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0 苹果版本:8.6.90
开发者: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从金融危机看风险防范

来源: 孙广玉 编辑: 2009/06/01 16:16:08  字体:

  发端于美国次贷风波、由过于宽松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低利率、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引起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正从美国到全世界、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向全球经济危机演变,已从点状危机向全面危机发展,甚至出现了国家破产这种前所未有、令人难以相信的局面,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正全力以赴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欧美各国甚至开始采用此前一直反对的“政府干预”代替所倡导的“自由经济”,希望由此来阻止市场信心的进一步下挫。但危机依然存在,噩梦远未结束。

  虽然说,全球的经济形势还在进一步的恶化中,各国还在忙着应对这场危机,但效果到底如何、什么时候才是谷底、最终会给全球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至今还难以下定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分析和总结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可以说,这次危机源于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资源全球配置带来的效率提升和高收益;一面是风险的迅速扩散、危机在全球间的肆意蔓延、以及危机来临时投资者的脆弱信心。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没有约束的金融创新以及房地产泡沫。

  首先,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致使金融衍生品无约束的创新以及金融杠杆的持续放大。我们知道,普通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但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自然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此难以平衡;其次,危机爆发前的一些年,美国经济就已出现严重的泡沫,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宽松的流动性、货币政策、低利率造成了泡沫的产生,这是一个非常直接、根本的原因,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2、企业内控机制失效。

  再好的制度设计也不能一劳永逸,难免都有漏洞。当经营出现了巨大的风险时,企业的内控机制没有产生应有的预警、阻止作用。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实际上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利用高杠杆工具进行投机导致的,而这种杠杆工具天生具有巨大的风险隐患,美国各投资银行的内控机制对此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控制作用。这种风险隐患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无人予以重视。而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映。企业内控机制的失灵、无限制的滥用高杠杆以及高管层对这种风险的过于忽视或存在的侥幸心理,最终引发了这场危机。

  3、金融风险管理的失败。

  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证明在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从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还是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系统来说,都是不成功的。本来,金融机构的强项就在投资、融资、自营交易、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这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但在这次危机中,恰恰是这些强项导致金融机构在危机当中饱受重创,蒙受巨大损失,有的甚至还因为流动性的危机,或者资不抵债的危机而倒闭,说明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在本质上、系统上都是失败的。

  4、市场监管机制的失控。

  如同再好的制度永远都有漏洞一样,再好的监管也永远都有缺陷。虽然说,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这些年来已有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国会还专门出台了《萨班斯法案》,但让人遗憾的是,这种监管机制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存在较大的漏洞和缺陷。对于房地产按揭贷款,特别是对那种信用等级很低的低收入阶层的贷款的次按债监管非常松驰,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5、美国政府及企业有意分散风险,以此绑架全球经济。

  美国金融机构之所以明明知道次级债存在巨大风险,还大力发展这种产品,就是基于巨大的市场以及超额利润,以及对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乐观预期,加之一定的侥幸心理,同时也是为了转移、分散风险,因而创造了很多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意识的主观行为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导向,到投资银行的大量给人以误导的乐观分析,都给人以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还将持续高速发展的预期,加上次级债及其它各种债券的全球发行、以及各国政府的大量购买,美国成功的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绑在了自己的马车上,形成美国消费、他国买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甚至有借此搜刮全球财富之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全面的,短则几年、长则10-20年都将难以缓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形容为“百年一遇”,有人甚至认为其影响将超过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1、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与信用危机。

  金融危机发生后,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都是一片混乱。过度投资与放贷,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推出后监管失控,使银行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致使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运转。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相继消失,特别是具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投资公司的破产,使得世界各国银行和投资人损失巨大;美国NSDQ主席麦道夫“庞氏骗局”案件的爆发,受害者除了那些大的金融机构、基金外,甚至还包括国际奥委会。金融业将面临全面的经营危机和信用危机。

