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幻觉中的欣快感--指出加入WTO的几个认识上的谬误

2006-04-06 10:40 来源:

  五月六号,新华社转发了经济参考的一篇文章,题为《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此篇文章出自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一批美国自由经济理论热诚的追随者,朱熔基经济改革智囊之手,它可以说是一篇对当今中国政府对WTO问题及国家经贸政策最具权威性的解释。

  然而,当我们通读全文之后,不觉对他们如此肤浅且武断的结论感到吃惊,同时对他们如此不负责任的乐观和自信感到忧虑。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若干明显的,也是致命的轻率之处。该文章所暴露的问题在于:(一)所有的推论都是臆断,没有任何科学的、严密论证作为依据,通俗地讲都是在自说自话、异想天开;(二)过份夸大了入关对中国经济有利的方面,把引进外资当做医治中国经济百病的灵丹妙药,好像只要一入关就有外资,一来外资,什么困难都豁然而释了;(三)为了给自己的推论寻找例证,却恰恰找了个东南亚的榜样而不提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难倒东南亚的教训还不能让他们这些人清醒吗?)

  中国此刻进入WTO是否是饮鸩止渴,是否是赴汤蹈火,这还有待研究与辩论,但我们可以肯定,不顾一切地为入关而入关无疑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长远和根本性的危害。国家经济战略和政策是攸关民族前途的严肃课题,怎么可以象该文所称,被随便拿来“表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 勇闯地雷阵的精神诚可嘉,但这类不顾后果的信誓旦旦所表现的,只是这些自由贸易理论的信徒们处于幻觉中的欣快。

  这篇文章中的许多有关入关的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让我们逐一予以批驳:

  引一 “中国加入WTO以后,一些国家主要是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歧视性贸易政策将被自动取消,从而改善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的环境,有利于某些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如纺织品、轻工产品的出口”。

  这叫做闭眼说瞎话。中国入关后美国照样以配额来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美国的市场,欧洲也同样。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还可以借各种手段,如反倾销、三零一法案等打击中国产品向这些市场的出口。如果中国在关外,不受西方游戏规则的约束,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同西方的贸易歧视政策和不公正待遇针锋相对,并予以有力回击。多年来,美国一直在最惠国问题上拿捏中国,可是中国应付这样的政治刁难已游刃有余。入关并不会使中国增强抵抗这类政治和经济刁难的免疫力,反而因受到富国经贸规则的限制,将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反击的手段和能力。

  再说,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本身就限制了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入不入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不入关就产了40亿双鞋,难倒入了关世界市场就能吃下80亿双鞋了?所以想靠入关来增加这类产品的出口是不切实际的。

  引二 “中国加入WTO后,将刺激外资的对中国投资,带动国内的投资,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从目前出现的总需求疲软的状况走出来”。

  首先凭什么断定入关更能刺激外资进入中国?中国不是WTO的成员国,却多年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外资引进国,资本进入量是排在中国之后的WTO成员国巴西的两倍。外资进入会带动国内消费,这一点不错,但并不一定会带动国内资本的投资。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可鱼目混珠。从深层次上看,被外资刺激起来的消费有相当部份是以丧失更大部份就业人口消费能力为代价的。

  国家经济增长靠三大方面刺激:一是内需消费的增长,二是投资的增长,三是外贸的增长。对大国来说,内需和投资的增长更为重要。中国近来经济增长疲软,表现在内需消费的疲软,其原因不是外资投资的下降,事实上外资的投资是逐年增加的。经济增长疲软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本国资本的投资和再生,除政府投资外,是死水一潭。没有内资的有效投资,光靠外资推动消费,其经济效益是短暂和微弱的,其社会效应是畸形的,其战略后果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可以说,正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大量外企的进入,挤垮了在八十年代情况还相当不错的国企,造成了大面积的、越来越严重的企业亏损,导致国家及集体企业倒闭破产成风,失业人口剧增,市场内需景象随之一步步地恶化,结果使得国内资本的再生和投资越来越困难。没有内资的投资就只有靠外资投资了。外资越多,内资进一步萎缩,就更依赖外资。若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最终将导致中国整个国有资本的再生机制被外资克隆了。

