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课程:真账实训纳税实训招生方案免费试听 初当会计岗位认知会计基础财务报表会计电算化

 综合辅导:会计实务行业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业务 初当出纳岗位认知现金管理报销核算图表学会计

您的位置:首页>实务操作>初当会计>会计基础> 正文

60年,寻找属于每个年代的会计标签

2009-10-30 13:21 中国会计报 【 】【打印】【我要纠错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会计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3个主流行语,8个次流行语和49个派生流行语共60个会计流行语。在此,我们对其进行了一一梳理,寻找属于每个年代的会计标签。

  1949年-1957年:新中国会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在引进前苏联计划经济会计理论与模式,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会计理论体系与模式中形成了7个会计流行语。

  在基础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共有5个会计流行语。一是收付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的争论,当时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借贷记账法既科学又严密;二是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在业内引发了激烈讨论,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基调;三是社会主义财产与资金运动,在1953年对会计对象的讨论中,会计学界提出了以资金运动论为代表的许多新观点,意味着我们开始逐渐摆脱前苏联会计理论的观点束缚;四是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的观点,当时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五是反映和监督。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形成了关于会计职能的两种主要观点,即反映或是反映和监督,此后反映和监督的观点占据主流。

  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两个会计流行语。一是统一会计制度。

  1952年,财政部颁发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等会计制度,现在还按工业、交通、铁路、邮电、贸易和农林制定了6大业别的会计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雏形;二是行业会计制度。“一五”时期,我国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不同所颁发的一系列标准会计制度和部分简易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套适应当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制度体系。

  1958年-1977年:会计制度1958开始的“大跃进”,在“简政”、“放权”的思想指导下对会计制度进行了“大破大立”。1966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对会计工作的严重冲击,导致了会计工作的停滞和倒退。

  一是会计制度放权;二是简化会计制度;三是无账会计,1958年的“彻底放权,大力简化”会计制度改革,导致了我国残缺的会计报表和高度简化的会计指标,无法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出现“无账会计”现象,会计制度基本被废止;四是整顿会计制度,1959年,财政部开始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整顿,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若干规定》和示范性的企业会计制度;五是恢复会计制度,1961年大跃进结束后,财政部开始着手重新规范企业会计制度,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了部分恢复;六是重建会计制度,1965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12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印发了4个草案,再次形成了分行业、分经营规模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基本框架。此外,商业部门于1964年提出了增减记账法,之后逐渐在商业、工业和其他部门中占据统治地位。

  1966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对会计工作的严重冲击,导致了会计工作的停滞和倒退,在此期间主要有废除会计制度和整合会计制度两个会计流行语。

  1978年-1988年:重建会计体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8个会计流行语反映了我国会计全面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会计法规建设方面,有两个流行语。一是恢复会计制度,1979年1月,财政部恢复了会计制度司的职能,有力地促进了会计制度体系的全面恢复和重新构建工作;二是制定会计法,1985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5个会计流行语。一是借贷记账法、阶级性与技术性。1978年新一轮关于记账方法的讨论,为借贷记账法恢复了名誉。而关于会计的科学属性,在讨论中形成了无阶级性、两重性和有阶级性3种观点,最终会计的两重性成为比较一致的观点。二是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界对会计本质的两种主流认识。三是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在对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项职能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会计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六职能论等思想认识。四是资金运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主义的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观点得到学界的基本共识。五是会计六要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在吸收了西方会计要素理论后,逐渐用“会计要素”概念替代“会计对象”概念,并开始将我国会计要素概括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项目进行研究。

  中国会计特色也是这一时期较重要的会计流行语,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

  1989年-1991年:会计国际接轨财政部于1988年设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拉开了我国官方领导下的企业会计准则研究与制定的序幕,开始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国际接轨。

  在此期间,形成了两个会计流行语。一是会计准则。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基本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并在1989年的第一次专题讨论会上,提出了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的建议。后来,会计学界就会计准则的层次、各层次间的关系和具体内容做了广泛讨论与深 入研究。二是引进西方会计理论。

  1992年-2001年:市场经济会计模式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后,我国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会计模式,成功实现了由统一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过渡,形成了12个会计流行语。

  在会计法规建设方面,共有6个会计流行语。一是“两则两制”。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二是修订《会计法》。1993年和1999年我国两次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为规范各单位会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预算会计制度。财政部于1997年陆续发布了4个会计制度,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预算会计体系基本框架。四是国务院于2000年制定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它为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口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推出《企业会计制度》奠定了行政与业务基础。五是2000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在会计理论研究上,形成了资本市场会计、实证会计研究和会计信息质量3个会计流行语。

  这一时期还有3个比较重要的会计流行语。

  一是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

  二是独立审计准则。自1995年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制定颁布了6批共计48个独立审计准则项目,初步建立了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三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0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内部会计控制试行规范。

  2002年—2005年:会计国际趋同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会计发展进入适应市场化与国际化要求的新阶段,先后形成了6个会计流行语。

  在准则的国际趋同方面,有3个流行语。一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财政部于2005年初开始启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并于年底基本确立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二是审计准则国际趋同。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48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立起了一套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中 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三是内部控制准则体系。

  会计理论研究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新领域会计是两个重要的会计流行语。其中,新领域会计包括“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等。此外,2001年至2004年先后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形成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

  2006年至今:新企业会计准则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和会计信息化,成为我国会计未来发展中的关键词。

  围绕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形成了两个会计流行语。一是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与持续全面趋同。2009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公允价值。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质疑,使公允价值迅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会计未来发展上,有3个重要的会计流行语。

  一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08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征求意见稿)》和相关指引,进一步推动了对我国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

  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2003年,财政部提出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制度体系和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制度。2009年,财政部颁发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这些预示着我国新一轮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全面改革开始实施。

  三是会计信息化。2008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和XBRL中国地区组织,对实现会计信息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会计信息运用的自动化、集成化等提供了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和智力支持,也必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兴起研究、学习与践行会计信息化的热潮。

责任编辑:zoe
发表评论/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