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中西经济语篇隐喻研究概观与比较

2009-04-13 09:03 来源:王瑞昀 胡晓俊

  摘 要:本文基于对主要中英文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总结了国内与西方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概况,概括了国内与西方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特点,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概述了它们的相似与差异。

  关键词:经济语篇;隐喻;认知。

  一、引言

  自Lakoff在上世纪80年代开垦了语言研究的一块新大陆--隐喻的认知新解以来,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们便接踵而至,孜孜不倦地开垦着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研究相关隐喻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图书馆、书店和不断更新的数据库中。在这个全球化不断深入而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的时代,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已成为人类用其较为熟悉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解读较为陌生领域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虽然经济语篇与隐喻现象这两大热点的交汇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已经捕捉到了这个跨学科研究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的态势。以下笔者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对比,从宏观的视角展现国内外隐喻研究的特点。

  二、西方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现状

  (一)经济学家对隐喻的研究

  商务英语的隐喻研究始于经济学家Henderson(1982)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用法的发现和研究兴趣。他在 Economics杂志上发表的Metaphor in Economics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开篇之作。他探讨了隐喻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方式,认为隐喻在经济学和很多其他学科中都十分常见,并由此总结出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三种功能:一、作为语言的阐释、润色;二、是所有语言的核心组织方式;三、对经济学问题的探索有所帮助,是拓宽经济学领域的根本思维方式。

  随后McCloskey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更深层的研究,发现了隐喻对经济语篇研究的重要性。她在其系列专题著作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1983、1985、1990、1995)中谈到,隐喻在经济语篇中极为普遍,是经济学修辞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对经济学思维至关重要。经济学中的数学理性思维和经济学模型建构都是隐喻的,甚至图表上的直线、曲线和点以及表格都是用隐喻表示经济和经济学变量的。经济学就是漂浮在隐喻之上的(1983)。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的正确理解为形成结论途中的逻辑鸿沟架设了桥梁。因此,经济学中的重大突破都是由一个新的隐喻引发的。

  Philip Mirowski在Natural Images in Economic Thought(1994)中探讨了隐喻对经济学的意义。他接受Black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传统的修辞手段,隐喻对整个经济学的结构和内容的影响十分巨大。隐喻是我们探索未知的重要手段,但殊不知隐喻也为我们已知的东西提供新解。隐喻是认知的,因为隐喻的方方面面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

  而John J. Clancy在The Invisible Powers: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1999)一书中指出, 隐喻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恰到好处的隐喻能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但同时他也指出,语言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毕竟隐喻表达的"相似性"与"真实性"不能等同。

  (二)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

  以上研究隐喻的经济学家们都意识到了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没有揭示出隐喻在经济语篇中概念性的本质。Charteris-Black(2000)对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中的隐喻词汇教学做了研究。他比较了《经济学家》(Economists)与英国其他杂志的词频,发现在谈论经济话题时,《经济学家》中的隐喻词频更高。他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用生动的隐喻描述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而用不太生动的隐喻描述市场活动。他认为这是由于前者是在经济学家掌控之下的,而后者却不是人力能把握的。此外,Charteris-Black还分别比较了西班牙语与英语、马来语与英语、德语与英语中经济语篇的隐喻,发现不同语言隐喻的方式和位置都有所不同,得出了不同语言中有关隐喻语言习得的结论。

  Dudley-Evans是英国语言学家,专门从事特殊用途英语研究领域的教学研究。他提倡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教学法, 引导学生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并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纂写某一体裁的语篇。他的代表作是与经济学家Henderson合作的The Language of Economics: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iscourse(1990)。他更多地关注经济语篇中隐喻的修辞效果和组成结构,并且用于指导特殊用途英语的教学。

  Boers(2000)发现,针对同一种经济现象,有很多隐喻表达方式,而描述者对于隐喻的选择可以反映出他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学生对隐喻表达与价值观之间联系的理解能帮助学生得知作者的观点。Boers在他的A War of Words in the Discourse of Trade: The Rhetorical Constitution of Metaphor(2002)一书中,通过对大量的经济新闻、学术专著、电视辩论、广告和历史文件的研究发现,英语国家的人们每当谈到经济和贸易的时候,都会使用"贸易就是战争"的隐喻。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语篇隐喻研究领域,国外经济学家比较关注隐喻对经济学的影响和作用,而语言学家更多地关注的则是隐喻语言现象和隐喻的语言教学。经济学家对隐喻的研究从起初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到后来认同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利用隐喻来研究经济,研究目的是针对经济学的,并没有展开对隐喻本身的深入研究,然而经济学家为隐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学方面的实例。而语言学家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多一些,但因为他们探讨的范围是经济语篇的隐喻,或者是与教学相结合,研究经济语篇隐喻理解对经济文本阅读教学的作用,或者是以经济语篇作为语料来研究隐喻这种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语言机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证明和应用隐喻学的现成理论程度上。这些研究同样也

