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浅析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主要方向

2009-03-05 15:34 来源:王庭芳

  摘 要: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财政所能提供的支农资金的有限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这就要求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尽可能多地为农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职能。

  关键词:公共财政;新农村建设;重点;主要方向

  目前,中国正处于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加快城乡的协调发展。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国家财政所能提供的资金还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既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特别是要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充分体现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职能,尽可能多地为农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1.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紧迫任务。针对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了财政支持的重点。即重点支持农村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农田水利、防病改水工程,不断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财政支农资金要大力支持耕地质量建设、防洪体系建设、动植物疫病控防体系建设、灾害性气象预警系统建设以及农业灾害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同时,继续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改水改厕及建沼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所以必须加强财政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的人居环境。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二是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2008年1月24日,水利部部长表示,中央财政将继续投资64亿元,解决3 2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1]。三是增加农村沼气池建设投入,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通过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尽快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公共文化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和体现,而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离不开必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针对广大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问题,公共财政要充分发挥其公共职能,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确实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中心及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着力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通过加强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4.加强农村村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良好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中国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污染现象也较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针对当前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中国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一是加强农村村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的脏、乱、差局面,使新农村变成“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美好家园。二是尽快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增加投入,依法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三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支持农村“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二、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初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

  1.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而要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2006年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全面推进了“两免一补”政策, 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普遍实行了这一政策,为此,2006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用于这项改革的新增经费将达2 182亿元。今后,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不仅继续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还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覆盖面。同时,通过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实施中西部农村和边疆地区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等措施,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和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2.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经费的投入,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为解决广大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近几年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活动。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有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但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还有限,保障水平也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针对中国实际,公共财政必须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经费的投入,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一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提高覆盖面。2008年各级卫生、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区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特别是要确保老、少、边、穷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启动,实现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覆盖,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二是提高国家财政补助标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3]。三是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四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五是加大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3.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首先,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的一年,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共有3 451.9万居民(1 572.5万户)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0元[4]。今后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其次,继续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完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灾民补助等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再次,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水平。

  4.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做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多,地区发展差距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缓慢,农村扶贫开发的任务更为艰巨,其重要性也更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末的1 479万;按低收入人口标准786元~1 067元测算,2007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 841万[5]。这1 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或近3 0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致富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加财政扶贫开发投入,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创新扶贫方式,发挥财政导向功能,动员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扶贫开发事业。

  三、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针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二是支持重大和重点农业技术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三是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尤其是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四是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力争经过15年的努力,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

  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目前,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较低,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技能还不强。据《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5号)》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文盲程度的占到3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小学和文盲程度的也占到19.9%,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6]。这样的文化素质状况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另外,中国农村劳动力缺乏技术技能、就业能力弱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中国76.4%的农村劳动力都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技术培训。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占到70%以上,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因此,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一是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确保完成2006—2010年期间培训农村劳动力3 000万人的培训目标,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二是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三是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农村劳动力增收致富的本领。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

  五、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普遍做法,也是中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以及提高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各级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甚至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在财政与金融政策强有力的共同支持下,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

  其次,加大对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化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工程,积极培育农产品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再次,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支持农村流通领域中基础设施等公益性改造项目,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逐步解决农村买卖难问题。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第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2008年全国3205万农村人口将喝上“安全水”[EB/OL].新华社图表,2008-01-24.

  [2]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08-02-28.

  [3] 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8-03-24.

  [4] 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人民网,2008-01-24.

  [5]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统计局网站,2008-02-28.

  [6] 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5号) [EB/OL].中国政府网站,2008-02-27.

  [7] 图表:中国76.4%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EB/OL].新华网,2006-05-01.

责任编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