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级会计实务中,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摊余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传统会计中的摊余成本法,也称为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有固定到期日和固定票面利率的债券投资。
而与传统会计中的摊余成本法相比,现代会计准则下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方法有以下不同之处:
1. 金融工具分类:根据金融工具的性质和企业的业务模式,金融资产被分为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持有至到期投资)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
2. 摊余成本法的扩展:在现代会计中,摊余成本法不仅适用于固定利率债券,也适用于浮动利率债券和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只要满足相应的条件。
3. 会计处理的不同:在传统会计中,摊余成本法主要关注利息的会计处理;而在现代会计中,摊余成本法还需要考虑金融资产的购买价差(购买价款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折溢价摊销、以及金融资产的减值。
4. 减值处理:在传统会计中,摊余成本法下金融资产的减值可能不是必须的;而在现代会计中,无论采用摊余成本法还是公允价值法,金融资产都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生减值,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5. 金融工具的多样性: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包括衍生工具等复杂金融产品,这些在传统会计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总之,现代会计中的摊余成本法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完善,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同时,公允价值法的引入也为金融资产的计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