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83 苹果版本:8.6.83
开发者: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辅导员队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若干机制

来源: 何玉媛 李红颖 编辑: 2010/11/29 13:17:39  字体:

  【摘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导”的角色。以“工作、学习、研究”为基本要素,实施绩效评估和以“基础、平衡、发展”为基础板块,设计薪酬分配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效率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薪酬分配

  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大,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改革本身又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必然要求处于学生工作一线政工干部——辅导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管理能力、思想观念等必须跟上新形势,定位新要求,取得新成效。因此,制定辅导员学习、培养计划,落实政策待遇,稳定队伍,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导”的角色,要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自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时的被动工作模式,从而制约和影响了在这个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诚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和提高上。

  (二)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他们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旺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复杂化。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容易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学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三)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用正面灌输教育为主,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往往也在思想意识方面采用“堵”的教育方式,禁止学生接触,处于封闭状态,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文化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学分制的推行,一切都处于开放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学生的头脑束缚住,正面教育效果明显降低。因此,传统的教育方法、管理手段需要更新。如何紧紧地把握时代的命脉,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状况分析。

  (一)环境不良,机制不活。当前,高校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担当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导者,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三重角色。这种三合一的角色使他们具有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但这种三合一角色并不会自发发生作用,它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气氛、组织管理体制,以及自身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但目前却缺乏这样一个环境和体制。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少、职称(职务)低,使得他们工资低、住房及生活条件较差;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投入使他们又无暇去开发经济,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没有创新的机制,当前存在的机制对辅导员的导向在于“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就是说,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做好了工作;反之,出了乱子,即使你辛辛苦苦,很有创新也是白干。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对于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主导性差。由于导向的失误,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自觉不自觉地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掌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不够,导致了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很好地回答。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面对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由于自身对新知识、新科技学习的不够,缺乏有力的引导,使辅导员在学习工作中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受到了削弱。有的辅导员对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形式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层次不够,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强。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讲倒,使得工作主导性差,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三)渗透力弱。反思一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到,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细细想起来,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婆婆多,哪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而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比如说,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一直沿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即抓干部,让其发挥带头作用;关注犯过错误的学生,千万别让他们再捅漏子。而对于占多数的中间学生,辅导员或是放心、而无暇很少过问了,这些学生因此感到失落和压抑,最终极易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某个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没有一位老师主动地、单独地找他谈谈心,对于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加以疏导。因此,尽管我们做了不少辛苦的工作,但在心理上与青年学生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游离状态,难以渗透、难以走进学生心理。

  三.如何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

  结合前面两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保姆”,更重要的是“人生导师”、“人生引路人”、“心灵的窗口”,学生工作严格说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辅导员应充分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好这项工作,自身的提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俗话说,打铁自身先要硬,要真正发挥辅导员“导”的作用,除了外部条件的支撑外,加强自身的学习则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首先,我们应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自觉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有关书籍、多听有关专题报告、多接触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结合,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最终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医生。最后,要适应网络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加强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扩大知识面,要加强培养三种新的能力素质。即:(1)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一专多能的能力,即辅导员既要成为思想教育的专才,又要成为“多面手”的通才。(3)掌握现代电子传媒手段,即辅导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英语。

  (二)学校应从多方面正确定位辅导员的角色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机制。

  首先,学校必须坚持准入机制。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在辅导员招聘上严格把关,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少、职称(职务)低,使得他们工资低、住房及生活条件较差;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投入使他们又无暇去开发与经济有关的事情,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领导应多方努力,尽可能提高辅导员生活条件,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环境。同时还应根据动态平衡的原则,建立相应实际的辅导员流动政策,根据他们的工作实绩、个人特点和专长,通过正常的制度和途径,做好专职辅导员的换岗分流工作,可以根据辅导员自身特点转到教学、产业、开发、科研等岗位上。第三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因此,高校辅导员管理者应密切关注高校利益整合、心理整合,诸如职称、职务的公开,奖优罚劣的实施,必须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同时要注意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平衡;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注重辅导员内部的公平;注重校际间同层次辅导员职称职务等的平衡。最后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以后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创造性地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三)工作重心前移,提高学生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应转移工作重心,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自我塑造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的判断评价能力与选择能力,它相当于人体的免疫功能;二是价值观念的内化能力,它好比人体的造血功能。有了免疫功能,才能正确判断是非,并从中选择对自身成比例有备的价值观念。而有了“造血”功能,才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生的信念,并将其作为人生道路上的航行定位。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的因素的干扰,这有社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青年自身的可塑性强自我塑造能力差的缘故。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停留在一般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上,而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塑造能力的提高上来。

  总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要切实加强辅导员“导”的角色定位,创造各种条件,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以“工作、学习、研究”为基本要素,实施绩效评估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在一般的管理逻辑中,首先是设定工作总目标,其次将总目标分解为量化的业绩指标,即绩效,最后按照绩效设计薪酬分配方案。我们将辅导员岗位的绩效按照工作、学习、研究三个常规的分类技术进行划分,分别予以阐述:

