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财政风险探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财政部门都把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陕西省澄城县是一个农业差、工业弱、支出大、收入小的省级贫困县,财政形势十分严峻,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近两年的财政支出需求远远超过了收入的增长,财政承担的风险不断加大,研究和化解财政风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陕西省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辖八镇六乡,县域面积1112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8万,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经济贫困县,沉重的地方债务包袱已不得不让我们去关注财政运行中面临的风险。
一、财政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澄城县财政运行情况比较正常,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财政规模小,供养人员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县财政平稳运行埋下了隐患,从客观构成了财政风险。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析,我们旨在找出具有共性、进一步恶化风险趋势的问题。
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预算收支差距不断加大。受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制约,多年以来该县财政收入规模较小,增长速度缓慢。2001年至2005年,财政收入同口径由2881万元增长到4232万元,年均增长9.3%(剔除农业税等政策因素影响),财政支出由12730万元增长到21581万元,年均增长14%.收支差额由2001年的9849万元增长至2005年的17233万元,年均增幅15%.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财政支出增长较快,收支矛盾愈来愈尖锐。由于财政自身造血能力不强,预算自求平衡能力较差,始终难以摆脱赤字风险,收支差距不断加大,财政自给率逐年下降,财政风险在不断增大。
2、政府债务居高不下,财政运行阻力重重。近年来,政府债务对经济和财政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该县的政府债务以基金会再贷款为主,其次还有县乡两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任务的垫款(主要是以前完成两税任务的垫款)以及以政府名义担保的其他贷款。基金会的再贷款,每年上级财政要扣除四百多万元用于还贷,造成了县财政日常资金调度非常困难,年终预算难以平衡;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借款债务的影响,一些开发资金不能到位,开发项目难以落实,造成了经济的恶性循环;开行贷款每年的利息就是86万元;还有国债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都是一些带有公益性、基础性的项目,大部分项目收益率较低,到期后难以偿还。隐性债务对也是不容回避的:由各级政府担保给企业的贷款以及财政给企业的借款等,而目前有的贷款单位已破产,有的资不抵债名存实亡,他们的贷款风险直接转嫁到财政上;还有一部分企业负债经营,勉强运转,无力还贷,他们的贷款风险也正在悄无声息的向财政转移,财政风险越积越大。下面是近年来该县债务统计情况表:
政府债务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债务总额 显性债务余额 间接隐性债务
2000年 17164 12208 4956
2001年 19626 13642 5984
2002年 26054 16564 9490
2003年 25471 16213 9258
2004年 24880 15622 9258
2005年 23316 15784 7532
从该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该县的债务规模是相当大的,与财政收入相差很大,以2005年为例,债务总额是财政收入的5.4倍,也就是说把全部财政用于还债需要大约五年半的时间,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该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收入要保证干部职的工资发放,要保证全县的稳定,根本无力还债。如果要用这部分钱还债,就会引起新的不稳定,而债务规模居高不下,又会给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3、财政支出能力低下,可支配财力较少。该县是典型的吃饭型、紧宿型财政,财政供给范围较小,支出缺口较大。每年的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发放工资,机动财力非常紧张,以致于县乡政权机关运转艰难,各项社会事业难以维继。预算周转金和总预备费余额为零,根本无财政风险防范能力。2005年全县财政支出为21581万元,占当年国民经济的12%,这个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财政支出能力低下伴之而来的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财政支持经济的能力不强,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作用力和作用力从来都是相互的,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最终要由财政来承担,那么我们的财政不言自危。
二、财政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建设相对滞后。该县地处渭北高原北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多年来,广大群众一直是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活十分困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全力打造“一带三园”,有力的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其“一带三园”的发展就目前来讲只能是聚集能量期:县城工业园区达产企业刚刚进入良性扩张期,年初开工建设的四大项目总投资近20个亿,三年后建成投产才能新增产值45个亿;韦庄农业产业化园区先期几个项目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农民致富、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等),刚刚开建的八个项目建成还需时日。所有这些用发展的眼光看将会是一些不错的财源项目,但考虑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可观的产值是相对长远利益来说的,而就近几年来看,其对财政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正处于“放水养鱼”阶段。
2、政策性支出因素较多,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工资性支出增长较快,2001年该县工资性支出9086万元,占总支出的71%,到2005年工资性支出15536万元,占总支出的72%,平均年增长14.2%,这是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此外,法定支出和政策性支出也比较多,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财政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和支出必须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另外,有关上级部门从自身工作发展需要出发,对县乡一级的部门规定了很多达标要求,如执法部门的建设、计划生育、报刊征订等,有些还实行评优一票否决制,这些投入和建设一旦被上级文件规定,就难以压缩,成为刚性支出,不断增加。