  2、世界货币体系紊乱,各国货币汇率巨幅波动。

  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给国际经营和外汇兑换带来重大影响。虽然有段时期美元表现强势,但12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目前的1%下调到0-0.25%,近乎于“零利率”,则标志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似乎说明美联储将采取“量化货币政策”,即采取增加货币发行、降低利率手段来刺激经济,势必导致美元的的不升反降。美元的贬值,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和风险。

  3、世界经济将步入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系统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主要体现在:

  (1)订单与消费急剧下降,众多经济实体面临经营困境。以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和世界最大的花期银行为代表的大企业集团濒临破产,全球数以万计的企业纷纷减产、降价或倒闭,世界经济一片萧条。金融风暴的冲击已实实在在地打在商家身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向。

  (2)裁员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美国最新经济数字显示,9月份企业裁员近16万人,失业率达6.1%,创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高点;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许多服务行业就业人数普遍下降,仅华尔街金融行业失业人数就可能高达4万人。英国8月份3.25万人失业,总计失业人数达172万人,比例高达5.5%,创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到创记录的2.1亿。

  (3)世界各国股市连连暴跌。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股市连连暴跌,大多下跌幅度在40-70%之间,给世界各国投资者带来约30万亿美元的损失。人们的资本性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4)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预期大幅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和各类产品的进口将大幅减少,原材料价格普遍巨幅下挫。原油从几个月前的高位147美元下降到目前的30多美元,有色金属、钢材、煤炭等各类原材料价格大多下跌40—60%,这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4、部分国家财政发生危机,国家经济濒临破产。

  金融危机发生后,部分国家经济因对外依存度高、外汇储备不足而受到严重冲击:冰岛的国家经济濒临破产,不得不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俄罗斯求援。其它如韩国、波兰、匈牙利、乌克兰、哈萨克、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等国家经济亦濒临破产边缘。

  5、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上,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企业破产倒闭、经济衰退、预期收入减少,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未来信心不足导致预期消费降低,消费低迷现象已成为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人们的信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

  三、面对危机,中国该怎么办?

  应该看到,我国有抵御危机的能力,也有抵御危机的基础和空间:首先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基础;二是国内较高的储蓄率,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三是内需潜力较大,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四是出口结构仍有拓展的余地;五是政策操作空间还比较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等,还有较多的余地。

  虽然说,风险无处不在,但危机不是说来就来的,而是经过长久的积累,经过了从量到质的变革而爆发的。面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只要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做的好,监管部门措施到位、政府部门政策有力,即使危机来临,在避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或降低波动的幅度方面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对政府和监管部门来讲,需做好以下几点:

  1、重新认识房地产行业,准确把握政策的“度”。

  房地产行业与其他任何行业不同,对GDP具有较大的拉动性,如同“剃头挑子”:一头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安居”大业,正所谓“安居乐业”,只有“安居”了才能“乐业”,而“安居”的过程将是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的过程;另一头则涉及到几方面,其一,房地产行业占用了大量的银行资金,房地产行业的衰退将意味着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银行与房地产业的特殊关系在于不但房地产公司需要向银行贷款建楼,购房者也需要向银行贷款买房,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三角关系: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和银行,银行给买卖双面都贷款,任何一方不按时还款银行都承受不了;其二,房地产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土地收入也已经是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据国家统计局11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已超过5%;其三,涉及到庞大的产业链条,上游的钢铁、建材、机械装备业,下游的建筑、家居、家电、广告、设计等产业,牵一发动全身;其四,房地产业既有大量的国有资本进入,也有大量的民营资本,可以说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市场配置资源最充分,国有、民营资本竞争激烈。

