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83 苹果版本:8.6.83
开发者: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研究

来源: 编辑: 2006/05/17 09:52:49  字体:

  一、对外报告中的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

  按照信息的表达形式,上市公司对外报告的内容可分为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两部分。

  1.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

  数据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在对外报告中通过数字形式列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所有项目都属于数据信息。会计报表是上市公司提供数据信息的主要媒介。

  语言信息是指公司报告中除数据信息以外,其他所有以文字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信息。当然,语言信息中并不完全排除数字的存在,那些夹杂于句子中间的数字,也归于语言信息的组成部分。

  2.语言信息的主要特征

  语言信息以非财务信息为主。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是公司对外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篇幅计算,非财务信息在公司报告中应占主体地位。尽管财务业绩是企业经营效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并不能够代表全部。公司组织和文化、人力资源、产品竞争力等非财务信息在预测公司发展前景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信息为企业提供了自愿性披露的机会。我国目前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自愿性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改善公司信息质量,而且根据透信理论,企业本身也有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要求。公司报告的语言部分以灵活性见长,在强制性披露的范围之外,公司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和需要向投资者提供自愿性披露信息,以年报为例,其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经营情况”、“盈利预测”、“新年度计划”等部分都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和机会。

  语言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增量信息。公司报告中的语言部分已不再仅仅是对会计报表的解释和说明。语言信息的整体信息含量明显上升,决策有用性持续增强,已经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兴趣。西方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公司报告中的文字部分是管理层讨论公司业绩和重大事项的主要形式,它所承载的信息量要多于基本会计报表;并且,公司报告中的文字部分主要采用非专业语言对公司年度业绩进行解释,这种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对非专业信息使用者来说,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语言信息披露研究的重要意义

  1.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操纵语言信息的动机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人的目标取向并不完全一致。经理人有可能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而牺牲股东利益。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是企业的“内部人”,所有者作为“外部人”,不能直接观察到经理人的行为。当所有者与经理人签定了聘用合同后,所有者的利益将取决于经理人的行动,他们不能肯定经理人是否有积极性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此时,所有者的利益面临着道德风险。

  为了协调与管理层的目标差异,投资人试图通过激励机制诱使经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动。但是制度安排的作用只能使经理人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趋向一致,减少道德风险对所有者利益可能造成的损失,但它并不能够根除经理人的“利己”动机。不论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在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公司业绩已定的前提下,管理者仍然会采用一些手段尽可能地“美化”经营管理成果,博取高额报酬。会计报表的粉饰甚至作假,即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公司报告的语言信息部分也有“美化”的方法。“语言美化”表现为语言内容选择和语言形式设计,它比“数据粉饰或作假”更为隐蔽和不易察觉,但其危害是同性质的,它们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对投资者的未来决策产生误导。

  2.多数语言信息处于审计范围之外

  长期以来,会计报表一直被视为上市公司对外报告的核心,投资人几乎完全依赖于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资产情况和收益能力。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人的利益,企业财务信息不论是在形成过程还是在披露过程,都受到严格的制约,标准化、数字化是财务信息的显著特点。相比之下,其他信息多采用文字描述的表达方式,通常被看作是会计报表的解释和说明,投资人只把它作为决策的参考,是财务数据的补充。因此,这些语言信息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更为灵活,也不需要经过审计检查。

  与多数西方国家类似,在我国,除会计报表附注以外,公司报告中的语言部分并不属于独立审计的范围之内,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语言表述的内容和方式握有控制权。独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财务报表,除会计报表附注以外的文字信息都没有独立审计的保证。会计师要做的只是阅读这些材料,判断是否与财务报表一致即可。注册会计师虽可以就语言信息内容是否与报表数据相符向委托方提出建议,但这一点并不构成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3.语言信息正日益成为管理层操纵的对象和工具

  管理层在信息上具有其他利益相关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给予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操纵信息披露的空间。其中,对语言信息的操纵空间还要大于对报表数据信息的操纵空间。这是因为,报表数据属于强制性披露内容,其数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有诸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定,存在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再经独立会计师的检查验证,大大压缩了管理层可操控的范围。而语言信息则不具备这些条件。虽然《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等法律法规也对上市公司报告的语言信息内容有所规定,但是语言信息本身的灵活性特点,极大地限制了相关法规的详细程度。在这些法规中,大多是对要求披露或建议披露的内容作了界定,其中留给上市公司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尤其是自愿性披露部分,几乎完全由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所掌控。在上述便利条件下,管理层就有机会对语言文字进行“管理”,不落痕迹地在语言信息中溶入自利倾向。