  工作绩效评估。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要求的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模和考评制度,绩效的指标可以从学生投诉率、考试及格率、责任事故率、考研率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设定。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要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机制,有效规范和督促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责任心,激发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

  学习绩效评估。在传统的管理实践中,辅导员要获得学习和进修,是作为个人发展的主观需求,要本人主动提出申请,然后在时间、经费以及工作年限约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协调后,才可能获得一次机会——这有点像福利分房。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变福利分房为货币分房呢?从岗位性质出发,学习应该是辅导员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在管理上变“你要学”为“要你学”,而在辅导员主观上变“可以学”为“必须学”。确立了这个思想后,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出勤率将成为绩效指标,阶段性的学历和非学历进修将成为绩效指标,学习费用也将从福利费用变为生产资本投入。

  研究绩效评估。从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观察、分析来判断,如今在工作中往往有“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倾向,因此要以研究绩效评估作为政策杠杆,进行协调和平衡。研究绩效的评估,也要从简单的追求数量转向质、量平衡。因此,在对年度论文发表率、课题承接率进行统计和评估的同时,要区别对待不同刊物的等级和课题立项的等级,设置不同的权数;要关注研究对工作实践的推动,一方面要鼓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另一方面要鼓励经验的传播和推广,总结出经验的要奖励,推广经验的要奖励,自觉学习和运用经验的也要奖励。

  五、以“基础、平衡、发展”为基础板块,设计薪酬分配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薪酬分配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和效益职能。

  补偿职能——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必须得到补偿,才能得以恢复,劳动才能继续。员工提供劳动得到薪酬,通过薪酬取得消费资料,从而保证了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补偿的原则是多劳动多补偿,少劳动少补偿,不劳动不补偿。

  激励职能——员工的薪酬以劳动质量与数量来计付,员工要多得薪酬就必须提供量多质优的劳动,体现出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调节职能——薪酬的调节职能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合理调整两个方面。在客观上,不同地区、部门、企业、职业、岗位之间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劳动难度以及收入都存在着差别,而人们总乐意到综合待遇高的岗位上就业,于是薪酬的指挥棒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它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调整能符合宏观的整体利益。

  效益职能——薪酬的投入是资本金投入的特定形式,是活劳动(通过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货币表现。薪酬就是必要劳动,员工不仅创造必要劳动价值,也创造剩余劳动价值。因此薪酬在形式上增值,产生了效益。

  基于薪酬上述的基本职能,就可以设计和理解以下的薪酬分配方案了:

  1.基础性薪酬。这部分相当于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由于辅导员岗位工作性质比较重要,任务比较繁重,需要较强的风险精神,所以需要用特殊的岗位津贴来发挥调节职能,使优秀的员工乐于从事该职业。作为基础性薪酬,其分配要素为员工的职级、职称、学历、工龄、岗龄等。员工只要阶段考核合格,就可以获得。

  2.平衡性薪酬。辅导员岗位本质上是一个“一员多岗”,在具体安排中工作量大小是不等的,有时偏差还较大。平衡性薪酬正是发挥了补偿职能和激励职能,鼓励辅导员多劳多得。所以平衡性薪酬的分配方法是,把辅导员岗位分解为主岗和副岗,每多兼一个副岗,就多获得一笔平衡性薪酬,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前提仍旧是考核合格。

  3.发展性薪酬。这是整个分配方案中最有创见性的部分。发展性薪酬主要指向进修、科研,如果一名辅导员岗龄和工作业绩达到一定的指标,他就拥有某种进修的机会——如学历深造、参加培训班、外校调研等,费用按一定比例从发展性薪酬中支付。如果他达到了进修预设目标并且在工作中产生效益,他就获得一个信用等级分,追加到他的下一次进修申请中去;同样在科研中,如果一名辅导员成功地完成了前一次科研任务,他就可以获得一个信用等级分,申报下一项课题。这种分配方案对青年辅导员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大,因为在常规薪酬分配中,青年辅导员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发展性薪酬一方面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额度要远大于普通的薪酬额度,对青年辅导员来说可以通过超常规的资源,来取得超常规的发展。

  三部分薪酬的分配没有固定的比例,对一名辅导员来说,由于年龄、学历、能力结构的不同,甚至发展需求的不同,可以自己选择和调整获取的比例。例如,老教师由于在职称、工龄等方面有优势,可以从基础性薪酬方面得到实惠;中青年辅导员年富力强,可以从平衡性薪酬中获得回报;青年辅导员发展是第一位的,可以通过牺牲消费性薪酬获得资源性薪酬,从发展性薪酬中获得利益。这样,通过薪酬的再分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再分配。

  【参考文献】

  [1] 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2] 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3] 晏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 葛玉辉.人力资源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老A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467号 京ICP证0304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14号

正保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