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本质及其计量特征
财务会计本质及其计量特征
----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计量的视角
尉 然
(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江西,332000)
摘要:会计本质是会计内涵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最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会计理论的构建。本文基于后金融危机会计计量视角,认为会计本质应该体现“如实反映”,而不应该是“人为预测”,同时本文就我国学者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会计本质是什么、会计计量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本质, 会计计量, 计量特征, 会计信息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经济陷入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除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饱受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会计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元凶”。对这样的“罪名”会计界当然不能接受。但是,通过对这次危机暴露出来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现行会计计量到底有没有脱离现实,是否客观、公正反映会计主体的全貌,企业利润计量是否真实、有用,会计计量目的、本质是否违背客观规律等。为此,笔者就财务会计本质及其特征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关于会计本质观点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会计本质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围绕会计定义、会计特性、会计职能和会计科学属性开展了关于“会计本质”的论争,主要形成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管理活动论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受前苏联“会计核算是完成国民经济计划的各个部门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工具”观点的影响,我国学术界一般把社会主义会计定义为: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这一时期的会计地位不高、作用不明显、不为国家和企业所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会计得到了彻底解放,迎来会计蓬勃发展的春天。“会计工具论”被许多会计学者所质疑。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杨纪琬、阎达五发表的《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一文。他们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会计学是一门职能科学,是经济科学这一大类中属于经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并正式提出了“会计管理”一词。在《论“会计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年第4期)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会计是“会计管理”的观点。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管理活动论”。
(二)、信息系统论
1980年,余绪缨先生发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中国经济问题》1980年第5期),他指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这是国内学者较早使用“信息系统”一词的文献记载,但是余教授并未对此做进一步说明。1983年,葛家澍先生发表《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会计研究》1983年第4、5期)一文认为,由于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信息论被导入会计,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会计应视为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高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在企业和各单位范围内,主要用于处理价值运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资金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与此有关的信息,起反映的职能;上述数据与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又能起监督、预测、规划和分析评价等控制职能。会计的上述两项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这就是与“管理活动论”并驾齐驱的“信息系统论”。
(三)、控制系统论
1991年,杨时展先生发表《现代会计的特质》(《财会通讯》1991年第2、3期),他指出,从会计发展的今天已达到的水平看,与其将会计认为是信息系统,不如将它认为是一种控制系统,一种以货币量度、按规定方法和目标,来计量和调控一个实体的经济工作的经过和结果的控制系统。1992年杨时展又在《财会通讯》第4、5、6期上发表《会计信息系统说》一评、二评和三评,进一步阐述: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这就是颇具影响的“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的“控制系统论”。
上述三种观点,基本上概括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本质认识,其他观点基本上也是这三种观点的延伸或补充。由于以上三种观点分歧较大,至今理论界并未统一认识。不过,从现行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信息论似乎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影响下,报告使用者越来越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从而给会计信息系统论造成一定冲击,即决策有用性不仅仅要求会计是一项信息系统,而且还要求该信息系统所提供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并且还具有有用性,因此这就要求会计计量做到实事求是,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单位或者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否则,错误的会计信息必然导致决策失误、会计“诚信危机”,因此,如果把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的话,决策有用性则要求会计这个信息系统所提供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相关,从这个意义讲,会计本质应该是“如实反映”而不是“人为预测”。
二、财务会计本质到底是什么
会计本质问题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关于会计本质问题学界分歧较大,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因此要真正探寻会计本质的奥秘,不可避免地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展开分析:
1.为什么需要会计
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从结绳记事、簿记、再到公允价值会计、会计信息化系统。无论是中式会计还是西式会计;不论是西方的复式记账,还是中国的四柱清册,其实,一个最基本事实—会计,都是出于了解财产信息的需要。随着生产规模或贸易业务的扩大,单靠地主、庄园主、信贷者等自身能力已经不可能保证管理有效性。会计从最初的管家、簿记员、账房先生到现在的核算员和信息人,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都是因为委托者或者投资人有了解会计信息的需求。换句话说没有需要,也就不会有会计。尽管会计一定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会计最本质东西---如实反映,却一直没有改变,我们之所以需要会计,是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并且希望这种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是会计计量理论基石和源头。