  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重视年报语言信息质量的研究,其准则制订机构也在着手出台规范公司报告语言信息质量的法规文件。然而在我国,不论是证券监管机构还是学术理论界,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于数据信息质量,对语言信息质量极少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空白使我国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的质量缺乏基本保证。

  三、语言信息研究的重点问题——印象管理

  将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理论延伸到企业行为中,印象管理是指有意或无意地试图控制企业信息主要受众的印象的企业行为。其中,企业信息的主要受众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顾客、员工以及一切其他企业利益相关人。

  (一)印象管理的主要表现

  1.自利性归因

  上市公司在报告中进行印象管理的最常见手段之一是自利性归因。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公司管理层在解释公司年度业绩的产生原因时,脱离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存在自利性倾向,通过归因行为来保护自己和规避责任。自利性归因的常见手法是:将正面业绩归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因素,将负面业绩归于客观的、个人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自利性归因的目的是美化管理工作,宣传公司业绩;或者夸大环境因素影响,掩盖管理问题,挽救公司形象。

  从短期来看,自利性归因行为可能使对外报告的读者对公司经营水平的认可程度超过其实际情况,为公司和管理层带来一定的好处。但从长远角度,自利性归因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自利性归因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那些经营不善的管理人员在各种借口的掩护之下,长久把持公司的管理权,使公司在“业绩差——借口——业绩更差”的泥淖中越陷越深。过度的自利性归因行为,还易于被投资者所察觉。一旦投资者对企业凭借的托辞产生了疑虑,企业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不止于退回到其本来面目,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不信任会波及其未来报告中的真实信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远远超过公司的短期收益。

  2.操纵可读性

  印象管理的另一个常见手段是人为调整对外报告的可读性。所谓可读性是指文章的阅读难度。影响公司报告可读性的因素包括会计术语应用频率、平均句子长度和篇幅大小等。对外报告的可读性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信息使用人能否获得公司报告中所承载的信息。研究证明,在投资者中占绝对多数的非专业人群对于阅读难度过高的公司报告存在理解困难。

  很多研究学者(注:如Adelberg(1979)、Corutis(1998)、Smith&Taffer(1992)等。)在对公司报告进行研究时,提出一种假设:当公司业绩好、管理层希望所有利益相关人更好地了解这种业绩时,就在对外报告的撰写中运用通俗明了的语言,提高对外报告语言部分的可读性;当公司业绩差、管理层试图掩盖公司的问题时,就会在对外报告的撰写中有意运用更为抽象的会计术语和复杂的句式,通过加大阅读难度来影响读者的理解。目前有很多研究表明,财务成功的程度与可读性指标相关。绩优企业与绩差企业相比较,其报告明显容易读。

  3.其他

  语言特色只是印象管理操纵的主要方面。在实践中,企业运用综合信息传递策略构建公司形象,包括设计对外报告的内容、语言形式、封面、图片、颜色、段落、字体、图表、纸张等,所有这些都是为创建和维护公司形象而服务的,任何一个可以想到的工具都可能被用于尽可能地美化公司及管理层形象,并影响商界和个人投资者的感觉。

  (二)印象管理行为对公司报告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发布的《论财务会计概念》中,详细阐述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和相关性。作者认为这些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既适用于量化信息,也适用于非量化信息。

  1.印象管理行为对信息可理解性的影响

  如果信息使用者不能理解会计信息,既使与决策相关,也不可能有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可理解性的描述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对于那些于企业和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士,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使得信息更加易于理解,从而扩大其用户的范围,可以提高信息的效益性。信息的可理解性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面是用户的特点,一面是信息固有的特性”(论财务会计概念)。

  上市公司管理层所编报的财务报告应为广大信息使用者所理解,这是上市公司信息质量高低的前提条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在信息的可理解性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财务报告的编制角度考虑,我们可以用可读性指标来衡量信息可理解性的程度。从理论上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阅读上的难易程度,即可读性,应是稳定的,与公司的业绩无关。但是当公司的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加入印象管理的因素,人为随意根据业绩调整财务报告语言部分的可读性时,信息质量就不再是财务报告编制的目标了,而是变成了管理方印象操纵的工具。

