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预算目标的制定
摘要; 预算目标是预算编制的指导目标,它确保企业战略在通过预算得到贯彻和实施。预算目标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具体化、精确化和数字化。因此,本文通过介绍企业总体战略制定、具体职能战略制定、确定预算目标体系和对预算目标进行平衡来阐述预算目标的制定过程,说明了企业战略是如何通过预算目标得到体现和贯彻的。
全面预算是关于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或一个既定期间内)各项业务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全面预算是对企业战略规划的一种正式、量化的表述形式。在遵循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概括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及达成战略目标的可行步骤。
因此,预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落实计划的需要,预算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其所要落实的具体任务的要求及其上层次的计划和目标。预算目标可作为预算编制的指导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下达,指标化、数字化、明确的表达了企业年度的经营目标,实际为各级责任主体预算编制指引了方向。企业年度预算目标按一定预算周期分解到各级责任主体,构成了各级责任主体的预算目标责任书,该责任书将作为标准来衡量责任主体所编制的预算。在无特殊情况,一般各级责任主体的预算目标责任不会给予调整。
预算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作用:
一、保证战略实施作用:预算目标可作为预算编制的指导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下达,指标化、数字化、明确的表达了战略目标,实际为各级责任主体预算编制指引了方向。
企业年度预算目标按一定预算周期分解到各级责任主体,构成了各级责任主体的预算目标责任书,该责任书将作为标准来衡量责任主体所编制的预算。保证了企业战略在各责任主体得到贯彻与实施。
二、平衡不同职能部门战略作用: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对所编制预算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预算目标模拟达成情况分析,可以评价不同职能部门战略合理性与所编制预算的合理性。在预算的审核、平衡过程中,一般会将总体战略和总体预算目标作为平衡点,通过调整相关职能部门战略和预算,使所编制预算满足总体战略和预算目标的要求。
三、过程监控作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对预算实际发生进行分析,可进行预算目标达成情况差异分析,通过差异分析,可随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根源分析,及时进行调整。
那么,如何制定预算目标呢?我们知道,预算是一种特殊的计划,是用数字来表示预期结果的报告书。因此,预算目标的制定与企业计划的制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随着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计划进行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与日常管理结合逐步细化已在实践广泛运用,因此,预算目标的制定必然受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战略决策决定了战略成本的控制也决定了预算目标的制定,当然预算控制过程也对战略决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制定预算目标应从企业战略开始,通过战略决策逐步深入细化,以实现企业战略发展。
一、 预算目标的确定的第一步应是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而确定的组织行动方向和资源配置纲要。确定企业总体战略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企业生存环境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进行市场竞争;为形成和保持所设定的竞争地位企业应如何妥善配置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等。企业通常采取的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经营战略和聚焦战略。不同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开发计划、成本控制方法等,而这一切都将在企业的预算目标中得到体现。如确定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必然关注如何控制成本开支,谋求比竞争对手较低的总成本向整个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吸引广大顾客;不断寻求在不牺牲可接受的质量和关键特色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和高效率低成本的营销运作。通常在预算目标中关心如何通过投资预算获得产品规模效益,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控制生产要素的价格,以降低成本。
总体战略方案一般是由企业高层管理者确定。这时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应根据相关信息,包括竞争环境分析资料、目前和以往的财务状况、通过对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得出的战略成本实际情况、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目标等,综合权衡,提出战略发展意见,企业高层领导协商后进行选择确定。
二、预算目标的确定的第二步是确定企业的具体战略(职能层战略)。即各职能部门如研究开发、制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为实现总体战略所制定的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以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为例,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目标是为了确保本企业在竞争中成本比竞争对手低,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必须考虑企业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源战略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员工劳动熟练程度和员工素质,对于人力资源预算目标的影响就是增加对现有员工岗位培训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熟练员工以降低人工成本;研究开发部门的战略不可能是丰富产品花色、品种,而是如何开发大众化、有利于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在预算目标中予以体现。
这时,应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相关责任部门,首先应明确各类预算制定的责任部门,一般这些责任部门就是今后预算控制的责任部门;其次要求各责任部门整理相关数据,包括各项历史数据、行业标准数据、先进水平数据等;接下来应是结合总体战略分析现状,寻找差距;最后制定各责任部门的战略目标,从而为预算目标的确定打下基础。
三、预算目标的确定的第三步是确定企业的具体预算目标。当企业确定总体和具体战略后,需要过确定预算目标体系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更精确的、量化的描述。在预算目标指标体系中,基本指标作为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是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和营业利润净现金率等均能反映经营效益,而营业利润净现金率作为现金流量指标,能进一步反映财务效益的质量。辅助指标包括边际贡献、资产周转率和成本费用收益率等,是基本指标的内容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延伸。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规范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规模,成为预算目标指标体系的主体。修正指标包括主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剩余收益等。在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的基础上,为突出企业经营和预算管理工作,修正指标是对战略关键因素的补充,是对影响基本指标的客观因素的校正。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和相关责任部门明确相关预算目标:
1、在销售和市场预算中应明确:销售目标,包括数量和价格、广告和宣传费控制目标、销售费用占收入比率目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率;
2、在生产和制作预算中应根据标准工时产出明确:单位产品成本目标、产品毁损率或合格率目标、安全生产目标、新产品创新目标等;
3、在人力资源预算中明确:员工每工时标准产出、职工素质提高相关目标等;
4、在财务预算中应明确:财务效果指标和财务效率指标,前者用以表示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成果,如经济增加值(EVA)、利润总额、息税前利润(EBIT)、营业收入、营业现金净流量、成本费用等指标;后者用以表示财务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通常可通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指标加以反映,如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报酬率(ROA)、投资报酬率(ROI)、销售(营业)利润率等指标;
四、预算目标的确定的第四步是确定企业的具体预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责任部门预算目标进行平衡。
各责任部门由于惯性或部门利益,所编制的预算常常与总体预算目标不完全一致;另外,由于企业总体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需求,需要对各责任部门的需求根据轻重缓急程度予以平衡和调整。因此预算管理委员会因根据实际情况,对各责任部门预算进行调整,以满足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调整后的预算将是各责任部门制定具体政策和程序的依据,也是管理层对各责任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同时也是管理层进行控制以确保企业战略实现的根据。
参考文献:
1、《管理学》 王凤彬 李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论述企业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 中国论文协会
3、《对我国企业实施战略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张艳苹 苏 宁《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第04期
4、《战略导向下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曾维林 谢爱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