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讲】
事业单位会计概述(初级会计实务)
我国会计体系包括企业会计体系和非企业会计体系。企业会计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非企业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以及基金会计等。
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2.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3.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4.事业单位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构建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疑难问题解答】
各法律文书的生效时间(经济法基础)
解答:(1)民事诉讼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3)行政诉讼,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4)民商事仲裁中,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民商事仲裁中,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5)劳动争议中,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劳动仲裁中,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非终局裁决,当事人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易错易混辨析】
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和分项结转分步法有何区别?(初级会计实务)
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将上一步骤转入下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以“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项目综合列入下一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下面步骤的“直接材料”或“半成品”包括了前面步骤的投入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因此最后一步的“直接材料”或“半成品”需要进行成本还原,将其分解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以反映产品成本真实构成。分项结转分步法下,上一步骤转入下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构成分别计入下一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中,即半成品耗用的直接材料计入下一步骤“直接材料”,半成品耗用的直接人工费用计入下一步骤的“直接人工”,半成品耗用的制造费用计入下一步骤的“制造费用”,因此最后步骤的产品成本直接反应产品成本真实构成无需进行成本还原。
【历年考题剖析】
下列案件中,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 )。(经济法基础-多选题-2011年)
A.公民名誉权纠纷案件
B.企业与银行因票据纠纷提起诉讼的案件
C.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因税收征纳争议提起诉讼的案件
D.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劳动合同纠纷提起诉讼的案件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民事诉讼的规定。选项A属于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选项B属于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选项D属于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如企业破产案件、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等,均适用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选项C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点评]适用于《民事诉讼法》的案件具体有五类:
(1)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如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等案件;
(2)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如企业破产案件、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等;
(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非讼案件;
(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
(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其中注意“劳动争议”,其没有独立的诉讼法规定,也是用《民事诉讼法》。
【答疑精华】
平行结转法下的在产品数量如何计算?(初级会计实务)
平行结转法下每个步骤对应的完工产品的数量就是最后一步的完工数量。可是我不知道他们的在产品数量是如何计算的?因为这里的在产品是个广义的在产品,各步骤已经完工但尚未最终完成的产品。如投产100,第一个步骤是完成80,在产20,第2个步骤是完工50,在产30,最后一个步骤是完工40,在产10。那请问每个步骤的在产品是如何算出来的?
答复:假设每一步骤在产品的完工程度相对于本步骤的完工程度为50%,广义在产品数量应该是第一步20*50%+30+10=50:第二步30*50%+10=25:第三步10*50%=5。每一步骤的生产产品是在广义的在产品和最终完工产品之间分配的,本题中最终完工产品的数量是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