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2011年中国流动性过剩预测

2012-02-02 08:48 来源:毛小龙

  摘 要:采用货币与GDP的比率,信贷与GDP的比率的方法对2011年中国的流动性问题进行预测。发现中国的流动性在2011年很有可能过剩。最后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预测

  一般的当出现货币超额供应银行业存贷差不断扩大,超额准备金率居高不下,且利率有降低的趋势时,我们认为该经济体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

  国内外衡量流动性过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价格差额法,货币差额法,货币悬挂法,货币与GDP的比率法,信贷与GDP的比率法,债券息差法。货币差额法和货币悬挂法都是应用较广地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包含了太多的主观的色彩。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模型设定和前提假定的设定会造成不同的后果甚至可能造成互相矛盾的结论。在中国当前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主观性太强会导致结果更大的扭曲,影响预测的效果。会造成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因为中国的债券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证券市场上的主要债券商品主要是国债。其他的债券类产品比较少,债券息差法难以实现。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Joachim Fels将过剩的流动性直接定义为货币供应和名义GDP的比率。同时由于货币与信贷两个变量的真实值是可以经过统计获得的。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所以本文对2011年流动性过剩的预测分析将主要由第4和第5方法展开。

  我们采用的数据是统计局2009年1月-2011年3月的季度数据。货币量选择的是广义货币供给即货币和准货币(M2)。信贷和货币总量选择的时间单位是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选择的时间单位是季度。因为我们只能得到每季度的增量,如果直接将其与信贷和货币供给量来比较在规模上就会出现差异。于是我们将每年非最后一个季度的每个季度增量乘以4以估计在此时点的GDP全年估计量。由于目前只有2011年第一季度的GDP为96311亿元。我们按照上面相似的手段得2011年的GDP数额为96311*4=385244(亿元)。由于2010年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0%,而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将GDP增长速度保持在7%。所以我们假设得到的2011年的数据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用第五种方法我们发现信贷总量与GDP比率逐渐扩大,并且大于信贷总量自身的趋势以及GDP的自身趋势。我们发现2010年12月与2009间我国的GDP增速为10%。而与此同时我国信贷的增速为((479195.55/399684.82)-1)*100%=20%。信贷增长的速度远超GDP增长速度。

  所以我国的存在明显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且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正在恶化。通过上面的比率我们可以得知,在2011年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旧严重。

  接下来采用第四种方法。第四种和第五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分子的选择不同。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2010年12月与2009间我国的GDP增速为10%。在这个区间内我国货币供给的增速为((758129.87/610224.52)-1)*100%=19%。信贷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GDP增长的速度。

  我们可以得到与上面用方法五得到的类似的结论:我国存在着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以我们得到结论:我们预测2011年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情况仍会突出。

  我认为2011年有可能继续流动性过剩问题有下面几点原因:

  (1)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创记录的20.5%。由于我国的通胀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市场普遍预计在2011年中央银行还会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还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所以各大银行预备了充足的流动性。

  (2)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世界上的游资进入中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放出了大量的美元货币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再加上我国的加息政策,大量的货币涌入我国造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进一步的严重。

  (3)十二五规划中有关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定影响金融机构的投资。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资渠道本来就很狭窄。这样一来资金得不到更好的配置,流动性过剩问题就会显得更加的突出。

  (4)我国正在进行城乡统筹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改革。在这个改革中伴随着工资改革和户籍改革。人均收入的提高必然会导致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凸显。

  本文运用的只是理论界现有的几个方法中的两种,不可能无误差预测中国流动性问题。但是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的增长速度的确超过了我国的GDP增长速度。经过数次加息,2011年初的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难以遏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反而有了回升。这种状况不禁让人担忧。

  参考文献:

  [1]归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表现及其原因研究[J]。特区经济,2007,(10)。

  [2]金成晓,王猛。国外流动性理论的最新发展[J]。江汉论坛,2008,(9)。

  [3]黄向庆,唐志新,王春林。解读流动性过剩[J]。金融纵横,2007,(2)。

  [4]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7,(1)。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