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滁州农村居民生活迈小康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水平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已经迈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今非昔比:农村居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经过60年的奋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生存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一)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乃至倒退的颓局,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农民收入快速提高。1949--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几十元提高到4543元。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契机。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42.5倍,年递增13.3%。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工资性收入几乎为零。1987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仅占纯收入的4.2%;2000年,这个比例提高到15.1%;到2008年,这个比例提高到39.0%,比2000年和1987年分别提高了14.9和34.8个百分点。随着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第一动力。
(二)消费水平全面提升。经过60年的发展,农村居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困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在收入快速增加的基础上,消费水平全面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01元,恩格尔系数为0.45。
生活消费结构序列是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活消费几乎全部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一吃二穿三住”。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吃仅占 45.1%,穿占5.6%,住占15.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6.9%,医疗保健占5.2%,交通和通讯占6.7%,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占7.7%。农民已步入小康生活。
(三)生存环境极大改善。生存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除了领导农村居民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外,还采取各种措施兴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逐步改善农村居民落后的生活环境,农村居民在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生活条件、生存环境也逐步改善。2008年,全市实现了乡乡通油路,86.5%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竣工里程达4198.6公里。通电和通电话的村达到100%,宽带网络也逐步走进农户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9%,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4.0%。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特别是交通、通讯和电力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生活进一步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曾有过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后30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农村居民生活迈入质量逐步提高的新阶段。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充裕,也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历史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收入大增长。197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7元,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从1978年的107元增加到2008年的4543元,增长42.5倍,年均递增13.3%。在此期间,农民收入的增长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9年。11年间,我市作为“大包干”发源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激发的能量充分释放,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超常规发展,粮食、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分别由1978年的116.3万吨和3.7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317.7万吨和21.3万吨,年平均递增9.7%和17.2%。同时,受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收购农副产品价格上调因素影响,农民得到的实惠增多,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7元增加到1989年的619元,增长4.8倍,年均递增17.3%,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时期,并从1981年起连续9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阶段:1990—1992年。我市农民收入增幅开始回落并因灾减收,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连续3年下降。199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5元,比上年下降0.6%,自1981年以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1年,我市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继之是1992年的严重干旱,加之“卖粮难”的出现,使我市农民收入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连续3年下降。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9元,1992年为547元,分别比1989年下降27.8%和11.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阶段:1993—1998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步入快速增长时期。在此期间,1993年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1994年,虽然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粮、油、棉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减产21.8%、9.2%和29.9%,但大灾之年农民减产不减收,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达1006元,比上年增长32.2%。199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两千元大关,达2052元;1998年继续提高,达2159元,比1992年增长2.9倍,基本上平了全国平均水平。可见,1993—1998年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时期,年均递增达28.5%。
第四阶段:1999—2003年。五年间农民收入处于徘徊和缓慢发展阶段。其中2003年因受灾减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到1956元,低于1997年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6%。
第五阶段:2004—2008年。农民收入再次步入高速增长期。在此期间,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的相关政策,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这五年,也是我市实施“三大战略”(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城镇化)和“大滁城”建设时期,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跃上3000元和4000元两大台阶,2008年达到4543元,比2003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4%。
(二)消费大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变化的首要特点就是食品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降低,食品和衣着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人均食品支出从1993年375元增加到2008年的1352元,但恩格尔系数却由1993年的0.61降低至2008年的0.45,这充分说明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基本达到小康水平。2008年,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167元,是1993年的3.6倍。其次,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高档耐用消费品不断进入农家,则是变化的又一特点。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给农村居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到2008年底,全市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7台,洗衣机69台,摩托车54辆,电冰箱59台,固定电话85部,移动电话111部,热水器28台。传统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高档耐用消费品迅速发展,特别是电脑、汽车等也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
(三)居住大改善。改革开放前,农村居住的普遍是土坯草房。1982—1990年,全市农村基本上完成了从土坯草房到砖瓦房的过渡,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5平方米,且基本做到住房、厨房和牲畜用房分离。到1998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3平方米,90%以上的住房是砖木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进入21世纪,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些劳动力外出较多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农民已陆续住进漂亮的楼房,环境更加优美,居住更加舒适。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8.6平方米,其中楼房比例高达43.8%;农民人均用于居住和家庭设备的支出为475元,是1993年的9.5倍。
在为过去60年所取得的成就而惊呼喝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影响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有的问题还相当严峻。如,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对市场把握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务工竞争力低,缺少技能培训;消费观念落后,盲目消费现象突出;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水平低等等,均有待我们认真研究,设法解决。尽管存在的问题严峻,暂时困难较多,但是,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撑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不懈努力,农村的面貌明天会更亮丽,农民的生活明天会更美好!
上一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滁州城市居民生活大变样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