  但分析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调控政策,似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既没有做到前瞻性,也没有做到连续性、严肃性。上半年为了拟制房地产泡沫,中央政府出台了很多限制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从银行贷款、土地供应到购房者首付比例、购房税费等等。下半年则风云突变,随着金融危机的演变,国家的政策导向又转向鼓励个人买房,不但取消了上半年颁布的各种限制政策,有些甚至比以前更宽松了。各地政府也是纷纷出台各种鼓励消费者买房的政策措施,个别地方甚至还直接出台政策给与买房者现金补贴,江浙一带还出现了零首付。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南京市一个区房管局竟然要对房地产企业的自我降价售房行为采取惩罚措施。反差之大、政策变化之快,让人目瞪口呆。虽然说,谁也难以预料经济会恶化的如此之快,但兆头早已显现,即便如此,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连续性,如此朝令夕改,还如何增强消费者的信心?要知道,购房者的消费心理都是买涨不买跌的。因此,如何把握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房地产业的风险管理。

  从房地产投资与销售来看,2005-2007年期间当年的销售额均高于当年投资额,三年实现销售总额约6.82万亿元,而同期房地产投资总额约6.04万亿元,不考虑税收和分红以及其它成本支出,三年间共有7800多亿元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但自2008年以来房地产形势急转直下,1-8月份实现投资额约1.84万亿元,实现销售约1.38万亿元。按照目前这种进程,2005-2007年三年所产生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入将化为乌有,剩下的只能是大量房产存货。而维系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目前来看只有依靠银行和资本市场,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条绷的紧紧的,几乎毫无回旋余地,这势必将会给房地产业带来较大的资金断裂风险。

  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具有滞后反映和长期存在的特点,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方面。现代金融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本的杠杆率高、信用链长,因此,房贷的风险常常会波及到诸多信贷交易主体。这不仅会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制定严密的风险防范措施,在实际风险发生之前未雨绸缪。同时,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把资金安全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不支持过度投资或投机,努力做到“确保购房行为真实、确保购房首付款足额交纳、确保还款能力充足、确保信用状况良好,严禁虚假按揭”。这就需要银行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利用危机提供的机遇,完善我国产业组织体系。

  危机虽然不是好事情,但万事有利也有弊,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这次的危机对我国来讲,相对有利的一面要大于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世界产业整合的角度完善我国的产业组织体系,使之形成体系文化,以此为保障促使经济持续扩张。比较各国产业经济发展道路,可以总结出这么一套发展模式:

  (1)金融业、创新性的高科技领域和军工体系学习美国。

  美国霸权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它的金融业以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属性,即它的金融霸权。虽然现在它在金融创新和监管上有些失误,但并不能抹杀它这个制度中众多合理和成功之处。实际上,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打击的并不一定是美国自身,而是别人,因为正是它通过这种制度成功的把风险转嫁给出去了,分散了风险。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它有问题,但更多的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学习美国的创新性,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性,它要求社会、政府、金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要有适合于创新的、灵活的金融组织模式,如发展园区、创投、风投、创业板、移民政策、绿卡制度,以及全球人才的引进等等。

  美苏军备竞赛,实际上美国的军备支出远比苏联的多,但美国的经济体系,包括军工体系合理,军备竞赛不仅没有拖跨美国经济,反而促进了它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它的多次产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它的经济一次次突飞猛进,其中就包括90年代的网络发展,我们知道,互联网实际上就是美国国家高级计划局在军备竞赛中的副产品。

  (2)重化工业借鉴日本、德国。

  在钢铁、石油化工、能源、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基础产业,可以重点借鉴日本的财阀产业组织模式;而在竞争激烈的领域,如汽车、机械、机床等则可以吸收德国模式。

  4、健全监管机制和监管立法,强化监管执法力度。

  企业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尤其是金融业,因此,应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1)建立持续、科学、规范的监管体系。

  明确监管部门在监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程序和实行监管手段的多样化,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教育。在监管策略上,应坚持监管的规范化、科学化、全程化和国际化,推行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在监管方法上,把事前预防、事中救援与事后补救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持续有效的监管作用。

  (2)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加强金融业的市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和贷后的服务。