  2.印象管理行为对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根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靠性是指,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新情况为基础”:“信息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不中立的信息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任……在选择报告的内容上,如果亦无偏向它不会侧重于一系列的利益,把它们置于其他利益之上”:“可靠性含有信息完整之意……倘有所遗漏,而且遗漏是重要的,并且企图诱发或阻止某些特定形式的行为,则信息的中立性就谈不上了”。

  年度报告是由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所提供的,报告中的文字是由管理方编写的。在年度报告有自愿性披露内容中,提供或不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这些信息,可能是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印象管理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提供人的偏向或倾向。比如归因现象,即为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信息之前,试图通过控制财务报告的报告内容和形式,通过报告或不报告某些事项、夸大或掩盖某些事项,操纵年报读者对公司的认识,最终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后果一定是有利于编报者。这种财务信息的编报倾向使会计信息丧失中立性和可靠性。

  3.印象管理行为对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根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决策人,会计信息要成为相关的,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信息的完整性也影响相关性。如果遗漏了一项相关的信息,即使未曾窜改所反映的情况,信息的相关性也受到损害”。

  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印象管理行为中有选择性倾向和表述倾向。选择性倾向蓄意夸大某些信息或隐藏某些信息,而表述倾向则是直接在原因分析中加入无关信息。总之,这两种行为都是对真实信息的歪曲。被如此加工和歪曲过的信息不仅不能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能否让信息使用者真切地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都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印象管理的后果直接与信息相关性的理论相抵触,直接削弱了信息的有用性。

  四、提高公司报告语言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制

  对于政府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管制论、非管制论和适度管制论(注: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但是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使经济社会中的活动者能够通过经济制度显示自己的真实信号……政府及法律部门对信号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制度应成为有效地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或手段”(注:陶长琪:《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可能自动生成高质量的信息;上市公司印象管理行为的显著与否,直接与法律法规的严格程度有关(注:孙蔓莉:博士论文,2004年,第119页。)。法规规定越是具体,管理层操纵的余地就越小。因此对于制定决策有关键性作用的语言信息,是否可以考虑以更全面、更细致的方式写入法规文件中。吴联牛(2001)、陆正飞等(2002)通过对我国投资者的问卷调查,证实我国投资者最关心的信息是未来信息而不是历史信息。但是,观察各种规范年报的法规文件,不难发现法律法规对公司历史信息披露的要求非常高,而对与公司前景息息相关的未来信息的要求程度反而最低,这种情况造成报告实务中未来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的不稳定。

  2.适当提高公司年报语言的可读性水平

  提高年报语言信息可读性的主要手段至少有三个:增加论题篇幅、缩短平均句长和减少会计术语的使用。

  对论题增加篇幅不难做到,但是要受到年报总长度的限制。适当增加对关键性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投资者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但对不重要的论题也不可以过于冗长,否则超量信息反而会淹没重要信息。

  缩短句长应该是最易于达到的。只要负责编制年报的公司管理层有意识地在论述过程中,运用较短的句子即可。这种改进并不需要公司承担任何的成本。

  降低会计术语的使用密度的边际效用最大。比起缩短句长和增加篇幅,减少会计术语要困难得多。因为,第一,公司报告是以财务会计资料为主,而财务会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术语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用会计术语描述更为准确、流畅;第三,信息使用者范围广,层次差距大,很难判断会计术语的使用降低到什么水平才有可能达到多数人满意。

  尽管有以上问题难于解决,但并非没有改善的途径。例如,在年报的编制工作中,注意多运用复杂程度相对低些的会计术语,少使用复杂程度过高的会计术语;在一些复杂会计术语的运用确实无可回避的情况下,对术语以描述的方式进行定义。目前我国的法规制定机构已开始考虑到这一环节,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中的第十九条规定:“公司应当对半年度报告中投资者理解有障碍及有特定含义的会计术语做出解释。”这一规定说明,政策制定机构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了会计术语对信息使用者可能造成的影响。但是该文件中并未说明哪些会计术语需要解释。这可能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3.提供多层次的简化型公司报告

