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简论IT企业的自组织协同机制研究

2011-03-16 09:28 来源:徐晔

  摘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融合是当今IT企业迅速成长的新途径、新模式,它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以企业融合为纽带,利用系统理论协同学的思想和方法,剖析了IT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自组织过程。研究表明,基于融合的IT企业组织系统演变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自组织过程,自组织过程的每个循环体中主要包括耗散结构阶段、协同机制阶段和协同竞争机制阶段。

  关键词:融合;IT企业;自组织;协同机制

  一、引言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IT企业的行为呈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企业之间的非一体化在有序地发展起来,即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更加深化了。企业间的交易关系随着日益发展的外包、联盟和特许经营等方式的出现,更加复杂了。以虚拟企业为名的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实现了以快速响应客户需要为目的的跨地区企业之间灵敏生产方式的合作。企业融合的出现,通过推动市场结构演进和改变企业市场行为,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集中表现为IT企业的企业市场边界模糊和产业组织不断地演化,观其本质,其实就是市场的自组织代替了企业的组织,跨企业紧密协调的融合代替了企业实体意义上的一体化,纵横交错的企业融合代替了日益增大的单个企业。

  Michael E.Porter(1983)回顾了公司战略与产业组织发展中的教训,分析了产业经济发展的融合与协同效应。C.Carl Pegels与Yong Ⅱ Song(2000)分析了竞争企业间的融合与非融合互动。张国军(2001)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与其战略协同的关系进行研究。王成银(2002)研究了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融合,说明了融合的必要性。孙国强(2003)利用系统科学理论讨论了网络组织与协同效应。陶长琪(2006)研究了包括IT企业在内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组织模式。王谦、张子刚(2003)从并购企业双方战略协同与资源协同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并购能否建立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嘭正银、何晓峥(2007)通过对企业网络组织协同竞争研究脉络的梳理建立了协同竞争研究的评析架构。陶长琪等(2007)通过建立信息产业组织演变的协同度模型,研究了企业绩效和企业融合之间的协同关系。馀晔、陶长琪(2007)研究了两个寡头IT企业在同时进入和序贯进入情形下的技术溢出与技术研发机理。由于研究融合条件下的IT企业演变大多主要基于产业融合方面,而直接研究企业融合方面非常少,使得对于IT企业组织演变的研究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本文在企业融合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学理论中协同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剖析融合条件下的IT企业组织演变的自组织机理,以弥补IT企业组织演变研究领域中不足。

  二、IT企业组织演变的自组织机理识别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演变领域中最具有依据和说服力的理论,“自组织”是指在没有外界干预下,仅仅只有控制参量的变化,通过子系统间的合作,能够形成宏观有序的机构的现象。根据该理论,IT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它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当满足外界输入达到一定阀值时。系统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推动系统走向远离平衡态,在随机涨落作用下形成新的、更加有序的结构,即系统向更高层次演进。

  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是系统自组织的前提条件和动因。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有序结构的根本条件,远离平衡态是组织系统演变的必要条件,非线性是系统自组织的内在条件。

  1 开放性。IT企业组织系统不仅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而且它自身与技术革新、市场需求以及政府行为等环境保持着高度开放,因此,IT企业组织系统是能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2 远离平衡态。IT企业系统受信息网络化、政府政策行为等外界的干扰和企业融合的发展、高市场集中度、技术创新等内部的涨落作用逐渐远离平衡态时,随时间的推移,当系统越过临界点进入不稳定时,涨落的作用就能导致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跨越到新的稳定状态,从而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

  3 非线性。IT企业是高新技术型企业,它所表现出的技术含量以及网络效应,使得其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如经济效益与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所呈现出的强非线性关系,企业融合之间所产生的“1+1>2”的整体效应等一些现象都证明了这一点。

  长期以来,IT企业行为主要表现为兼并、收购、合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即外包、联盟、特许经营、虚拟企业和企业集群等形式,这些行为关系则集中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不断加深。然而对于企业融合的涵义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认为企业融合的概念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企业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企业扩张行为方式,并借助一定的制度安排和设施,协调企业各部门,使之互相融合,真正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广义的企业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的,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或行为方式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组织理论的协同学中,存在“协同”这一核心概念,它是指为了实现系统的自组织,在各子系统之间形成的相互协作关系。由此,通过对两者进行比照发现,“企业融合”与“协同”功效存在着一致性,然而它们又各不相同,企业融合是一种微观层面上的解释,而协同则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解释,即前者针对企业而言,后者针对系统而言。

