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豫政[2015]53号

颁布时间:2015-08-05 00:00:00.000 发文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8月5日

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及面临形势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经济转型升级要求日趋迫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主要包括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和广告服务,不仅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而且对增加各行业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业态和服务创新、带动创业就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实现较快发展,已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全省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法人单位60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主营业务收入近180亿元。

2.创意设计平台不断拓展。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4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424家。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中原广告产业园、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洛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影响力日益提升。

3.融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程度不断提升,装备制造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设计及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工业领域产品外观和功能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农业融合领域逐步扩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3个。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规模跃居全国第二。文化旅游加快发展,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清明上河园等一批精品节会、演艺和景区品牌叫响全国。

(二)面临形势

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产业结构升级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催生了巨大的创意设计市场需求。业态模式创新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依托“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创空间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和形式革新。科技进步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激发了创意设计发展活力,提升了服务层次和水平。

我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目前,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居于全国前列,已经形成了先发优势。同时,越来越多的省(区、市)重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竞相出台扶持政策,在项目、人才、资金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对而言,我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存在总体实力不强、与相关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发展领域不均衡、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准确把握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完善政策措施,实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快速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部署,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坚持市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切实提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跨界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业态、内容、模式和管理创新。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把“互联网+”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举措,推动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2.文化传承,科技支撑。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促进文化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结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成果转化,创造独具中原特色的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有机统一。

3.突出重点,全面提升。立足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快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搭建载体平台,壮大市场主体,培育特色品牌,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4.开放合作,发展共赢。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培育外向型企业,积极对接国内外市场,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构建与发达地区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中原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综合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作用更加突显,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培养一批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设计龙头企业和机构,建成一批特色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重点

围绕文化软件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重点领域,坚持创意引领,强化科技驱动,激活传统文化,加快创新应用,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发展水平。

(一)文化软件服务

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自主创新软件产品研发,加强技术改造、生产装备、品牌营销、服务创意等方面创新发展,促进创意设计与信息服务融合水平提升。

1.动漫游戏软件。推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应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研发,加强3D(三维)、4D(四维)等新兴数字显示技术、动漫生产与集成制作技术研究及应用。鼓励内容原创,实施动漫精品工程,重点支持面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媒体渠道的动漫游戏开发。大力发展应用动漫,推进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科普、医疗卫生、会展、广告、设计、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

2.行业应用软件。支持研发面向交通物流、电子商务、教育文化、电子政务等领域的软件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推动软件应用商店、软件即服务等服务模式创新,引导软件企业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技术服务商转变,引进、扶持一批信息系统咨询、规划设计、运行维护企业,提升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水平。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制造执行管理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软件研发。

(二)工业设计服务

服务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以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工艺流程、包装展示、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环节为重点,创新设计理念,丰富设计手段,促进工业设计由基础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加快构筑工业设计产业优势,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省级工业设计产业园区3个以上。

1.产品设计。重点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服装服饰等领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需求产品设计应用研究,着力提升产品外观、结构、功能设计水平。重点引导和支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新型技术手段,从产品策划、概念外观、结构功能、材料选择、表面处理、人机交互等方面进行设计开发,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一次研发成功率。引导并支持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美学表现手法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创造个性化、人性化、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新颖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模式升级,开展服务设计、系统设计、体验设计、包容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设计,鼓励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协作创新,促进由新产品开发向产品价值链综合设计创新转变。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产品的全球网络协同设计。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个性定制和众包众创设计。

2.工艺流程设计。顺应制造业生产柔性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强计算机集成设计制造系统、协同制造、网络化集成制造、精益生产等先进技术应用,推广生产工艺流程全数字化设计,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提高工艺设计水平,科学确定技术路线、技术参数、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围绕流程设计水平提升,统筹考虑流程的经济性、可操作性、可控制性,推广计算机辅助流程设计,优化调整生产环节、时序进度,实现物流、资金流最优配置。

