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三年的酸甜苦辣——2005注会考后大总结
2002年下半年上了近两年研究生之后突然觉得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决定在那个双学位和考注会之间选择一个。去系里打听才知道根本没有硕士双学位这一说(除非自己再考一次),没办法只好准备参加注会考试了。
(1)2003年第一次试水,以失败告终
2002年考试成绩知道后开始有人卖书,我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买了五本教材和辅导书,开始准备看书并且抱定了一次通过五门的决心。但是由于非会计专业(数学)以及随后年终考试、春节、非典接踵而来,意识到五门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只报了四门(尤其是非典那段时间,简直有点醉生梦死的感觉,大吃大喝,天天上网看连续剧之类)。其实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将所有的内容记住,尤其那些会计分录,第二遍做题才知道所谓的三级明细科目之类的概念。这主要是由于我没有会计基础直接看了注会考试的书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同样因为非典考试延后一个半月(其实真正学习不过是暑假之后开始的)给了我更多的学习时间,考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说至少能过经济法。实际上我是以经济法56,会计49,税法51,财务成本管理51的成绩结束了2003第一年的征程。
(2)第二年(2004年)深受打击
尽管2003年的成绩不慎理想,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决定报考三门。由于要写毕业论文占用时间,找工作不甚理想,我是在04年3月底才正式找到买家,可怜啊(其实主要原因是不想当老师),之后又是找工作、毁约(赔了2000元,还留下了眼泪)、签约新的单位。真正完事到了2004年5月下旬,之后就是去新单位装修房子,上班和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请老师吃饭之类的杂事,真正回来上班在7月7之后了。由于刚参加工作不知道深浅,不敢在单位看书,只能晚上回家去看。并且除了财务成本管理教材之外没有买任何其他教材、练习题、模拟题。本来有一部分听力资料(03年考完之后才看到的,之前是自学)可由于时间有限没来得及听。2004年成绩经济法67,税法58,财务成本43(可怜新增加的三道大题不会做)。
(3)第三年(2005年)重拾信心
经过近两年的经验教训和犹豫之后,我决定采取稳打稳扎的考试策略,只报考税法和会计(因为财务太伤人心了)。在之后的学习中听课件、做练习、模拟题,每样都按部就班,随时去网站上寻求解答。并且经常来论坛上看看,在这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同时也把自己的资料共享。最终终于以会计72,税法73的成绩换来了信心。
抛开学习方面的因素,单就试题而言2003年题目的是最简单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没有任何知识完全靠自学居然能考50多分的原因。2004年是最难得一年,才有了税法的58分,财务成本43分的惨败。2005年是题目比较简单的一年(比2004年,尽管题目可能更长),这也是我在税法考试最后半小时计算器没电,会计因为新计算器用着老出错却能拿高分的原因。
上一篇: 知道注会成绩后的心情
下一篇: CPA让我欢喜让我忧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