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讲】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中级会计实务)
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该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定是否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增资:总的思路是“追溯”调整。即对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进行调整。
1.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1)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之间的差额):
①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②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2)两次投资期间的调整(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再次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
①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②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新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减资:即因处置投资等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的。思路:如果两次投资期间,仅仅是被投资方净利润的变动,没有引起其他资本公积变动的事项,在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时,只需要追溯净利润的变动部分,其他资本公积不需要追溯调整。
【疑难问题解答】
1.我国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经济法)
解答:在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即调制行为和对策行为。
(1)调制行为,就是调制主体所从事的调控、规制行为,亦即在宏观上通过调节来控制,在微观上通过规范来制约,从而在总体上通过协调来制衡。
(2)市场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所从事的具有经济法意义的博弈行为。它可以分为横向对策行为和纵向对策行为两类。横向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在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中所从事的各类行为。纵向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针对国家的调制行为所实施的博弈行为。
2.调制主体的调制权及其分类(经济法)
解答:调制主体的职权可以总称为“经济调制权”,简称为“调制权”。可以分为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两大类。
(1)调制主体的宏观调控权,可以分为宏观调控立法权和宏观调控执法权两类,还可根据具体调控领域把宏观调控权再分为财政调控权、金融调控权、计划调控权等。
(2)调制主体的市场规制权,也可以分为市场规制立法权和市场规制执法权两类。从具体领域来看,主要包括对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消费者权利行为的规制权,还有金融、房地产等特殊市场规制权。
【易错易混辨析】
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编制方法(财务管理)
(1)定期预算编制方法
定义:以不变的会计期间作为预算期的一种编制预算的方法。
优点:预算期间与会计期间相对应,便于将实际数与预算数对比,有利于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缺点:缺乏长远打算,导致一些短期行为。
(2)滚动预算编制方法
定义: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期间脱离,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长度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优点: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能够稳定而有序地进行,有利于管理人员对预算资料作经常性的分析研究,并能根据当时预算的执行情况加以调整。
【历年考题剖析】
根据国家调整所得税征管范围的有关规定,下列对2009年1月1日以后新设企业的税收征管范围调整事项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经济法-多选题-2010年)
A.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
B.新设的分支机构,其企业所得税的征管部门应与总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部门相一致
C.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
D.应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所得税均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
答案:ABC
解析:在国家税务局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此处不是所有缴纳营业税的企业都由国税局管理,因此D的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核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征管范围”。注意地税与国税不同的征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