  (1)多层次的公司年度报告体系

  会计术语虽然对于部分投资人晦涩难懂,但它的优点是文字效率高,意思表达精确无误。调整年报语言中会计术语的使用密度,实质上就是在可读性和文字效率上寻找最佳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应该对应于年报信息使用者的平均理解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平衡点只能有一个。我国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但是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年报读者按照专业水平分为几个大类,为每一能力层次的读者确定一个可读性与理解能力的平衡点,提供差别化公司报告,尝试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年度报告体系。

  高度专业化的年报全文构成公司多层次年度报告体系的基础。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年报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信息披露方法。年报中的内容和格式多由法律法规所规范,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年报所使用的语言准确、简练,是适用于专业人士和半专业人士的公司信息披露标准方式。

  在年报全文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非专业人士理解能力与年报全文可读性的矛盾,可以考虑采用对应于各专业水平人群的多层次简化型公司报告。这样做既可兼顾公司信息的精确性和专业化,又可满足多数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2)简化型公司年度报告的已有形式——年报摘要

  简化型公司报告的形式多样,但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对报告全文内容的简化和缩略。简化型报告虽然在报告内容上有所损失,但是公司信息的可读性得以提高。

  目前在很多国家通行的简化型公司报告形式是年报摘要。对比我国年报全文和年报摘要,可以发现,年报摘要简化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也就是对于非专业读者最难理解的部分。其次是关于董事、监事个人资料、监事会报告等在内容上重要性略低的项目,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短期内较少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而可读性相对较强、可以辅助非专业投资者了解公司概况的董事会报告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可见,简化型报告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缩减阅读难度最大的内容和投资决策并不急需的内容,突出重点信息。

  所以,公司年报全文是多层次报告体系的基石。年报摘要是建立在年报基础之上的次一级表现形式。至于在“摘要”以下是否还要有更多层次的简化型报告,或者要设计几个层次的简化型报告,应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为最终的取舍标准。过多层次的报告体系,尽管有利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但也会导致信息成本的上升,如报告编制成本、审计费用、可能发生的诉讼等。

  4.以图示法辅助投资者理解

  提供多层次的简化型公司年报,存在两难选择。理论上讲,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大原则下,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尽可能地完整和精确。可是为了迁就非专业人士的理解能力,需要以牺牲完整性和精确性为代价,提高语言信息的可读性水平。但是对于少部分不具备起码的背景知识、对年报理解能力极差的投资者,是否要为他们编制白话风格的年报?这样做是否经济?或者对他们的信息需求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更好?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学者提出过以图示法体现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如公司脸谱图(注:参见Smith M.& Taffler R.1984,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Published Accounting Statements,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Spring pp.139-146.)或雷达图(注:马英麟、正俊生、肖镜元:《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第540~541页。)。借助各种形式的图形,投资者可以迅速判断出公司当前的大致经营状况。在图示法中,只要确定了选用的财务指标以及对应的图示部位,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如果法规制定部门能够对这些指标和表示部位进行规范,那么不同公司的图示之间就可以具备客观性和可比性。图示法尽管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上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但对于那些对会计“目不识丁”的投资者来说,未偿不是一件大好事。

  5.提请信息使用者注意公司的归因倾向

  由于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很难通过法规文件对管理层的业绩归因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投资者作为企业的外部人士,不了解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形,也不可能准确地判断年报所提出的归因是否真实。并且由于管理层的归因倾向是隐蔽于看似合理的理由和借口之中,投资者在阅读年报后,可能察觉不到其中的自利性归因行为。而这种归因倾向将导致投资者的决策与理想经济目标发生偏离。

  如果投资者能够事先了解上市公司年报中可能存在归因倾向这一事实,有意识地对比企业与同行业、同地区其他企业的业绩水平差异,结合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就不难发现那些过度的自利性业绩归因。一旦自利性归因倾向被察觉,投资者对企业所提供的其他真实信息也会产生疑虑,并影响到企业未来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企业和管理层都会“得不偿失”。所以,开展上市公司自利性归因倾向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辨别公司信息的真伪,而且还可以抑制管理层对归因的操纵行为,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娄尔行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2] 陆正飞、刘桂进:《中国公众投资者信息需求之探索性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3] 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467号 京ICP证0304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14号

正保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