  成为隐喻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三、国内经济语篇的隐喻研究

  根据李福印(《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绩、问题与展望》,2007)的统计,中国大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比西方英语国家晚了大约十五年。而且国内绝大部分从事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是语言学学者,而不象国外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隐喻。国内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对经济语篇隐喻本身的研究

  1、将隐喻分门别类

  分类标准大致分为三种,(1)根据喻体分类。经济语篇隐喻的本体一般是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因此隐喻的分类大多是根据喻体的不同而来。例如有的学者将隐喻分为人体隐喻(如the heart of economy)、动物隐喻(如:the stock market's bull run)、植物隐喻(如:reap the financial benefits)、 战争隐喻(如: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建筑隐喻(如:build up a prosperous economy)等等。(2)根据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 中的分类方法,将隐喻划分为结构隐喻(如: time is money)、方位隐喻(如:cut down the price)和实体隐喻(如: combat inflation)。(3)根据隐喻词汇的词性来分类。将隐喻划分为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形容词隐喻、副词隐喻和介词隐喻等。

  2、专题研究

  因为该研究涉及经济领域和隐喻领域,所以专题研究又包括:(1)经济领域内的某个专题研究。比如,有的学者专门研究经济新闻英语中的隐喻,有的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有的研究商务英语谈判中的隐喻,有的研究经济学术语中的隐喻词汇等等。(2)隐喻范围内的某个专题研究。比如,汤颖颐在《广告中的性别隐喻研究》(2005)一文中专门研究经济语篇中的性别隐喻;刘金侠,杨小龙,应慧发表的《名词化在商务合同中的语篇功能分析》(2006)则探讨了隐喻现象中的名词化问题。

  3、对隐喻的应用研究

  有学者借鉴束定芳先生的观点来说明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作用,即,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并且认为隐喻还有美学的功能,如李明撰写的《商务用途英语中经济文本里的隐喻机制及功能》(2005)。有的学者通过对经济语篇语料的分析,提出隐喻对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如粱改萍,《论隐喻在经济类报刊文章中的应用》(2007),认为隐喻对经济学思维和写作具有促进作用。

  4、对隐喻的历时性研究

  有学者将中国改革开放两个时期的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进行对比研究, 如陈敏撰写的《我国经济话语的隐喻研究》(2007)。她的研究发现隐喻是经济语篇中理解抽象经济概念和现象的主要机制。通过对比研究,她还说明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文化的连贯性,证明了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普遍性和重要作用。

  (二) 经济语篇隐喻翻译的研究

  隐喻翻译的研究在国内很常见,但是经济文本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其中有学者具体的探讨了商务英语隐喻翻译的注意事项,如陈振东、扬会军在《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2007)一文中用实例证明了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普遍性,同时列举出许多隐喻翻译固定类型的转换,并将翻译理论运用于隐喻的翻译。也有研究广告中的隐喻翻译的, 如程慧发表的《论英汉广告中的隐喻及其翻译》(2005)认为隐喻是广告的灵魂,广告翻译的关键在于隐喻翻译。此外对隐喻的翻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学者运用比较新的隐喻理论更深入的研究了隐喻机制和翻译过程,如张永莉的《概念整合网络中的翻译认知过程》(2006)一文比较详尽的解释了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并且结合经济语篇中的隐喻,鞭辟入里地分析隐喻的形成机制,并以此指导隐喻的翻译。

  (三)经济语篇中的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的对比研究涉及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因此这类研究也可以称为隐喻与文化的研究。其中主要有孙厌舒的《英语经济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与文化的关系》(2003)和赵敏的《中美商务语境中常用概念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较研究》(2005);吕芳的《英汉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对比研究》(2006);彭昌柳的《英汉媒体经济语篇中的事件结构隐喻》(2006);吴茜的《概念隐喻在中英文经济分析语篇中的对比研究》(2007)等等。这些论文都通过对真实经济语料的分析,深入的探讨了商务语境下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为国际商务交流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同时也为经济语篇隐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实证。

  (四)经济语篇中的隐喻与教学

  关于经济语篇中的隐喻与教学相联系的研究,有的谈培养隐喻学习能力的,如杨耀辉的《从认知角度培养英语学习中的隐喻能力-经济类英语隐喻研究》(2004);有的与商务英语的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如张丽的《经济话语的隐喻性分析及其阅读教学》(2007)。作者用很多实例分析,提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习隐喻的工作机制和隐喻的结构,加强学生在阅读时的隐喻意识,进行隐喻式教学。有的研究词汇记忆,如徐冰的《商务语篇中的隐喻与词汇记忆》(2005)。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认为对隐喻的理解能有效的帮助词汇记忆;同时提出词汇教学中应加强隐喻的思维方式,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能力。