2.会计是干什么
传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任务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是管理财产物资、核算收入费用控制工具。现代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是个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以供决策服务。这些表述似乎都很符合事实。但是,如果追寻会计本源:会计原本是做什么的呢?会计因何而生,又因何而发展。马克思说,过程愈采取社会的规模,愈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簿记(指会计)—当作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愈成为必要。所以,簿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比它对于手工业经营及自耕农经营的分散的生产,更为必要;它对于社会共同的生产(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比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不难看出,马克思的这段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会计不仅不会消亡、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随着社会发展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或缺;二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就是说,会计是干什么的?是反映和控制企业或社会生产过程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如果说管理会计最基本职能是控制,那么财务会计本质就是“如实反映”,因此,“如实反映”是财务会计最本质东西,活的灵魂。即财务会计的本质首先应该体现为“如实反映”,没有“如实反映”何来控制,因此“如实反映”就是会计确认、计量、核算,报告,俗称为记账、算账和报账,也就是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运用会计方法,如实、连续地“影印”或“复制”下来,并加工成有助于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强调“真实再现”和“如实记录”,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最基本功能应该体现为“照相机”而不是“预报员”。
3.何谓会计的本质
会计本质,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和任何事物的本质一样,会计的本质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必须透过现象去把握。会计为信息而生,因两权分离、公司治理、资本市场而发展。会计因对企业信息活动的反映、对企业价值运动的控制和对企业财产物资的反映为“会计”。 可以肯定,随着会计对其他学科观点和原理的借鉴,以新兴的理论来解释和研究会计本质问题必然是一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务会计本质---“如实反映”不但不会改变,而且还应该深化,它不仅反映资金价值运动,同时也必然揭示企业价值运动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利益关系,它既反映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也反映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政治关系,因此,财务会计“如实反映”的功能是开放的、发展的。
三、 会计计量的基本特征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即建立在选用不同的会计目标上。换言之,不同会计目标体现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有所不同,其用货币度量价值量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在会计计量应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同质性,即会计计量所提示的数量关系(再现体)应与被提示的物品或事项的内在数量关系(客体)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会计计量应该表现同一价值属性,不同价值属性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采用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其实代表了不同价值属性,表现在价值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同一资产在投入成本、交换价值、在用价值、现行成本等价值属性下,由于价值属性的不同,其价值量上存在很大差异性,从而不能将这些不同价值属性客体进行替代、相加、可比;
(2)证实性,即在给定条件相同时,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客体的计量应得出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计量结果可以互为证实。事实上,科学理论都应该体现为证实性,都应该在实际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会计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学科也不应该例外。由于价值属性、计量方法、计量时点、判断标准不同,从而使会计计量结果与客观实际存在严重背离,这也是造成会计这门计量学科证实性较差主要原因;
(3)一致性。即计量方法的使用要保持前后期的一致性,以免使用者会计信息产生误解。即会计计量一般不能轻易改变计量方法和计量规则,前后期应该保持一致性;
(4)整体性,会计计量应该是以完整、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为前提。21 世纪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也就通常说的“硬资产”,知识类型、高科技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因此,资产方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形式,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也就通常说的“软资产”,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知识型企业整体资产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真实反映。因此,从企业整体资产角度考虑,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商誉)必须予以计量,否则,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5)时点性,会计计量必然要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影响。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会计计量是静态的话,那么其计量基础则不符合科学逻辑。历史成本反映是过去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从时间序列角度来说是过去式;现行市价计量资产的现在市场价格,从时点上讲是反映现在的事情;现值计量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反映是资产未来经济利益即未来将要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在表现会计计量上,我们不能讲过去、现在、未来将要或者可能发生事情等不同时点上会计对象进行相加、比较。
四、结语