3、财政管理不尽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管理方式落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预算约束力不强,经费超支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管理不够规范,损失和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预算外资金监督不够,胡支乱花较为严重;项目建设缺乏事前科学评估,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时有发生。
三、化解财政风险的主要对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一方面县委县政府要加强政府各部门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以一带三园为依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澄城品牌,着力做大地方收入“蛋糕”,提升财政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加强薄弱环节,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推进财政制度和管理创新,提升地方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焕发老企业的第二“青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更新城市经营理念,优化环境。对个体、私营企业,在政策上引导、环境上优化、信息上帮助、资金上支持、政治上关心,举全县上下之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热潮。第三财政部门要紧紧抓住机遇,发挥部门优势,积极争资争项,为经济建设推波助澜。经济是根,财政是叶,根深才能叶茂,经济是源,财政是流,源远才能流长。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们的财政才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2、加强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政府债务是压在财政运转头上的一块巨石,也是财政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防止新的债务产生,积极消化逾期债务,也是降低债务风险的重要手段。控制政府债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2003年开始,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控制债务规模,总体上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政府债务形成时间较长,原因较为复杂,规模相当大,给财政运行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政府债务控管体系:树立还债也是政绩的思想,加强监管,认真清理债权债务,理清各种借贷关系,进行梳理归类,然后该还的还,该讨的讨,或采用债权与债务相抵消等办法,尽可能减少债务。妥善处理衍生债务(主要是各种利息),在做好债务双方协商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尽可能的减免利息。加强财政投入项目管理,科学地做好事前项目评估,做到“三个管死,一个管住”:一是管死财政借钱开支,严禁财政借钱用于非生产性非建设性开支。二是管死单位擅自举债,取消行政事业单位的举债权,严禁单位欠款借钱开支和负债搞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三是管死形象工程举债,严禁举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四是管住超标准配置办公设备和脱离实际情况乱花钱。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风险披露制度,科学确定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的重点,探索债务转化规律,加强对政府负债项目的全程风险评估和控制。
3、加强财政管理,优化支出结构。要按照公共支出的要求,加强财政管理,彻底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的问题,真正把财政打造成阳光财政。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要把公共需要放在首位,充分保障政府部门的运转和农业、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投入。以建立节约型和谐财政为首要目标,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财政支出彻底退出竞争性领域;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和政府采购,尽量不搞或少搞各种名义的达标活动;在编制预算时,想方设法挤出一部分“财政风险预备金”;搞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纲要,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把有效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彻底解决一批人民广泛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4.进一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一是加快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行“收缴分离、收支脱钩”,所有非税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逐步把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彻底打破预算内外资金分块管理的界限,做大财政蛋糕,增强政府调控力。二是全面启动部门预算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的支出方向全面实行零基预算、综合预算、项目预算,细化预算制,严控各项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三是努力探索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逐步实现财政支出直达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四是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落实政府采购法,完善管办分离的监督机制;编制采购预算,扩大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完善招标机制,建立采购信息网络,确保政府采购活动公平公正。五是积极对接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执行中央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农业税费改革精神全面到位,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繁荣。
5、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用一套完备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地方财政风险程度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准确掌握财政运行状况,并直接揭示出财政风险的状况及程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总之,我们要有效化解财政风险,走出财政困境,任道重远。必须实行治标与治本、自身与外部相结合,通过经济发展、体制促进、政策扶持、资金倾斜、上下联动,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提高县域经济总量,支持财政解困,实现财政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