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技巧】
按照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准确计算当期营业额(下)
第二,只按当期开出的发票数计算并申报缴纳营业税。
案例:某建筑企业账面记载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当年累计发生数为1000万元,其承包工程未分包,当期建筑劳务发票开具数额为1100万元,企业按其2010年发票开出数额1100万元申报缴纳营业税1100×3%=33(万元)。经检查其账簿及凭证发现,开出的1100万元发票有1000万元计入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计入预收账款,该单位当期1100万元发票开具数额负有当期缴纳营业税义务,且已按期缴纳,但该单位“其他应付款”科目记载收取甲方支付的一笔价外费用50万元,记账凭证后附的是一张收据存根联,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的规定,此笔款项应计入当期营业额申报缴纳营业税,检查人员依法对该单位应申报未申报的行为进行了处理。目前,一些基层税务管理部门对营业税的日常管理采取“以票控税”的办法,即只要当期纳税人开具的发票数额与当期申报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相符,即审核通过,无涉税预警信息提示,一些企业财务人员因此错误地认为,只要按发票开出数申报缴税就不会有问题,而忽略了营业额的正确计算。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填开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发票。将这一规定与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进行比较发现,当期发票开具数额与当期营业额口径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建筑企业简单地把当期发票开具数额等同于当期营业额的做法是错误的。
第三,只按当期收到的款项计算并申报缴纳营业税。
案例:某民营建筑企业2010年账面记载主营业务收入当年累计发生数为1000万元,其主营业务收入的确定办法是,只有实际收到款项才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按其2010主营业务收入累计数1000万申报缴纳营业税1000×3%=30(万元)。查看当年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发现,该企业所有项目约定在当年付款的数额合计1200万(实际收到1000万元),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当年该单位的营业额应为1200万元,扣除已申报的1000万元,尚有200万元营业额未申报。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建筑企业收到的营业款项与其当期营业额的口径也是不一致的,简单地将收到的营业款等同于当期营业额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
总的来看,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有较特殊的规定,特别是针对提供建筑劳务、销售不动产等应税行为。因此,主营业务为提供建筑劳务、销售不动产等的企业,一般情况下,即使其账务处理完全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实际上,一些建筑企业的账务处理是不符合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求的),其当期营业额也不等于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数或当期发票开出数(特别是一些企业有未按发票管理办法开具发票的行为),同样也不等于当期纳税人所收到的营业款项数。正常情况下,当期营业额应分别大于上述3个数,如果等于或小于,就有可能存在少计营业额、少纳营业税的问题。营业额正确的计算办法是,依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综合考虑当期发票开具数、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发生数、收到营业款项数,按照孰先原则,准确界定当期每一项经营行为、每笔经营业务是否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以及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否在当期,如在当期就应计入营业额,不论会计如何处理,综合计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营业额,才能避免纳税风险的产生。(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