明其优势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同时,“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提法本身就不科学,经济学提出的是交易价格,交易价格以价值为基础,而不是以成本为基础,因此,“基于历史交易成本”应该改为“基于历史交易价格(或价值)”更加科学。人们也许会说,交易当时的价值就是“未来的”历史成本,两者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但正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与不一致,极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用性。如果要固守“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体制,就很难理解会计学的资产重估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
  企业资产重估和资产减值准备是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结果,在会计理论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人们的认识还不一致,但是,它使会计信息披露从“基于历史交易成本”向“基于价值”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三、会计信息披露方向:基于成本还是基于价值?
  清华大学夏冬林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还是基于交易?》一文,这是国内学者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的首次探讨。夏冬林教授指出:“财务会计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能够提供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而是能证明过去”。“财务会计正朝着基于价值的方向发展。然而,……财务会计是一个验证战略实施结果的系统,……因此,基于交易的财务会计在市场上的作用是验证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尽管历史成本会计信息也可以用于估价。”夏冬林教授主张财务会计应该基于交易,也就是基于历史交易的成本,笔者认为这是值得讨论的。
  1.财务会计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单纯为了能证明过去,而是为了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财务会计是为了能够证明过去的观点源于会计的受托责任观,认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是受托者向委托者报告具有可验证性的资源受托管理责任,委托者可以据此对受托者进行考核。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委托者对受托者进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正确的合适的受托者,而这正是为了决策。可以说,财务会计如果不能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财务会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2.财务会计既是一个验证战略实施结果的系统,更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企业是一个具有明确战略目标,并具有战略管理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它不仅是契约的联结,更是各种能力的凝聚。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具有能够整合和协调各种资源创造超过单项资源价值之和的能力,这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财务会计一方面是验证企业战略实施结果的系统,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但另一方面要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增强提供决策支持,因而,财务会计更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
  3.财务会计不仅要验证过去,更加重要的是面向未来。财务会计验证过去是其反映职能,财务会计面向未来是其控制职能,两者缺一不可。会计控制本身就是决策,过去的会计信息固然重要,但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因此,更加重要的是财务会计应该提供面向未来的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4.尽管历史成本会计信息也可以用于估价,但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向是直接披露公司价值。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可以用于估价不假,但这种估价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这种估价的准确性取决于会计信息含量,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并不能令人满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直接披露公司价值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向呢?实际上,流动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有价证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更加充分的披露等,会计准则都在朝着基于价值的方向发展。现行会计信息用于估价的效果不理想,不是因为基于价值的财务会计造成的,而是因为“基于历史交易成本”造成的,因此,我们不是要回到“基于历史交易”的成本,而是要推广“基于现在交易”的价值。
  会计信息披露方向是基于成本还是基于价值?是基于过去还是基于现在或未来?是基于受托责任观考核还是基于决策有用观?这是会计报告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已经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提法本身就不科学,“基于历史交易成本”改为“基于历史交易价格(或价值)”也许更加科学。会计实践已经证明,“基于历史交易成本”的财务会计面临巨大的挑战,会计准则也在朝着“基于价值”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基于价值”将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改革方向。

  朱开悉:《企业资产是什么?》,载《财会学习》2006年第九期。
  声明:本文版权归《财会学习》杂志社所有,如转载须经同意,联系电话:010-82337888。擅自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会计报告有用性下降怎么办(Ⅱ)?——论企业会计报告革命的方向            下一篇:论 会 计 误 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