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0 苹果版本:8.6.90
开发者: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浅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四大理念

来源: 唐俊淼 编辑: 2010/04/02 14:59:53  字体: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及会计理念方面对旧准则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补、完善,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用、引进了“原则导向理念”、“趋同理念”、“资产负债观理念”和“公允价值理念”。正确的理解、贯彻新准则的关键就在于正解的认识这四大新会计理念的内涵及其影响。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理念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潮流所向,顺时应势,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然。纵观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及会计理念方面,对旧准则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补、完善,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用、引进了“原则导向理念”、“趋同理念”、“资产负债观理念”和“公允价值理念”。正确的理解、贯彻新准则的关键就在于正解的认识这四大新会计理念的内涵及其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理念

  1.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遵循的理念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遵循了“原则导向理念”,而旧准则遵循的则是“规则导向理念”。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运用“原则导向理念”,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二是具体准则——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38项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三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原则导向理念”在新准则中得到了一系列的运用和体现,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理念的精神实质。

  2.原则导向理念优势及影响

  “原则导向说”是就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循的原则。而“规则导向说”是以规则为导向或基础来制定思路,试图为每一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提供“唯一”的规则。在“原则导向说”下,因为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可能情况提供详细的规则,可以避免“规则导向说”的诸多缺陷,给我国的会计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

  (1)奠定了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用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有利于会计工作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规范,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经济监管部门的行政能力。

  (2)有利于国际间的会计协调,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3)企业有更为宽泛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更大了,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更多了。

  (4)在原则导向理念下,每个企业对相同会计事项可能会基于不同的职业判断而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理念

  1.“国际趋同”理念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国际准则相协调、相趋同、相接轨的过程。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新准则体系严格界定了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了历史成本,又引入了公允价值;新准则中的会计核算原则,保留了重要性原则、明晰性等原则,谨慎性原则作用趋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用趋增,强调了相关性的重要,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因此,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与国际准则是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已签署了“联合声明”,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事实给予了确认和肯定。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但是,趋同不等于等同,在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保持了“中国特色”。

  2.趋同理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实现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由被动接轨转向主动趋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体现了趋同既是方向、又是互动的基本思想,打通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有关国际组织之间平等对话、交流磋商的渠道。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将吸引越来越广泛的投资者投资中国企业。提高我国经济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

  三、资产负债观理念

  1.“资产负债观理念”与“收入费用观念理念”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对收益的确定、会计要素的定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重要性的认识上采用“资产负债观”:即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准则时,首先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表重于收益表。旧会计准则采用的“收入费用观”实质:认为会计工作的重心应首先确认计量收入、费用要素,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依附于收入、费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收益表重于资产负债表。

  2.资产负债观理念在新准则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纷纷采用资产负债表观。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等方面已由旧准则下的“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4条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正是资产负债观的体现。又比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明确规定取消利润分配表而增设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这也正是资产负债观理念的具体表现。此外,在其他的具体新准则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理念的运用。

  3.资产负债观理念的优势及影响

  (1)会计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对财务状况的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营运效率,而不仅是经营结果。产负债观理念的确立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将对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判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2)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减少企业利润操纵行为、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避免了一些企业侧重于利润表,只追逐短期利益。要求企业只有在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这有助于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提高企业决策水平,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四、公允价值计量理念

  1.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

  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相比以初始成本来计量的成本计量法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对资产的计价要坚持客观的计量,以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资产的实际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这可以说是新准则的一大突破和亮点。

  2.公允价值理念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在新准则的基本准则中,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我国在引进这一理念的同时也保留了适度的谨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主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得到了运用。

  3.公允价值理念的优势及影响

  (1)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丰富了会计计量体系,加入WTO以后,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我国,对于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2)公允价值理念的运用给企业带来风险和价值重估。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法会不会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新工具?当下有不少人士对此深表担忧。害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增加企业操纵价值或利润的风险。但准则已考虑到了公允价值被误用的情况,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是谨慎的,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相应的规定,对“商业实质”、“可靠计量”等条件的规定,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以低价资产换入高价资产,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而且,很多达不到有关条件的企业目前还不能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因此,笼罩在公允价值上的迷雾即可散去———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意味着利润容易受到操纵。如果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公允价值只会促使企业的真实价值得到发现。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派大星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467号 京ICP证0304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14号

正保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