3.包装设计。以食品、家具、服装等终端消费品行业为服务重点,突出节能环保,注重情感体验,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包装设计水平。注重包装结构设计创新,适应现代物流和互联网技术发展需要,增强包装在现代物流配送中对产品的保护和识别功能。强化包装设计的文化传承功能,鼓励在设计中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图形、传统色彩,促进中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广泛运用。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产品包装中的运用,积极发展信息防伪、数字水印、生物特征信息防伪等新型防伪技术,支持设计单位与专业防伪企业联合攻关研发新一代防伪包装产品。倡导环保型包装设计,在材料选择和使用环节体现节材、简约方向,通过一体化设计、配套化设计、独立化设计等不同模式,延伸包装功能,促进产品外包装可循环再利用。支持设计单位拓展服务领域,提供集包装设计、研发、生产、物流配送、产品分拨销售等于一体的产品包装设计服务,提高附加值。

4.新型材料应用设计。适应绿色化、节能化发展趋势,鼓励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前沿设计,支持专业化设计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科研院所工业设计室、骨干制造企业设计部门开展绿色环保新材料应用设计研究,推动产品和包装采用新型环保材料。重点推动食品等行业采用新型环保包装材料,家具、室内装修等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服装采用新型面料,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采用新型合金材料。推动绿色环保材料在新建改建建筑中利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建材应用理念。

(三)广告服务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理念推动广告服务创新,鼓励原创作品生产传播,加强市场监管,培育重点企业,推动广告业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省广告产业经营额达160亿元,广告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达20家。

1.广告创意与制作。支持广告企业将内容生产与市场调研、营销咨询、品牌经营和管理、品牌策划推广、受众研究和效果评估相结合,利用在线实时分析与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增强内容创作的针对性和投放的精准性。加快数字化音视频、动漫和网络等新技术在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等方面的推广,鼓励环保型、节能型广告材料运用,提高广告制作水平。举办视觉传媒广告设计大赛,挖掘优秀创意作品、优秀人才,促进广告业交流合作。

2.广告发布与传播。继续巩固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广告媒体经营优势,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整合媒体资源,采用多介质、个性化、精准化和多频道、多版面、数字化方式,促进传统媒体广告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手机网站、手机报刊、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电子杂志等新兴媒体,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广告。充分利用嵌入式广告、互动广告、微信广告、二维码广告等新颖广告形式,创新广告商业模式与营销模式。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惩处力度。

(四)建筑设计服务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创新发展,支持专业设计企业向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技术水平。

1.城市规划设计。从城市形态和城市意象的角度加强城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加强景观及环境、绿化、居民小区、商业中心、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研究,提高城乡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景观吸纳城市雨水功能作用,建立完善城市“海绵”系统。加强生态环保设计,推动清洁能源、节能产品在公共照明、公共交通等环节广泛应用。加快发展规划咨询服务等行业,建立规划设计方案竞选机制、专家审查论证机制,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延续性,打造有特色的智慧型城市。

2.建筑设计。结合城市功能区和旧城改造建设,深入挖掘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符号,加快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研发应用。鼓励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3D设计、协同设计系统建设与应用,探索发展云计算平台,实现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全面共享。促进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向集成化服务企业转型。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引进龙头建筑设计企业来豫设立分支机构。加快省建筑设计行业指导平台建设,推进郑州中部国际设计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省内优秀民营设计企业发展。

3.室内装饰设计。围绕家居装修和工程装修两大重点领域,以打造优良空间环境为目标,积极发展与室内装饰设计相关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居用品设计研发,增强设计的舒适性、实用性。促进室内软装饰设计产业联动发展。

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重点

围绕制造、建筑、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推动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围绕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高成长性制造业相关的设计服务业,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宣传推广等全过程,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需求对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转变。

1.提升装备制造和汽车领域外观、结构、功能设计水平。

——装备制造产品设计。适应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趋势,以智能成套、智能电气、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为重点,提升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水平,推动前端设计与制造能力结合和设计、制造与服务衔接。开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鼓励制造业企业依托互联网探索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引导骨干企业平台化和模块化改造,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在线监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应用,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附加值。

——汽车及零部件设计。适应汽车安全、舒适、环保、智能发展趋势,坚持整车与零部件开发设计并重、前瞻性技术研究与传统产品改造并举,优化整车设计开发流程,系统集成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技术,做好整车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和品牌推广工作。加强智能驾驶、安全防护、用车辅助等功能模块系统研发,推进车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智能汽车发展步伐。支持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对外观造型加强新颖设计、细致化设计,在内饰设计中强化舒适性和美感。围绕零部件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绿色化发展的趋势,注重产品可回收设计和可拆卸性设计。