  从企业内控及风险防范方面来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基础,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企业的内控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层面,即内控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的是否完善、科学有效和具有实际操作性,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原则是否确实执行到位;二是执行层面,即这种机制和体系能否被所有人员严格执行以及违规后的处罚力度是否足够深刻。从“中航油”、“安然事件”可以看出,虽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公司的内控机制和全面风险防范体系,但由于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相关制度并没有被严格执行,制度形同虚设,管理层越权或绕过制度,或抱着侥幸的心理违规操作,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相反,“中海油”严格执行制度则是一个典型案例: 前段时间“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在参加中央电视台二台的《对话》节目中提到,有次他向总经理办公会推荐一个投资项目,被否决了,事后证明他的这个投资建议可以为公司带来数十亿元的利润,但当时的傅成玉并没有坚持强制上这个项目。主持人问他是否后悔当时没有坚持,他说并不后悔,虽然丢了一个好的项目,有点可惜,但维护了企业制度的严肃性,还是值得的。假如我要坚持上这个项目,看上去这次会有数十亿元的利润,但下一次呢?这一点在我们这种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的国家,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2、建立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制度。

  国资委已发文要求央企提交《全面风险管理报告》,虽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但如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样,《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应成为国有企业每年的必修课。国家作为出资人,国有企业用的是全体纳税人的资金,管理层理应让投资人和社会大众获得相关信息,包括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的经营效益、风险状况、以及发生风险责任后应该承受什么样的惩罚等等,管理层不能仅享受企业经营的红利,拿着高薪、享受丰厚的待遇,还应当承担经营管理不善的政治、经济、法律后果。

  其实,撰写和发布这个报告的过程本身,就是检验内控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的过程,也是接受监管部门、出资人、社会大众监督的过程,有助于企业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降低经营风险给企业、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害。

  3、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最重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内部控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内部会计控制是实现会计管理职能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激励、调动部门积极性,抑制、协调负面因素的重要杠杆。

  如何实现内部会计控制?

  首先,要准确掌握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其次,要界定内部会汁控制的目标、原则;

  第三,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方面的经济业务实行授权批准、流程控制和岗位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针对控制目标、环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制衡机制 、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应急机制等等。

  4、高度重视财务指标的预警作用。

  现在的财务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财务指标,是可以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就拿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为例:

  (1)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既是企业经营风险由谁承担的问题,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2)流动比率指标,此指标若过低,表明企业可能面临着到期偿还债务的困难。若过高,则意味着企业持有较多的不能赢利的闲置流动资产;

  (3)速动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是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

  这三个比率结合在一起,就对企业的经营风险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描述,基本上可以综合反映企业长期、短期、即期的偿债能力。

  现行的财务指标已经基本具备了从多方面揭示可能存在的各种经营风险,只要运用得当,合理调配,就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尽早采取措施避免或化解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5、完善企业管理和业务运营流程,设置内控关键点和风险防范点。

  针对企业的管理和业务运营流程,分析各流程的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设计内控标准和风险控制指标,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凡是涉及到资金及资产处置内容的各种业务均应实行授权管理,没有涉及到财务的关键岗位则实行专人管理,严格风险点相关环节的审批、流转、更改和管理程序。

  6、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现阶段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基本上都建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但许多制度还不完善,有些还过于宽泛,难以具体操作,特别是对企业一把手的责任追究方面,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法律责任方面都不明确、不清晰,因此,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问责制将是约束和规范企业高管层依法经营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今后应着重加强的工作方向。

  总之,危机来临,面对风险,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上,还是企业经营的微观运营中,或者上至政府、下至企业直至个人,无论是保增长、还是促销费,只有全力以赴、共同面对,才有可能避免或者战胜危机带给我们的更大危害。这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个机会。可喜的是,我国政府能够当机立断,在危机来临之际果断应变,在世界各国之先迅速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赢得一片喝彩之声,这既是对中国政府快速应变能力的赞赏,也是对中国经济可以带领世界各国避免陷入经济衰退之中的一种期望。

责任编辑:文会计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467号 京ICP证0304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14号

正保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