  通过上文对IT企业组织系统的耗散结构以及企业融合和协同的关系分析表明,不仅IT企业组织系统满足系统自组织的三个基础条件,而且企业融合也将推动着系统协同发展。因此,下文将从自组织过程中协同机制和协同竞争机制进行分析,借此来研究IT企业组织演变的过程。

  三、IT企业组织系统自组织的协同机制分析

  自组织理论,尤其是协同学理论,以探寻结构有序演化规律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关注的是原有状态的丧失和新的有序状态的形成,它是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核心机制之一。协同机制是指在IT企业组织系统处于变革或临界状态下,通过协同方式使得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产生支配整个系统发展的序参量,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的内在机理。我们认为企业融合是协同机制的实现形式,因此,本文将利用企业融合的思想,借鉴潘开灵关于管理协同机制分析的架构与思路,并加以合理的修改,分别从协同形成机制和协同实现机制对IT企业组织演变的协同机制进行分析。

  (一)IT企业组织系统的协同形成机制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素不仅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更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作为产业组织的主体,它的目标不仅将决定了企业的行为,还将影响到产业组织的变化。注意到它们的相互关系,笔者在分析IT企业组织的协同机制如何形成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考察。  

    1 环境。随着知识扩张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企业中知识型员工逐步取代体力工人成为中坚力量,企业从依赖场地、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这样的硬资源为主转向依赖知识、智能、信息和技术这样的软资源为主,导致企业的运作从看边界趋于无边界;其二,企业在经营和交易中产生“外部效应”,这将会为其它企业提供便利或收益;其三;技术革新改变了产品的消费特征、生产成本函数和市场的需求特征;其四,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管制的放松,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其五,信息网络化改变了经济与社会以往的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其六,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分工联网。这一系列的变化为协同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要素。要素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包括人力、生产资料、资本、技术、信息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IT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和垄断经营,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低效经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防止恶性竞争,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提高运营效率,获得竞争优势,IT企业通过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运转顺畅,还能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整体效应。

  3 目标。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以追求利润为根本目的。对IT企业而言,它们大都具有垄断性质,以往通过垄断来获得高额的利润和市场分额,随着环境的变化,高成本和低效率的运作模式显现出极大的弊端,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企业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保持或扩大占有市场份额作为目标。考虑到研发方面所存在的巨大风险,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促使企业间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协同措施或行为方式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由上可以得出,环境变化是协同形成的根本性因素,要素是协同形成的条件性因素,企业目标是协同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环境和要素共同作用企业目标,才能产生协同合作,完成协同形成机制。

  (二)IT企业组织系统的协同实现机制当协同形成机制完成时,IT企业之间的关联将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行为,即自发地进行协调一致的、集体的规则运动,这将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结构。这种协同行为主要包括战略协同和资源协同这两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的,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或行为方式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这种自发性协调一致的协同行为通过企业融合得以实现。一方面,整合了物质、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融合的风险,改善成本结构,增强核心技术和提高业务能力等。另一方面,使得技术在不同类型产业和企业间扩散和创新,实现融合创新。不仅如此,它还将企业的意识形态在不断复制和扩张中化为自身价值。就协同实现机制的过程而言,具体如下:

  1 “控制参量”导致系统发生质的变化。

  赫尔曼·哈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协同的本质就是通过控制参量做出全局性的变化,在自组织的作用下,让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宏观调控是IT企业组织系统演变过程中的控制参量,它包括经济杠杆、产业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当今,信息产业作为大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各国纷纷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其有序的快速发展,其中许多高投资、规模大的企业集团大都是国家投资兴办的,政府在组织演变过程中扮演着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调控,例如财政投入、技术支持、增加研发费投入、产业保护、价格限制等,这一些系列措施将导致系统的非平衡状态,直接影响着IT企业组织演变的进程。

  2 “序参量”引起系统的涨落。

  当系统具备产生自组织的三个基础条件和协同形成机制后,还必须通过涨落才能达到有序状态,而序参量才是引起涨落的根本性因素。因此,序参量是剖析自组织现象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IT企业组织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它也存在两种序参量,即快驰豫参量和慢驰豫参量。㈣快驰豫参量是阻碍it企业组织演变的参量,它具体包括:旧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落后的技术、过度竞争、市场内部化等参量。而慢驰豫参量则是IT企业组织系统有序度的参量,它是决定IT企业组织演变的关键因素。

  基于此,下文将重点分析慢驰豫参量,在没特指的情况下,序参量即指慢驰豫参量。在企业融合的协同合作过程中将产生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过渡的序参量,我们认为,基于融合的IT企业组织演变的序参量是专业化分工、内部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和技术创新。