2.提升食品领域功能、包装、品牌设计水平。适应食品行业绿色安全、功能营养、方便适用发展趋势,着力加强食品产品功能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增加产品多样化供给,扩大市场占有率,巩固提升食品产业整体竞争力。以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为主导,将创意设计与食品安全溯源、速冻米面食品安全控制、油料低温脱脂、果蔬天然保鲜、传统食品现代加工等关键技术有机结合,强化产品多样化设计,提升食品工业精深加工水平。以整理发展中华传统美食为重点,采用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加工技术,开发具有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的饮食产品,开拓食疗、食补、食养、药食等文化经济市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3.提升终端消费品时尚、外观、创意设计水平。

——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智能终端产品为设计重点,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整合教育、商务、娱乐等相关领域的服务内容,打造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品。推广众包众设、按需制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等新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精细度和市场敏捷度。

——现代家居产品设计。围绕家具、家电、家饰、家纺、家装以及灯具、厨具、卫(洁)具“五家三具”产业,重点推动家庭智能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在安全监控、居家娱乐、智能家电、集成控制、信息咨询、移动办公等方面加强软件和智能终端协同研发,建设现代家居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中高端冰箱、空调、洗衣机、小家电、烟机灶具和健康电器设计水平,注重外观造型、功能结构等设计的用户体验。突出家具时尚潮流和本土化特色,强化材料、构造、形态、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综合设计,鼓励在产品研发环节融入回收再利用设计。

——服装服饰产品设计。以中高档西服、衬衫、休闲服装、运动服装、童装和针织内衣为设计重点,突破印染、印染后整理等生产工艺设计瓶颈,加强面料、设计、版式、工艺、产品款式创新设计。围绕品牌服装服饰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与国内外知名服装设计院校、专业机构合作,培养优秀服装设计师,扩大郑州女裤、安阳内衣、商丘棉衣、洛阳针织、新乡外贸、新野纺织品牌影响力。围绕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设计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的中高端床品和布艺产品,开发特色绣品、毛巾和毯类用品,提高医疗、汽车、建筑、包装等产业用纺织品设计水平和新材料开发能力。

(二)推动与人居环境建设融合发展

强化以人为本、安全集约、生态环保、传承创新的理念,加强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1.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以环保、生态、绿色、宜居为方向,科学规划城市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完善优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公共设施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设计建设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研发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材料,推广自然通风、智能遮阳、墙体自保温、太阳能发电、中水回收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绿色建筑技术。

2.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严格实施古城保护规划,突出做好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古都保护性开发工作,保持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格局和街廓尺度,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研究城市产业布局,准确定位并严格控制建筑功能、体量、色彩及风格,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与文物保护相结合、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相结合。建设美丽乡村,科学编制实施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支持保持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规划建设一批以生产、传习、展示为主要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发展一批特色民间艺术文化村镇。

3.加强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突出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的统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领域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与应用,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支持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软件开发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发展。

(三)推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把文化创意元素融入旅游线路设计、景区规划、产品开发及节庆策划、对外合作等领域,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1.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增强旅游规划和设计的前瞻性,开发南太行山地运动、伏牛山健康养生、桐柏—大别山红绿结合等特色旅游项目,培育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型业态,建设一批主题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村镇,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丰富旅游产品表现形式,加强主题提炼、场景设计、活动策划和意象塑造,借助动感触控、3D视觉等人机交互手段,增强人文历史景区体验功能。发展具有中原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鼓励在旅游景区和节会中展示戏曲、社火、武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强化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建立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和监测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实现与公安交通、医疗救助等应急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和联动协作,增强旅游预测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构建智慧旅游营销系统,挖掘旅游大数据,加强在线统计分析,开展定向精准旅游营销,建立多媒体营销传播机制。提升旅游企业数字化水平,加强电子商务、票务系统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公共区域免费无线局域网络,满足移动客户端服务需求,力争到2020年,全省4A级景区、四星级以上酒店、出境游旅行社全部实现智慧化管理。

