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0 苹果版本:8.6.90
开发者: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浅析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瓶颈的突破

来源: 廖荣碧 编辑: 2009/11/11 17:56:24  字体:

  摘要:管理会计在企业推广应用和普及障碍很多,目前理论界急需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问题,如何解决固然见仁见智,但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背离的瓶颈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管理会计数量分析技术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向发展、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解决管理会计数据采集的技术难题、系统地归纳总结管理会计实践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加强本土化研究和改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是突破这个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途径

  理论上,管理会计所具有的解释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完美职能以及其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独特的分析视觉,使之受到广大理论研究者的推崇和青睐。然而,从目前中国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邯钢“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目标成本管理制度的成功推行表明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有所突破,但此等应用与西方企业的应用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进入21世纪,中国部分企业开始应用西方国家流行的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标杆管理、准时制、作业预算、EVA评价体系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并对一些方法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但应用比例和效果明显低于西方国家。造成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推广应用困难的原因很多,撇开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态度与能力、管理会计的法规及标准的难以确定以及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等原因不说,但有一点,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背离。杨雄胜教授在1999年管理会计与应用研究会上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第一,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第二,介绍一些所谓的前沿,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第三,罗列出一些具体问题,找一些原则性的建议;第四,沉迷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一个貌若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这说明目前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已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在企业推广应用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量分析技术向实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研究成果用于实际的却很少。管理会计因其采用了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技术而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好评,然而,当把这些理论和定量分析技术应用于实践时,却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被理论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优于财务会计的数量分析技术,如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虽然其科学性和精确性早已不容置疑,但实践中要用这些方法却因数据的难于收集或手工计算的麻烦而变得非常不现实。如何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当前企业环境的要求呢?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数量分析技术向实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西方学者管理会计的研究过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英美等国不仅有财务会计师协会,而且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共同组成,研究比较容易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带有相当强的实际针对性,又使企业能够很快地应用到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而中国的学术界研究人员却很难深入到企业中调查研究,对企业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只是热衷于纸上谈兵,去建构一些抽象的、缺乏实验基础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模型,研究成果不是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是为“研究”而研究,结果导致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实用价值。其实,大量抽象数学模型的运用反而增加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复杂性,削弱了管理会计的可理解性。由于管理会计不是纯经济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实地研究”的方法,深入企业去实地观察了解其管理系统的运作,弄清楚管理会计的分析技术应用于企业实际管理系统有哪些障碍,进一步对其进行改进,增强其操作性。

  二、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尽管管理会计作为代会计学科中的分支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无论中西方,迄今都尚未形成主线清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当前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等等,新内容层出不穷,学科内容包罗万象,但也间接导致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缺乏系统性和主线不清;中国目前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也缺乏严谨的结构,没有一条主线,给人以拼凑之感,而且还与财务管理的界限模糊;研究工作也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翻译和介绍上,虽然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已经开展,但结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建设成果还很少,即使有,也难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因此,中国急需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立足中,国企业的实践和本土化问题,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而不是走“拿来主义”的路线,去介绍一些令人眼花缭乱却又无关中国企业“痛痒”的所谓前沿。其实,每一次管理会计的变革,都是以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需求作为动因的,如标准成本制度的出现是基于制造企业对科学管理的渴求,财务会计“事后核算”带来的被动局面促使管理层采用预算控制,现代企业的代理关系导致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永远存在着利益冲突,责任会计可以提供相对满意的协调和解决途径。解决好管理会计的导向问题是科学构建其理论框架的前提,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永远应该是实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和空中楼阁式的数字模型。而是力求建立起便于广大财务管理人员理解运用和操作的理论方法体系。

  三、解决管理会计数据采集难题。扫清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障碍

  传统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高度综合的特性,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对信息来源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从而使得利用管理会计工具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打折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需求,管理会计就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工具和方法,如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预算、价值链会计、EVA评价体系和平衡记分卡等,但是,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却很缓慢,就技术层面的原因而言,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平台,特别是在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数据仓库的建立上缺乏技术保障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如果要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进程,就必须突破收集基础信息数据的技术障碍。

  四、重视系统地归纳总结管理会计实践中已有的成功经验

  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应将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实践中应用过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其实,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曾经自发地应用了许多管理会计的方法,如20世纪50年代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和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归口管理;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的内部核算;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首钢的包、保、核;20世纪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都是中国应用管理会计的成功案例,但是理论界对这些管理会计实践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没有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更谈不上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因此,学术界应与实务界密切配合与协调,结合中国企业自身情况开展典型案例的创新研究,总结管理会计实践中已有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本土化研究

  当前,理论界虽然已积极投身于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手段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切实有效地开展了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本土化研究仍然不足,使得利用管理会计方法得出结论的解释力大受影响。因此,如何借鉴国外实证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消化、吸收其研究成果并针对中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实用性改进,已成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也要求我们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本土化研究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将国外管理会计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适应中国企业实践的本土化管理会计成果;二是不断总结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中的各种创新和宝贵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实用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

  六、改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方法

  自从管理会计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引进后,现已作为中国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很多毕业后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却反映,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理论概念和数量分析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派不上用场,即使勉强用一些数学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运用“经济批量模型”来计算每增加一个订货单位增加多少成本,运用“鲍莫模式(Bau—m01 M0del)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却得不到实际效果。目前,中国高校管理会计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师太侧重对管理会计理论概念、数学模型和西方前沿管理会计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听得云山雾罩;二是课堂教学缺乏应用案例的介绍和讨论;三是教科书内容在逻辑顺序、理论结构、名词概念和方法等许多方面欠规范化,而且“西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所以,我们亟待改进管理会计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又依赖于理论界携手实务界,创新出具有实践基础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以此指导管理会计的教学。

责任编辑:小奇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467号 京ICP证0304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14号

正保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