  (1)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作为序参量的理由:其一,使企业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其二,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改变市场结构;其三,利于模块化的形成,从而改变市场行为;其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企业集群,提高规模结构效率,从而改变市场绩效。其五,推动着企业融合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企业市场边界和IT企业边界的模糊。

  (2)内部市场化。企业融合加深企业之间的联系,‘将“市场进入企业”落到了实处,企业由市场内部化转向内部市场化,市场机制代替企业组织。内部市场化作为序参量主要表现为:其一,提高内部管理效率,降低组织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其二,打破内部市场化所形成的垄断局面,从而改变了市场结构;其三,企业的内部市场化代替市场内部化的组织变革,会进一步影响市场行为;其四,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形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模结构效率,从而提高了市场绩效;其五,内部市场化同样也有利于推动企业融合的发展,改变企业的组织安排。

  (3)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化会对IT企业组织演变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一,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了网络化经营;其二,改进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获得传播信息的新途径;其三,特别是在软件行业,企业可以凭借信息网络化的优势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影响市场结构的变化;其四,降低交易成本,丰富了企业参与市场的方式,为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从而改变了市场行为;其五,扩大了资源配置的范围,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了市场绩效。由上可知,信息网络化能使整个IT企业动态、有机地协调企业在产业组织演变过程中的行为。

  (4)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作为序参量主要表现为:其一,提高了技术水平,节约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其二,改造了技术路线,丰富了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改变了产品的消费特征和需求特征,从而影响市场结构的变化;其三,提升了进入壁垒,限制新企业的进入,有利于形成技术垄断,从而影响市场行为;其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模结构效率,推动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了市场绩效。而对IT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创新对企业组织的作用尤为明显,它能提高处理、加工和传递的能力,改善企业的管理体系,调整生产或服务供应的过程,增强IT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融合。因此,技术创新是IT企业演变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3 “涨落”实现系统达到有序状态。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参量相对于宏观平均状态所发生的偏离或波动。它是形成有序结构和系统自组织的动力学条件。“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涨落原理的基本观点,TT企业组织系统必定存在着涨落,控制参量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的非平衡状态,当达到阀值后,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序参量<专业化分工、内部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和技术创新的微小涨落可能通过协同效应而迅速放大,促使产生整体上的巨涨落,使产业组织系统完成跨越式跳跃,从而导致IT企业组织的演变,形成新的有序状态。

  4 “支配机制”系统在序参量的支配下产生整体功能效应。

  支配机制是指系统在变革或不稳定阶段,其各子系统或要素由于协同合作产生序参量,序参量反过来又支配各个子系统或要素按它的“命令”合作行动。企业融合的协同作用创造了专业化分工、内部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和技术创新这四个序参量,这些序参量又反过来支配企业的协同合作,在系统处于不稳定阶段时,通过涨落和非线性的作用形成的关联放大效应,从而使整个系统在序参量的支配下产生整体功能效应,导致IT企业组织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5 “反馈机制”对系统协同所实现整体功能效应的结果进行判别。

  反馈机制是对系统协同所实现整体功能效应的结果进行判别的机制。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IT企业组织系统将由无序状态转向新的有序状态,产生新的结构,实现系统的整体效应。这种整体效应就是协同所产生的结果,它是否与所期望的协同效应一致,必须利用反馈机制来验证,通过协同所产生的结果与期望值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反馈结论。如果结果和期望值相一致,说明系统实现了协同效应。反之,则没实现协同效应,这样系统就需对企业进行协调,重新配置资源,经过循环反馈,产生新的支配系统协同发展的序参量,最终实现协同效应。

  四、IT企业组织系统自组织的协同竞争机制分析

  协同竞争机制是IT企业组织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另一核心机制,它是协同机制的有益补充。真体来说,是指在系统内诸多子系统或要素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时,协同与竞争矛盾双方所表现出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内在机制。一方面,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企业融合下的IT企业组织演变的自组织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又是产业组织系统内的子系统或要素。因此,下文将通过对企业之间的协同竞争进行分析,来说明基于融合的IT企业组织系统自组织的协同竞争机制。

  (一)IT企业组织系统的协同竞争博弈分析当两个企业在某些活动中合作,而又在其他活动中相互竞争时,所呈现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协同竞争。BaITy和Adam教授认为,博弈论具有将合作与竞争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的能力,并首次提出合作竞争(co-opetition)这一表述,通过博弈论来描述包含竞争与合作两个组成部分的现象。基于此,下文将对协同竞争机制中协同与竞争的关系展开博弈分析。在文中将协同分为战略协同和资源协同两种类型,为了简化分析的复杂性,战略协同仅考虑价格协同,将从价格和资源两方面展开协同竞争分析。