3.引领扩大旅游消费。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消费空间,加快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研究建立房车旅游服务区建设标准,加快汽车影院、房车营地、露营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旅游商品文化内涵,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户外运动用品,举办旅游商品展会,培育选拔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系列旅游商品。提升住宿餐饮服务水平,在设施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和时尚元素,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酒店、生态节能宾馆和特色休闲农庄,开发一批绿色环保、健康养生的旅游美食。大力发展夜间文化演艺,增强旅游娱乐项目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四)推动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提高农业领域创意设计水平,积极发展生态景观创意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动科技与农业融合发展。

1.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特色农业与农耕体验、田园风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等元素融合,开发一批现代村庄观光型、农事农趣体验型、民俗文化体验型、观光采摘购物型、养生养老度假型、绘画摄影写生型、时代精神教育型等特色旅游村。促进休闲农业差异化发展,推动设计单位与农业合作组织及农户合作,围绕田园景观、农副产品、农事活动、民间手工、乡土遗存、环保包装等内容开展创意设计,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提高休闲农业网络化营销服务水平,推广“线上订购、现场采摘”、“网订店取、观光体验”等服务。到2020年,打造2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旅游示范乡镇、400个特色旅游村,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休闲农庄。

2.引导发展品牌农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健全农产品地理标志技术认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测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生产。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工作,强化品牌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标准,推动中原农产品品牌列入国家中欧互认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录。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到65件。

3.创新农业生产营销模式。培育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农业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推广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等方式,加强粮食高产创建综合服务、农业监测预警信息服务等系统建设,创建若干重大行业专利专题数据库。鼓励农产品专业市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进行改造提升,重点办好中华粮网等一批行业龙头网站,完善网上撮合、竞价和支持系统,逐步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规范。支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体系。

(五)推动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门类加快发展,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

1.提高体育赛事策划运作水平。推动赛事节会品牌化发展,加强赛事活动整体策划,提升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影响力,扩大安阳滑翔、新乡攀岩、上街航模、信阳自行车赛等活动知名度。提高河南建业足球队中超职业联赛市场化运作水平,设计开发游戏、服装、玩具、体育器材等衍生品,加强体育与传媒互动发展,扩大赛事转播权市场竞争范围,探索建立体育赛事相关版权交易平台。

2.促进大众体育消费。鼓励健康培训机构发展,推广少林武术、太极等传统体育项目,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动作套路、服饰礼仪系统化、标准化。鼓励“互联网+传统体育项目”模式创新发展。研发推广运动监测、健康评估智能产品及运动应用软件,提高健身活动的科学性、安全性、趣味性。积极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满足大众健身休闲需求。

3.延伸体育产业链条。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融入演艺、会展、商业、休闲等多功能设计,提升体育场馆使用效率和经济收益。大力推动体育相关产业发展,开发房车、游艇、露营用品等体育装备产品,促进体育广告咨询、体育出版、体育旅游等业态发展。

(六)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加速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1.做强数字内容产业。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和采编流程集约化、数字化改造为重点,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发展互联网新媒体,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两台(电视台、广播电台)融合、报网融合、台网融合、书(刊)网融合,组建新闻出版广电控股集团,发展壮大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推动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多元化发展。推进出版业态创新,加快传统新闻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加快广播影视全产业链数字化进程,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服务平台建设,拓展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媒介业务,深层次开发利用内容资源,加强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加强与通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单位的互动合作,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融合发展。

2.加强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重,以技术、工艺创新和产品研发为重点,着力在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中融入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加快艺术衍生品、艺术授权产品研发生产进程。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创新利用途径,以钧瓷、汝瓷、汴绣、玉雕等传统工艺美术品为重点,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发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原创产品。

3.推动文化艺术精品化发展。强化多媒体手段和创意思维运用,创新演艺内容、风格、形式,以旅游演艺为重点,加强豫派原创生产和品牌建设,改造提升经典剧目、文学艺术作品和地方戏曲、杂技、说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高书刊、栏(节)目生产能力,创作一批具有时代气息、艺术内涵、市场潜力的精品力作。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强化大型数字媒体舞台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发光二极管)显示、数字3D虚拟展示、移动舞台装备制造、立体投影等技术应用与内容编排相结合,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

五、重点工程

(一)发展载体提升工程

以促集聚、凝特色、提服务、强融合为着力点,加快企业、项目和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业态、模式、技术持续升级和运营管理方式方法创新,增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功能。

