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讲】
事业单位资产(初级会计实务)
(一)资产
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具体的核算原则及相关要点总结如下:
1.货币资金包括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
(1)库存现金现金溢余: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借记“库存现金”,贷记“其他应付款”;
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借记“库存现金”,贷记“其他收入”。
现金短缺:应由责任人赔偿的,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库存现金”;
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借记“其他支出”,贷记“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至少每月一次。
(3)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及程序(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核算(该科目借方登记收到授权支付到账额度,贷方登记支用的零余额用款额度,年末应无余额)
2.短期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的投资,主要是国债投资。
3.应收及预付款项:
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提示]事业单位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或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物资,且确实无法收回的预付账款,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核销的款项应在备查簿中保留登记。转入待处置资产时,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贷记相关科目。批准予以核销时,借记“其他支出”,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以后期间又收回的,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入”。
4.存货:
取得时: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发出时: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
[提示]开展业务活动领用、发出存货: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记“存货”
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贷记“存货”;实际捐出、调出存货时,借记“其他支出”,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
事业单位的存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
5.长期投资取得:
借:长期投资
贷:银行存款等
同时,借:事业基金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持有期间:
应采用成本法核算,除非追加(或收回)投资,其账面价值一直保持不变
收到利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
处置:
对外转让或收回长期债券投资:
借:银行存款
(或贷)其他收入—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
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贷:事业基金
转让或核销长期股权投资: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
贷:长期投资
实际转让或报经批准予以核销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转让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净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6.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不含)以上,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取得按照实际成本入账。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借:事业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贷:银行存款
计提折旧:
按照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如提折旧,则按月计提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处置: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将其账面余额与累计折旧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实际出售、毁损、报废、调出、捐出时,将非流动资产基金余额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
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收入或费用,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核算。
7.在建工程
将固定资产转入改建、扩建或修缮时:
借:在建工程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同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支付工程款及专门借款利息时:
借:在建工程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同时:
借:事业支出/其他支出等
贷:银行存款
工程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同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购入需安装设备:
借:在建工程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同时: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
贷:银行存款
安装费用:
借:在建工程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同时:
借:事业支出
贷:银行存款
完工交付使用: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同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8.无形资产取得:
①购入的(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应按照实际成本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
②自行开发并按照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作为无形资产成本入账。
[提示]依法取得前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不作为无形资产成本,应当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
摊销:
按照规则制度确定是否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计提摊销的应按月计提,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累计摊销
处置:
将账面余额和相关累计摊销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实际转让等时,将相关非流动资产基金余额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对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收入、费用等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核算;处置净收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疑难问题解答】
“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理解(经济法基础)
解答:(1)特别程序是法院审理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的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包括四类案件的审理程序: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和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2)督促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要求支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如果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提出异议又不清偿债务,该支付令就具有强制执力的程序。
(3)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申请,以公示方法催告不明利害关系人于一定期限内申报权利,如果逾期无人申报或者申请被驳回,法院将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
以上三种程序都属于民事诉讼法的内容,只有“公示催告”程序与经济法的考试有关。
【易错易混辨析】
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区别(初级会计实务)
答复:初始计量其实解决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初始入账价值问题,也就是说入账金额是多少,例如购进的存货入账金额是多少;
而后续计量是指资产或者负债确认入账以后,在后续期间核算中的计量问题,例如:存货的期末计量、固定资产的折旧等等。不论是存货还是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都是其账面价值,对于存货而言:账面价值=成本-存货跌价准备;对于固定资产而言:账面价值=账面余额-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历年考题剖析】
1.甲企业得知竞争对手乙企业在M地的营销策略将会进行重大调整,于是到乙企业设在N地的分部窃取乙企业内部机密文件,随之采取相应对策,给乙企业在M地的营销造成重大损失,乙企业经过调查掌握了甲企业的侵权证据,拟向法院提起诉讼,其可以选择提起诉讼的法院有( )。(经济法基础-多选题-2010年)
A.甲住所地法院
B.乙住所地法院
C.M地法院
D.N地法院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核诉讼管辖权。根据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本题中,侵权行为实施地是N地(N地的分部实施窃取行为),侵权结果发生地是M地(乙企业在M地的营销策略),被告是甲企业,所以答案是选项A、C、D。
[点评]上面法律规定是“特殊地域管辖”中的“侵权纠纷”,注意“侵权行为地”包括“行为发生地与结果发生地”两点;选择题中不要遗忘。
2.对于平等民事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而言,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 )(经济法基础-判断题-2010年)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考核仲裁协议。根据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当事人之间签订了有效的仲裁协议,那么,据此协议,如果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的话,应当将协议中约定的仲裁部分申请纠纷解决。在存在有效仲裁协议的情况下,当事人一方向法院起诉、另一方提出异议的,法院将驳回起诉。所以有效的仲裁协议可以排除人民法院的管辖权。纠纷采取或审或裁原则,就是说要么由法院解决要么由仲裁委员会解决。而如果当事人放弃了有效的仲裁协议,此时法院就可以行使管辖权了。
【答疑精华】
问:请说明材料价格差异与数量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初级会计实务)
答复: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不应由耗用材料的部门负责,而应由采购部门对其作出说明。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有许多,如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紧急订货造成额外采购等,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才能明确最终原因和责任归属。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生产部门的成本控制业绩。材料数量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有许多,如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造成多用料、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的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规格不符也会使用料超过标准;又如工艺变更、检验过严也会使数量差异加大。因此要进行具体调查研究才能明确责任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