  1 基本模型假设1: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且处于不完全信息状态;假设2:在产品市场上存在两家企业A和B,分别生产具有外观和消费者偏好差异的替代性产品;假设3:由于资源(例如,技术等)的增加,将导致企业单位成本降低,因此,资源也与单位成本呈反比关系;假设4:由于资源(例如,信息等)的增加,将导致企业销售量的递增,因此,资源与销售量呈正比关系。

  从结果可以看出,既采取价格协同又采取资源协同对企业利润额的影响取决于它们各自。a、b、λ、α、&beta;系数以及资源量K和协商价格PAB,这也是由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对方企业的共享资源和协商价格共同决定。

  3 企业之间的协同竞争博弈分析从以上对企业的价格协同和资源协同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在协同的过程中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企业A和B进行协同竞争主要围绕价格和共享资源展开的。

  当企业双方能够通过协商来制定对彼此都有利的销售价格时,将由“不合作”转化为“价格协同”或由“资源协同”转化为“价格资源协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a、b、λ、α、β系数将发生变化,旧的协商价格已不再满足企业双方都获利,因此,企业双方必须对协商价格进行调整。若存在新的协商价格,则企业双方继续采取价格协同;若不存在新的协商价格,则企业双方将由“价格协同”转化为“不合作”或“价格资源协同”转化为“资源协同”。

  当企业双方共享自身的部分或全部资源时,将导致产品单位成本降低,相对固定销售价格而言,企业的销售量和利润都将增加,企业双方将由“不合作”转化为“资源协同”,或者由“价格协同”转化为“价格资源协同”。一方面,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鉴于资源的度量和使用效率以及价格对利润的影响,企业双方将很难判别对方企业如何调整了其共享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协同”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使得企业的销售价格有下降的可能性,若企业双方未采取协商价格,由于企业A和B在市场中的竞争关系,将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价格竞争,以占领市场份额。这两方面将促使企业双方在保持资源协同的同时,不断地对共享资源进行调整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就形成了协同竞争重复博弈。另外,企业双方为了维持资源协同关系,它们对共享资源的调整一定会限定在一个范围,否则会破坏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企业双方将由“资源协同”转化为“不合作”,或“价格资源协同”转化为“价格协同”,或“价格资源协同”转化为“不合作”。

  (二)IT企业组织系统的协同竞争机制运作协同竞争机制运作是以竞争为基础,在协同与竞争的作用中优化自身的有序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协同与竞争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竞争导致协同。系统在临界点时的无序竞争,它造成了非平衡现象和系统发展演进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分散性,导致系统中诸多子系统或要素的发生非线性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另一方面,协同引导竞争。当系统与外界进行交换时,系统各要素会进行耦合和互补,利用协同的放大功效在整个系统内把效应扩大,它造成了系统内部事物之间发展的确定性、整体性与目的性的因素,使有序竞争在既定的方向、趋势上发展,通过开辟新的方式、途径及状态的可能空间,从而优化新的有序结构。

  协同竞争机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从自组织角度看,它与协同机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系统有序化的出现,还有利于系统向高级的有序化程度发展。从产业角度看,它能提高IT企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有利于分散风险,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规模经济。

  五、结束语

  IT企业组织系统演变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自组织过程。自组织过程的每个循环体中主要包括耗散结构阶段、协同机制阶段和协同竞争机制阶段。

  第一阶段,耗散结构阶段。这一开始阶段,使IT企业组织系统满足系统自组织的三个基础条件,即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

  第二阶段,协同机制阶段。协同形成机制、协同实现机制、协同支配机制和协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形成整个协同机制,通过协同方式使得IT企业组织系统内各企业或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产生支配整个系统发展的序参量,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

  第三阶段,协同竞争机制阶段。协同竞争是系统演变的真正动力源泉。该机制使得系统内企业或要素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它既能促使IT企业组织变革,又能促使系统有序化的发展,并向高级的有序化程度演进。

  值得注意的是,IT企业组织系统自组织过程只是一般过程的抽象化,循环体中的三个阶段也没有严格意义的界限,它只作为一种逻辑分段。另外,协同机制是协同竞争机制产生的条件基础,协同竞争机制又反作用于协同机制,正是这两种机制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系统能更好地向有序化发展,并最终实现系统的自组织。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