毫无疑问,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应该与现行会计未充分发挥“如实反映”职能和计量缺陷有关,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下,由于资产、负债价格变动并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自身价格变动,因此,资产、负债价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及利润不产生影响,这一结论可以很好规避或者防范金融危机的广度与深度,换言之。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权益之间并没有严密逻辑会计等式关系。然而,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因为过多地强调对资产价值的计量,那么以现值计量或者资产模型计量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必然违背了会计计量最基本原则---真实性、客观性。因此,笔者认为,任何会计改革和创新必须回归于会计本质,即基于会计为何而“会计”和何以为“会计”的本质。财务会计既然产生于社会实践,应该回到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因此财务会计是如实反映活动的记录,应该面向现在,而不应该是面向过去和未来。基于财务会计本质认识---“如实反映”,体现在会计计量上应该采用现行市价,而不是历史成本,更不是现值或者混合计量,对此我们要有清醒地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006
[2] 、王光远《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4]、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5]、卡尔·马克思《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6]、陈今池.会计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7]、葛家澍、余绪缨.会计学(修订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9]、杨纪琬、阎达五 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J] 会计研究1980,(1)
[10]、杨纪琬.关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J] 会计研究1984(6)
[11]、余绪缨. 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 [J] 中国经济问题 1980,(5)
[12]、葛家澍. 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 [J] 会计研究 1983(4、5)
[13]、杨时展. 现代会计的特质 [J] 财会通讯 1991(2、3)
[14]、杨时展. 会计信息系统说 [J] 财会通讯》 1992(4、5、6)
[15]、尉然. 资产的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J] 财会月刊 2010(5)
[16]、尉然.. 会计计量十大硬伤 [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5)
The essence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its measurem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post-crisis era accounting measurement perspective
WEI Ran
(
Abstract: The nature of accounting is the accounting content of a core issue,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accounting theor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accounting measurement perspective, that the accounting should reflect the nature of "truthfully" and not "that the forecast", while this article on the nature of our scholars of the accounting point of view, what is the nature of account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
Key words: the essence of accounting, accounting measurement, measurement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财务会计本质及其计量特征
----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计量的视角
尉 然
(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江西,332000)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份-),性别,单位和部门,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1.尉然(1969--),男,江西省九江人,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九江分所所长,会计师,本科,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资产评估师,律师等,会计基础理论、金融法)
联系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路105号十楼 邮编:332000 手机:13807028029
E-mail:weiran8029@sina.com 传真:0792-8213987
财务会计本质及其计量特征
----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计量的视角
尉 然
(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江西,332000)
摘要:会计本质是会计内涵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最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会计理论的构建。本文基于后金融危机会计计量视角,认为会计本质应该体现“如实反映”,而不应该是“人为预测”,同时本文就我国学者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会计本质是什么、会计计量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本质, 会计计量, 计量特征, 会计信息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经济陷入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除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饱受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会计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元凶”。对这样的“罪名”会计界当然不能接受。但是,通过对这次危机暴露出来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现行会计计量到底有没有脱离现实,是否客观、公正反映会计主体的全貌,企业利润计量是否真实、有用,会计计量目的、本质是否违背客观规律等。为此,笔者就财务会计本质及其特征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关于会计本质观点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会计本质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围绕会计定义、会计特性、会计职能和会计科学属性开展了关于“会计本质”的论争,主要形成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管理活动论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受前苏联“会计核算是完成国民经济计划的各个部门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工具”观点的影响,我国学术界一般把社会主义会计定义为: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这一时期的会计地位不高、作用不明显、不为国家和企业所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会计得到了彻底解放,迎来会计蓬勃发展的春天。“会计工具论”被许多会计学者所质疑。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杨纪琬、阎达五发表的《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一文。他们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会计学是一门职能科学,是经济科学这一大类中属于经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并正式提出了“会计管理”一词。在《论“会计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年第4期)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会计是“会计管理”的观点。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管理活动论”。