  (五)小结

  国内经济语篇隐喻的研究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翻译的研究、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以及隐喻与教学的研究。从对主要中文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国内的相关研究大致从本世纪开始,到2005年该领域的研究有激增现象。大多数相关论文都集中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同时,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大部分是经济贸易类学校的硕士。因为笔者在数据库中搜索的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相关论文都是近三四年的硕士毕业论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语篇隐喻研究领域,国内的研究者已经完全接受隐喻的认知观点。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并利用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相关研究。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研究中所用理论比较单一,大多数论文所涉及的理论都局限于概念隐喻理论,很少有人使用隐喻研究中比较新的理论来分析研究,如概念整合理论。再就是目前国内相关论文大多只是应用国外的理论来分析语料,很少有理论上的创新。

  四、中西经济语篇隐喻研究之比较

  (一)相似

  中西经济语篇的相关研究者都在不断地汲取隐喻学的相关理论来支撑该领域的研究,都已经开始了该领域研究的认知转向,并且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经济学范围都涉猎较广,经济学的方方面面基本都涵盖其中。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的研究都做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

  (二)差异

  从时间上看,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而据统计,国内的隐喻研究则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外英语国家对经济语篇的相关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大致是从本世纪开始的。由此可见,国外的隐喻研究与经济语篇隐喻研究几乎同步,但国内的经济语篇隐喻研究比隐喻研究要迟缓一些。这反映出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欠敏感和国内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的欠缺。

  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人员包括经济学家和语言学家,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绝大部分是语言学研究者。国外的相关研究者有资历较深、知名度较高的经济学家和语言学家,也有资历尚浅、没什么名气的普通经济学研究人员和语言学研究人员。但是国内近几年发表论文的相关研究者,大部分是刚刚涉足语言学隐喻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已经出版发行很多相关的专著,但是国内还没有相关专著的出现。国外的相关研究在深度上也超过了国内。如,国内学者研究隐喻对经济学的作用,还不够深入,相对来看只是泛泛而谈;但是国外的学者已经在人类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视角上研究隐喻的重要性了。又如,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所使用的理论,主要还是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但是国外的相关研究者对概念整合理论大多已经耳熟能详,运用得游刃有余了。

  五、结语

  本文粗略地总结了中西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情况,分析和对比了中西相关研究的异同,认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向国外学习和借鉴。同时国内相关研究所利用理论比较单一,理论创新不够,对西方新理论的使用缺乏敏感性。束定芳曾指出现代隐喻学研究的目标是界定隐喻,隐喻的工作机制和理解以及隐喻的认知价值问题。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的是对隐喻的工作机制的理解和探讨。总的来说,中西在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相关研究,必定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oers, Enhancing Metaphorical Awareness in Specialized Reading[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2), 137-147, 2000.

  [2]Boers, A War of Words in the Discourse of Trade: The Rhetoric Constitution of Metaphor[J]. Metaphor and Symbol, 17(2), 155-159, 2002.

  [3]Charteris- Black, Metaphor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in ESP Economic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2), 149-165, 2000.

  [4]Dudley-Evans, A & Henderson, W, The Language of Economics: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iscourse,157-172 [M]. London: Modern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British Council, 1990.

  [5]George Lakoff,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Henderson, W, Metaphor in Economics [J]. Economics, 18(4), 147-153, 1982.

  [7]John .J. Clancy, The Invisible Power: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M], Lanham, Md:Lexington Books,1999.

  [8]McCloskey,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Economic Literature, XXI, 496-617, 1983.

  [9]McCloskey,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Madis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10]McCloskey, If You are Smart: The Narrative of Economic Expertise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McCloskey, Metaphors Economists Live by. Social Research, 62, 215-227, 1995.

  [12]Philip Mirowski, Natural Images in Economical Though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3]陈振东、杨会军:《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J]. 《上海翻译》,2007(1)。

  [14]陈敏:《我国经济话语的隐喻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5]程敏:《论英汉广告中的隐喻及其翻译》[D]. 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16]李福印、秦进平:《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绩、问题与展望》[J]. 《中国外语》,2007(4)。

  [17]李明:《商务用途英语中经济类文本里的隐喻机制及功能》[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2)。

  [18]梁改萍:《论隐喻在英语经济类报刊文章中的应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

  [19]刘金侠、杨小龙、应慧:《名词化在商务合同中的语篇功能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6(8)。

  [20]吕芳:《英汉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1]彭昌柳:《英汉媒体经济语篇中的事件结构隐喻》[D]. 厦门:厦门大学,2006。

  [22]孙厌舒:《英语经济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与文化的关系》[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5)。

  [2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4]汤颖颐:《广告中的性别隐喻研究》[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25]吴茜:《概念隐喻在中英文经济分析语篇中的对比研究》[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26]徐冰:《商务语篇中的隐喻与词汇记忆》,[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7]杨耀辉:《从认知角度培养英语学习中的隐喻能力-经济类英语隐喻研究》 [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28]张丽:《经济话语的隐喻性分析及其阅读教学》[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9]张永莉:《概念整合网络中的翻译认知过程》[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30]赵敏:《中美商务语境中常用概念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较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3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