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正文

实务技巧(2013.10.25)

2013-10-25 16:52  【 】【打印】【我要纠错

【实务技巧】

向不同对象借款所得税处理有别

企业目前有多种筹措资金的渠道,包括向金融企业借款、向非金融企业借款和向自然人借款等。借款对象不同税务处理也有差异,结合当前税收政策对借款处理有如下注意事项。

1、向金融企业借款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项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对企业发生的向金融企业的借款利息支出,可按向金融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在发生年度的当期扣除,包括逾期归还银行贷款,银行按规定加收的罚息等,也可以在税前扣除。

2、向非金融企业借款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项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如何理解“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作出了解释,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既可以是本省任何一家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又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

3、向自然人借款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的规定,企业向除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以外的内部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的利息支出,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有效、合法,不具有非法集资和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二是企业和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