(二)、信息系统论
1980年,余绪缨先生发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中国经济问题》1980年第5期),他指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这是国内学者较早使用“信息系统”一词的文献记载,但是余教授并未对此做进一步说明。1983年,葛家澍先生发表《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会计研究》1983年第4、5期)一文认为,由于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信息论被导入会计,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会计应视为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高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在企业和各单位范围内,主要用于处理价值运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资金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与此有关的信息,起反映的职能;上述数据与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又能起监督、预测、规划和分析评价等控制职能。会计的上述两项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这就是与“管理活动论”并驾齐驱的“信息系统论”。
(三)、控制系统论
1991年,杨时展先生发表《现代会计的特质》(《财会通讯》1991年第2、3期),他指出,从会计发展的今天已达到的水平看,与其将会计认为是信息系统,不如将它认为是一种控制系统,一种以货币量度、按规定方法和目标,来计量和调控一个实体的经济工作的经过和结果的控制系统。1992年杨时展又在《财会通讯》第4、5、6期上发表《会计信息系统说》一评、二评和三评,进一步阐述: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这就是颇具影响的“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的“控制系统论”。
上述三种观点,基本上概括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本质认识,其他观点基本上也是这三种观点的延伸或补充。由于以上三种观点分歧较大,至今理论界并未统一认识。不过,从现行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信息论似乎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影响下,报告使用者越来越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从而给会计信息系统论造成一定冲击,即决策有用性不仅仅要求会计是一项信息系统,而且还要求该信息系统所提供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并且还具有有用性,因此这就要求会计计量做到实事求是,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单位或者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否则,错误的会计信息必然导致决策失误、会计“诚信危机”,因此,如果把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的话,决策有用性则要求会计这个信息系统所提供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相关,从这个意义讲,会计本质应该是“如实反映”而不是“人为预测”。
二、财务会计本质到底是什么
会计本质问题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关于会计本质问题学界分歧较大,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因此要真正探寻会计本质的奥秘,不可避免地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展开分析:
1.为什么需要会计
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从结绳记事、簿记、再到公允价值会计、会计信息化系统。无论是中式会计还是西式会计;不论是西方的复式记账,还是中国的四柱清册,其实,一个最基本事实—会计,都是出于了解财产信息的需要。随着生产规模或贸易业务的扩大,单靠地主、庄园主、信贷者等自身能力已经不可能保证管理有效性。会计从最初的管家、簿记员、账房先生到现在的核算员和信息人,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都是因为委托者或者投资人有了解会计信息的需求。换句话说没有需要,也就不会有会计。尽管会计一定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会计最本质东西---如实反映,却一直没有改变,我们之所以需要会计,是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并且希望这种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是会计计量理论基石和源头。
2.会计是干什么
传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任务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是管理财产物资、核算收入费用控制工具。现代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是个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以供决策服务。这些表述似乎都很符合事实。但是,如果追寻会计本源:会计原本是做什么的呢?会计因何而生,又因何而发展。马克思说,过程愈采取社会的规模,愈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簿记(指会计)—当作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愈成为必要。所以,簿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比它对于手工业经营及自耕农经营的分散的生产,更为必要;它对于社会共同的生产(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比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不难看出,马克思的这段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会计不仅不会消亡、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随着社会发展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或缺;二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就是说,会计是干什么的?是反映和控制企业或社会生产过程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如果说管理会计最基本职能是控制,那么财务会计本质就是“如实反映”,因此,“如实反映”是财务会计最本质东西,活的灵魂。即财务会计的本质首先应该体现为“如实反映”,没有“如实反映”何来控制,因此“如实反映”就是会计确认、计量、核算,报告,俗称为记账、算账和报账,也就是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运用会计方法,如实、连续地“影印”或“复制”下来,并加工成有助于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强调“真实再现”和“如实记录”,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最基本功能应该体现为“照相机”而不是“预报员”。