1.产业集聚区研发设计配套服务区。围绕服务主导产业,加强与产学研机构合作,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工程试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研发设计服务园区,引导分散的工业设计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布局,促进设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技术集成、信息集成和服务链集成。增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等龙头带动能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意产业专利数据库和人才资源库,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2.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两区”布局与城市持续发展框架紧密结合。引导研发设计、会展广告、中介咨询、展示交易等企业入驻商务中心区,推动集聚集群发展,增强商务中心区研发创意服务功能。推动旅游景观、传统街巷、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加快老街区功能提升、新街区建设发展和名街区培育创建,做特做精一批文化体验、特色商贸、休闲旅游等特色街区,打造一批“都市会客厅”和城市名片窗口。

3.信息和软件服务园区。围绕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在科研资源相对集中、软件产业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区域,加快建设一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软件设计等产业园区,着力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快建设中原国际软件园、郑州台湾软件园、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建立涵盖需求分析、建模、开发、测试、交付使用全过程的公共服务平台。

4.文化创意园区。在创意人才集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工业设计、广告服务、工艺美术、影视动漫、出版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推进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原广告产业园、白鸽文化创意园、石佛艺术公社等重点园区建设,鼓励原创内容产品生产,推动产业集聚和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创意驱动、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积极搭建公共技术、交易展示、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服务支撑。

1.搭建一批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平台,鼓励构建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网络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终端消费品、电子产品等产业设计需求,建设一批用户体验、材料工艺、逆向工程、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快速设计验证、人机实验、模具制造等实验室,为攻克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提供支持。推动资源共享,鼓励各类公共技术平台向社会开放,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加大中原经济区大型仪器联盟建设力度。力争到2020年,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00家。

2.搭建一批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提升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评估、展示发布、技术交易等服务水平,促进创意设计成果产权化和产业化发展。举办工业设计大赛和优秀工业设计成果、建筑方案、动漫游戏、广告作品等展会,推动设计成果推广、交易和交流合作。提升交易平台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建立创意设计信息发布平台,鼓励省内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创意设计提供专项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创意和设计创业人才拓展网上市场。扩大中原创意产品和服务对外贸易,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重点企业发展壮大。

3.搭建一批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互联网+文化创意”的众创空间,支持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发展,建立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强化创业孵化服务,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的投融资模式,加强内容资源中心和创业导师团队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力。

(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培育工程

扶持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提升龙头企业行业影响力,鼓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制定数字出版国家标准。支持设计、广告、文化软件工作室等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挖掘、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设计企业和宣传营销策划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剥离设计部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意设计领域,推动专业化、社会化设计服务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优化知识产权申请环境,完善商标注册审查体系,建立软件著作权快速登记通道。健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企业联系点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监督执法,完善维权援助机制。健全创新、创意和设计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河南省专利奖激励作用,对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合理有效流通。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工业设计、广告、营销、旅游规划设计等专业,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申建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工作室、大师工作室。鼓励将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创意创新专业点。将创意设计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纳入亟需紧缺人才目录。采取股权、期权、年薪制等方式引聚创意创新人才。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和河南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杠杆效应,按程序设立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创投基金,引进、培育一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投资机构。发挥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采取贷款贴息、减免税收、项目补贴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加大对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

(四)增强金融支撑能力

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立文化产业信用、质押担保和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支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提供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现金管理、债券发行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上市。开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项目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建立文化产业保险承保及理赔便捷通道、文化产业保险风险数据库。

(五)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从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经科技和税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有关政策,对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对国家重点鼓励的创意和设计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其发生的职工培训费用,应单独进行核算并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推动落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经省政府批准的文化产业园区,比照享受同级产业集聚区优惠政策。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推动落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等优惠措施。完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收费制度,借鉴全国成熟城市先进经验,规范市场,引导创新,引入开放、公平竞争机制,鼓励并推行优质优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合理精简对文化出口的行政审批事项,缩短时限,提高效率。对国有文化企业从事文化出口业务的编创、演职、营销等人员,简化因公出国(境)审批手续。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推动国有文化创意和科研设计企业嫁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特许经营、服务外包、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鼓励企业优先运营开发公共服务平台。

(七)建立统计核算体系

依据国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分类标准及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我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产业统计调查和核算制度,加强统计数据分析,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八)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要求,根据本地、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发展改革委要对本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重大事项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大白兔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