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

2007-01-12 10:58 来源:

  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上市公司的业绩骗局,如琼民源、PT红光、大庆联谊、郑百文的欺诈,ST猴王、蓝田股份以及“世纪黑马”银广夏的虚幻神话,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被揭露曝光者,有人把它比喻为冰山的一角,而那些没有被揭露出来的,估计不在少数。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证券市场频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引发全行业信誉危机。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有会计领域外部的因素,也有会计领域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这里暂且不论,就内部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会计本身有其局限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制度原因包括三个构成部分:一是非正式约束的缺陷,这个方面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业务素质等;二是正式约束缺陷,即会计规范的缺陷,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的缺陷;三是实施机制的缺陷,即由于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导致执行中对准则的偏离。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价值投资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关系到分析的准确性。为了更好的分析会计信息,在分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分析师们要求寻找以下五个问题的答案。

  1.公认会计准则的质量:公认会计准则是否不完善?如果对未来的预测是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而公认会计准则却没有包含与企业价值相关的所有方面,那么价值评估将是不完善的。但公认会计准则的质量也是影响预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预期的收益如何计算决定了我们如何准确也估算价值。

  2.审计质量:企业的行为是否违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或是完全的欺诈?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行为是适当的,企业也许会根据惯例而不采用公认会计准则。企业是否在客户没有做出明确认应收款?是否没有确认要求确认的费用或是失摊销成本?是否在使用公认会计准则不允许的会计方法?要回答这些问题,会计师通常要对这些业务很熟悉。所以审计?量把握是审计师的职责范围,需要对审计失效或审计师可能利用准则中的灰色区域接受企业管理层的某些操纵行为保持警惕。

  3.公认会计准则应用的质量:企业是否得用公认会计准则操纵财务报告?公认会计准则在对企业使用的会计方法加以限制的同时,又允许其在众多方法中进行一些选择。这些选择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通行证,用它就可以操纵报表数字以达到希望的效果,而且审计师也不会反对。管理者控制企业,也能控制收益。若再考虑到会计记帐时的某些估计,情况会变得微妙些如:估计坏帐、资产的使用期限、担保费用、调整费用等。这种控制既改变了当期的收益,也改变了未来的收益。并且如果观察还会发展,它对收益估价模型也有影响。这里细致的观察起着关键的实用。否则,你可能就会被误导,把当期的利润率看做未来的良好指标,对由益做出不正确的预测。

  4.交易确认时间的质量:企业是否控制业务来适应会计报表的编制?企业会忠诚遵循公认会计准则,但却会通过根据会计需要安排交易来达到想要的结果。尽管这是对业务的控制而不是会计,但却是依赖会计本身的特点的。它有两种方式,即收入的操纵和费用的操纵。

  收入的确认时间:公认会计准则要求收入在产品发出或服务转移给消费者的时候就给以确认。由此企业会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之前发出大量的产品以增加该期利润,或者推迟发货以减少利润。这种情部有时称为“渠道填塞”。

  费用确认的时间:企业会控制与损益表直接相关的费用来达到控制收益的目的。把研发成本和广告费用推迟到下一期确认会增加收益。相返把下一期的费用提到当期确认就会减少收益。

  5.披露的质量:披露的会计信息足够用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吗?这些披露反映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报告和分析当中。后者还会提供给分析师们额外的信息。我们对财务报表的众多分析取决于良好的披露、对业务的了解并知道它们在财务报表上如何反映。对于价值评估而言,有四种披露值得关注。一、从报表上融资性项目中区分出经营性项目的披靡。二、从非经营项目中区分出核心经营收益披露。三、揭示核心盈利能力驱动因素的披露。四、对使用的会计方法的解释性披露。分析师以此考查公认会计准则的应用质量。

  通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得出高质量的分析结果,持续高质量的信息公开, 有利于消除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证券市场的透明和规范。但是,目前在上市公司和即将上市公司缺乏自律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只有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下才能保证实现。对公司业绩信息和关联交易信息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欺诈行为者,要依法进行严惩。尽早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对发布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由上市公司予以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