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0 苹果版本:8.6.90
开发者: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浅谈审计风险成因及其控制

来源: 杨晓红 编辑: 2009/05/11 13:54:42  字体: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环境

  论文提要:审计风险理论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制约着审计质量,影响审计实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上市公司的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的案例接连发生,更加紧了对此问题研究的迫切性。如何降低审计风险,怎样防范审计风险,正在成为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从审计风险的概念出发,系统分析审计风险的特征、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改进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以便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一、审计风险概述

  “风险”一词,英文拼写是“risk”,表示“遭遇危难、受损失或伤害等等的可能和机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析:“风险”的一般意思是“可能发生的危险”。显然,风险可以归于哲学上的可能性或偶然性的范畴。将风险引入审计这一研究领域,便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涵义。但到目前为止,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比如,审计人员在那些他们所不知道的情况下,可能对实质上错误的财务报表提供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指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恰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综观国内外审计职业界对审计风险下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将审计看作是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人为已经公允揭示的风险。这样的定义只是为了给审计实务操作中的具体操作提供规范,而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来说,这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的本质。

  具体来看,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两种。因此,一个完整的审计风险定义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审计人员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审计人员发表了一个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职业风险。

  二、审计风险成因及其表现

  审计风险与审计活动相伴而生。哪里有审计活动,哪里就有审计风险。审计活动在形式上表现为审计主体搜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证据的一系列活动;在本质上体现为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的主观活动的反映活动,审计信息则是这种反映的结果。由此看来,审计风险取决于审计信息的准确程度,而审计信息的准确性则取决于审计活动的开展情况,因此对审计风险的考察必然依赖对审计活动的考察。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审计活动,审计活动是指处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下(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审计人(审计主体)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人(审计客体)监督评判的过程。审计活动系统的构成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环境和审计方法,这些都是构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主体。审计主体广义上就是具体审计组织,从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来看,审计主体即审计人员。由于审计人员所学知识的局限性、经验能力的有限性难免会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偏差,从我国来看,从事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很大一部分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实施审计工作往往力不从心。例如,北京中诚会计师事务所案件中,负有直接责任而被吊销资格证书的10名注册会计师平均年龄高达65岁;同时,审计作为一门专门技术服务,它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但由于种种因素,目前审计人员尚不能完全到达上述要求,这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信息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从审计体制上来看,审计组织没有完全脱离政府职能部门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和影响,加之审计人员的自身道德素质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扩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客体。审计客体就是审计监督的对象,审计客体就是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而审计客体的活动都是通过各种资料反映出来的,因此审计就是对审计对象的会计资料的审查。

  首先,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使用,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们对传统审计的认识程度。从审计内容上看,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审查,还包括对被审企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的评价,这都会增加审计人员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被审计经济业务容量增大,头绪纷繁,错综复杂,这都增加了错弊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增大。

  其次,审计风险的产生还与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程度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客体的管理部门,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力保证。一般来说,一个单位如果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就容易造成管理混乱、资财流失、效益低下,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出现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就大,审计风险也大。相反,如果一个单位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那么审计风险也就相对较小。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这也就增加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由于财务报表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编制,会计人员素质高低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其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防范或纠正的情况下,审计风险不可避免。

  再次,审计风险还受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行为的影响。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这样一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也就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的高低程度。当前,被审单位管理者利用职权弄虚作假、篡改资料伪造证据的情况屡有发生,这就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难度大大增加。例如,深圳特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原野工资验资报告不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野公司的管理人员提供虚假的出资凭证。

  3、审计方法。首先,由于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和提示,不可能对审计的每一个细节都作出具体说明,任何技术方法都是以一定假设为前提的,审计人员很难准确把握所有的审计技术应用的条件。现有审计采用抽样审计方式,由于不是全面和详细的审计,可能会形成审计漏洞或真空。这是审计方法自身缺陷造成的审计风险。其次,我国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滞后,从国外经验来看,现代企业多采用注重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为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新的审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就我国情况来看,即使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运用也不是很熟练,除了一些大型的事务所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外,大多数中小城市事务所的审计方法仍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原理和运用问题,大多还处于朦胧之中。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4、审计环境。审计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作用的发挥都必须依赖一定的客观环境。审计环境就是审计人员进行工作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对审计风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经济体制及与之配套的各种制度均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政治经济政策的多变和不明确带来了政策标准的不确定性。各种经济成分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差异,他们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有时滞后于财务会计制度的变革,乱中投机、以图私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会相应增加审计风险。

  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在于法律的健全程度。审计法规的不健全,或在某个领域内的审计法规空白,都会迫使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依据历史经验进行分析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结论,也增大了审计风险。

  最后,其他因素也会加大审计风险,如双重领导体制对审计人员的制约,审计准则的不完备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对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等等。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审计风险的起因较复杂,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方法、审计环境等因素。审计风险对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很大的影响,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风险,就必须对审计风险实行事前控制。笔者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审计活动中始终保持独立性,规范自身行为,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力;审计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作出不适当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在业务素质方面,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水平,熟悉贯彻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防范审计风险。

  2、加强内部控制测评。由于审计客体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工作,以检测制度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了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功能性进行评测,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测评,可以发现和确定内部控制的优劣,为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3、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离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审计人员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就是一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致力于这种新的审计方法的研究、学习、培训,争取尽快掌握和运用这种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新审计方法。

  由于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都不可能保证审计信息绝对准确无误。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应该交叉使用各种审计方法,降低因审计方法的选择单一而诱发的审计风险。交叉使用审计方法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充分,从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来看,交叉使用多种审计方法无疑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4、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完善审计准则。法律法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适度。法律法律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应尽快制定出台《审计法》、《审计准则》,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条文,填补某些领域法律、准则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尽快熟悉运用新的审计准则,以减少审计风险。

  5、提高审计监督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单位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审计对所监督的内容间接反映的准确程度。总之,审计人员只有提高自身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才能降低因此诱发的审计风险。

责任编辑:小奇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467号 京ICP证0304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14号

正保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