3.何谓会计的本质
会计本质,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和任何事物的本质一样,会计的本质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必须透过现象去把握。会计为信息而生,因两权分离、公司治理、资本市场而发展。会计因对企业信息活动的反映、对企业价值运动的控制和对企业财产物资的反映为“会计”。 可以肯定,随着会计对其他学科观点和原理的借鉴,以新兴的理论来解释和研究会计本质问题必然是一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务会计本质---“如实反映”不但不会改变,而且还应该深化,它不仅反映资金价值运动,同时也必然揭示企业价值运动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利益关系,它既反映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也反映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政治关系,因此,财务会计“如实反映”的功能是开放的、发展的。
三、 会计计量的基本特征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即建立在选用不同的会计目标上。换言之,不同会计目标体现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有所不同,其用货币度量价值量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在会计计量应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同质性,即会计计量所提示的数量关系(再现体)应与被提示的物品或事项的内在数量关系(客体)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会计计量应该表现同一价值属性,不同价值属性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采用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其实代表了不同价值属性,表现在价值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同一资产在投入成本、交换价值、在用价值、现行成本等价值属性下,由于价值属性的不同,其价值量上存在很大差异性,从而不能将这些不同价值属性客体进行替代、相加、可比;
(2)证实性,即在给定条件相同时,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客体的计量应得出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计量结果可以互为证实。事实上,科学理论都应该体现为证实性,都应该在实际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会计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学科也不应该例外。由于价值属性、计量方法、计量时点、判断标准不同,从而使会计计量结果与客观实际存在严重背离,这也是造成会计这门计量学科证实性较差主要原因;
(3)一致性。即计量方法的使用要保持前后期的一致性,以免使用者会计信息产生误解。即会计计量一般不能轻易改变计量方法和计量规则,前后期应该保持一致性;
(4)整体性,会计计量应该是以完整、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为前提。21 世纪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也就通常说的“硬资产”,知识类型、高科技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因此,资产方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形式,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也就通常说的“软资产”,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知识型企业整体资产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真实反映。因此,从企业整体资产角度考虑,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商誉)必须予以计量,否则,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5)时点性,会计计量必然要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影响。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会计计量是静态的话,那么其计量基础则不符合科学逻辑。历史成本反映是过去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从时间序列角度来说是过去式;现行市价计量资产的现在市场价格,从时点上讲是反映现在的事情;现值计量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反映是资产未来经济利益即未来将要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在表现会计计量上,我们不能讲过去、现在、未来将要或者可能发生事情等不同时点上会计对象进行相加、比较。
四、结语
毫无疑问,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应该与现行会计未充分发挥“如实反映”职能和计量缺陷有关,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下,由于资产、负债价格变动并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自身价格变动,因此,资产、负债价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及利润不产生影响,这一结论可以很好规避或者防范金融危机的广度与深度,换言之。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权益之间并没有严密逻辑会计等式关系。然而,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因为过多地强调对资产价值的计量,那么以现值计量或者资产模型计量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必然违背了会计计量最基本原则---真实性、客观性。因此,笔者认为,任何会计改革和创新必须回归于会计本质,即基于会计为何而“会计”和何以为“会计”的本质。财务会计既然产生于社会实践,应该回到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因此财务会计是如实反映活动的记录,应该面向现在,而不应该是面向过去和未来。基于财务会计本质认识---“如实反映”,体现在会计计量上应该采用现行市价,而不是历史成本,更不是现值或者混合计量,对此我们要有清醒地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006
[2] 、王光远《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4]、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5]、卡尔·马克思《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6]、陈今池.会计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7]、葛家澍、余绪缨.会计学(修订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9]、杨纪琬、阎达五 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J] 会计研究1980,(1)
[10]、杨纪琬.关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J] 会计研究1984(6)
[11]、余绪缨. 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 [J] 中国经济问题 1980,(5)
[12]、葛家澍. 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 [J] 会计研究 1983(4、5)
[13]、杨时展. 现代会计的特质 [J] 财会通讯 1991(2、3)
[14]、杨时展. 会计信息系统说 [J] 财会通讯》 1992(4、5、6)
[15]、尉然. 资产的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J] 财会月刊 2010(5)
[16]、尉然.. 会计计量十大硬伤 [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