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0 苹果版本:8.6.90
开发者: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试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类型

来源: 朱红军 编辑: 2004/06/23 14:01:34  字体: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一旦超越,则称之为利润操纵。

  一、盈余管理动机考察

  企业契约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如投资者为激励内部管理人努力工作与经营者签定的奖金计划,企业与外部债权人签定的债务契约等。契约的双方是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和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前者提供会计信息,而后者是外部信息的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司内部管理人拥有许多内部信息。当面对契约的束缚时,内部管理人产生了通过选择会计政策、进行关联方交易等行为调节盈余的机会主义行为。其结果是导致包括董事会在内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把握会计盈余的质量。

  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创始人瓦茨和齐默尔曼为盈余管理动机提出了三个假设:奖金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奖金计划假设认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与企业签定了奖金计划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调节到当期。债务契约假设认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偏高债务条款的程度越大,管理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未来盈余调节到当期的可能性越大。政治成本假设认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可能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当期的盈余调节到未来。除此之外,西方的研究文献中还提到了税收、更换总经理和上市发行股票等动机。

  盈余管理行为一方面被认为是在实现奖金计划、债务契约或降低政治成本等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如果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公司内部管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学术界也对市场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本文试就我国证券市场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作一分析。

  1、一级市场股票的发行与上市。由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性的色彩,最明显的表现在于额度控制与规模控制,并由此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资源,使得市场中一直存在股票的供不应求现象,并给上市公司带来丰厚的资金回报。虽然公司法对公司股票上市有严格的规定,但由于公司股票上市给企业带来的回报,企业将通过合法的盈余管理行为,甚至违反制度粉饰财务报表,美化其公开市场形象,以达到上市目的。即使是已经取得上市资格的公司,也可能从进一步的盈余管理中获得巨额回报。

  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极为重要,这将影响到上市公司后续资金的注入,盈利投资项目的规模扩展。但是,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资格。中国证监会自1993年度开始制定配股政策,以后均有所变化。目前,对欲获得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最难满足的一条是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个别基础性行业为9%)以及单个年份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的限定条件。已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条件而采取利润操纵的方式。另外,上市公司如欲争取到其他一些创新的机会,如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均须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作为基础,这也将促使企业想尽办法提高盈余水平。

  2、树立公司股票形象,进行二级市场交易。在二级市场上,有时机构投资者(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操作本公司股票。为了配合机构投资者建仓,企业就披露一些绩差消息,然后,再通过披露绩优消息,配合机构投资者出货。另外,也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绩优信息,达到改善公众形象的目的。

  3、维持公司上市资格。由于企业的上市能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利益,尤其当上市公司为一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情况下,如通过上市和配股募集资金,通过股权转让、资产置换等资产重组行为向上市公司注入资金。同时,由于上市额度有限,使得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一项弥足珍贵的“壳”资源。因此,当上市公司一旦出现经营不力,产生亏损时,其母公司或其他企业就会想方设法维持其上市资格,以取得更大的利益。根据公司法及其他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2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者财务状况异常时,将进行特别处理(即ST处理)①;当其继续亏损时,将暂停上市资格,即停牌。目前是进行特别转让处理(即PT处理)。这意味着如果继续经营不力,将要退出股票市场,这是投资者所不愿看到的结局。因此,对ST、P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就会成为常见的手段。

  4、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当企业投资者与内部管理人签定奖金计划时,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好坏影响到内部管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人作为企业经营的代理人,拥有各种操纵盈余的权力。这两方面结合的唯一结果是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动机去修饰公司业绩指标,以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奖金。无论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有这种盈余管理的动机。

  5、债务契约。企业进行投资及日常经营所需大量资金,除投资者投入以及自身积累外,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在向企业贷款的同时,一般与企业签定协议,其中包括各种要求遵循的条款,如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一旦企业超出这些条款所允许的变动范围,就会相应地提出一些惩罚措施。因此,当企业注意到本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也会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6、其他动机。除了以上一些使管理人员产生盈余管理动机的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内部管理人的行为。如上市公司为了降低应纳税收,减少现金支出,也会采取措施降低当期利润,降低应纳税所得额,达到减少或推迟纳税目的;又如公用事业企业为了树立为公众服务的良好形象,也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盈利率尽可能的低;再如企业之间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因此,企业就有动机粉饰财务报表,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

  二、盈余管理类型分析

  分析上市公司中的大量企业盈余管理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利润最大化。当企业管理当局倾向于提高当期的利润时: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将长期借款费用资本化挂在递延资产帐上,通过资产量换、股权转让、出售资产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以获得巨额利润,与关联方之间的高价出售产品、低价收购材料等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等,都是上市公司为使利润最大化采取的方法。

  2、利润最小化。如前所述,公用事业企业为了避免较高的利润率,就会通过各种会计方法多确认损失,少确认利润。另外,上市公司为了降低上交税收,也会采取措施降低当期利润。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面临被摘牌时,也可能采用先在当期降低利润然后在未来期间抬高利润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未来经营目标或避免被摘牌。在这种类型的盈余管理下,其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通过转移价格向关联方转出利润,预提利息费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在利润最小化的盈余管理方式下,存在着一种极端形式,即亏损清洗或巨额冲销。这种行为多出现在上市公司更换总经理,或企业已有一年亏损时。新更换的总经理尽可能地在更换当期确认各项费用成本,以使在以后的经营中易于取得较高利润。同样,当上市公司将出现亏损时,就可能采取巨额亏损的方式,将次年的费用项目纳入当期,递延确认当期收入,从而在次年扭亏为盈,避免滑入ST板块或PT板块后带来的不良后果。在这种盈余管理方式下,其典型做法是将坏帐、积压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3、利润平滑。一般而言,股东总是期望企业能够获得稳定地增长,并且将此与管理人员的奖金挂钩。而一个规避风险的管理当局为了获得稳定的奖金,就会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其他措施来塑造一种稳定发展的企业形象。另外,银企之间订立的契约也要求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了不至于偏离既定的范围,导致银企之间的关系紧张,管理当局也会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使得企业利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态势,借以获得良好的信用等级。除此之外,管理当局为了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在披露年度财务报告时调节盈余,使各年度的变动幅度不致过大。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方法或改变企业筹资、投资、经营决策方案,使各期收益保持稳定增长。在这种类型的盈余管理下,企业将会利用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等往来帐项,以及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递延资产等帐户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的动机决定盈余管理的类型,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其表现形式一般为利润最大化或利润平滑;基于纳税、更换总经理等目的,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亏损清洗的形式出现。然而,当盈余管理的几种动机交织在一起时,如新更换的总经理期望获得巨额贷款时,就会出现在不同的盈余管理类型中的选择问题。因此,几种类型的盈余管理是相互关联的。但是,前期的利润透支必导致后期的利润亏空,日积月累,当公司不堪利润重负,必将出现利润大幅下滑或暴亏。对证券市场而言,出现最多的盈余管理是利润最大化,也可以说是虚盈实亏。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467号 京ICP证0304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14号

正保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