  引进外资的目的,应该主要在于引进先进技术,而不是单纯靠引进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西方各工业强国对中国输出技术一向关把得很严。过去几年,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成效甚微。广东向法国引进的标致轿车生产线,就因为法国在技术上卡我们,最后使得十亿投资付之东流,法国人却油嘴一抹,一走了事。中国航空工业引进美国麦道更是一部血泪篇。中国每合作生产一架飞机就要亏一个亿,这样的引进居然会被同意签了字。

  中国目前为保经济增长,病急乱投医,靠引进求增长点,技术引进恐怕早抛至九霄云外。这次,朱总理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向美国所作的承诺中就有这样一条,即中国将对美国企业的进入放弃技术转让的要求。这种只顾眼前增长假象,无视长远恶果的引进外资,必然导致(一)国企改革走入绝境;(二)失业人口成倍增加,将危及社会与政权的延续;(三)中国民族产业更将是举步惟艰,逐步殖民化,中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世界加工场。

  引三 “中国加入WTO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对外开放市场的同时,将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和规则引入国内,以”开放“带动”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建设的进程和现代工业化体系的建立”。

  这句话是在哄骗外行人,机制引进及规则引进的确是开放的目的和内容,但这完全和入关没有因果的联系。中国无论在关内还是在关外,都将是开放的。中国即使没有入关照样可以引进有效的机制,照样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照样会依循合理的规则。今天许多企业,如海尔等早就改革了企业机制,而且创出更符合自身发展的机制,用自身的实力来影响规则。这些都靠的是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而不是单靠外企,更不是靠入关。这才是改革开放的正道。

  中国的企业发展需要一个竞争的环境,也需要走向世界。发展自身,增强实力才是最终的目的,竞争只不过是途径,走向世界是为了开拓发展空间。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这些又有赖于政府及社会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政府不在这方面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条件,教育科研投入还不及印度,却不自量力地搞起国际竞争的假大空,把民族产业扔进自生自灭的环境中,以此刺激它们引进机制,这对企业来说是揠苗助长,对国企改革,说轻了是隔靴搔痒,说重了便是饮鸩止渴。更为严重的是,外资的长驱直入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恐怕就不仅仅是竞争环境了,别人可并不想同你竞争。历史上曾有申侯外引西戎之兵来诛伐幽王的无道,以图匡扶周室,却未料戎兵杀了幽王之后,在高(右耳旁)京城内烧杀掳掠数日不去,致使西周覆灭,丰高(右耳旁)也无法再作为京城了。我们难倒不能从历史中学点什么吗?

  引四 “国际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对中国产业进行重新整合。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资本的进入速度将会加快,国内生产要素市场将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产业的重整将纳入国际分工体系,通过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对中国国内资源的重新组合”。

  这一段是本篇的灵魂。原来入关的最终目的是将中国产业的重整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这里涉及到两个关键的概念,国际分工和自由流动。这个国际分工的概念出自八十年代所谓后工业期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理论。这个曾被赵紫阳奉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灯塔的大循环理论是以维护西方经济利益和贸易规则为前提的,而且是以削弱其它国家的经济主权为结果的。所谓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就是资本的进出不受任何政府行为的约束,产品的进出不受关税限制。这种自由进出给东南亚带来的经济灾难,还没有成为遥远的过去,可中国的这批理论家依然对全球生产要素的流动情有独锺。

  所谓的全球大循环必须通过自由经济政策在全球范围的推行来得以实现。但是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都不是走自由经济的道路发展起来的,没有哪个国家是靠自由贸易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的,美国国内也没有人相信这套谬论。实际上美国一直对它采取接触政策的国家(如中国等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施行这样的两手,一方面用封锁技术、禁运高科技、贸易不平等待遇来阻碍象中国这样的国家真正进入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用资金引入、纳入国际组织、技术引进为饵料,诱使这些国家取消关税,放弃政府行为,进而摧毁这些国家的自我保护机制,成为自由经济的牺牲品,以此达到在政治上分化、颠覆、控制这些国家的目的。

  由此看来,入关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贸问题,它深刻反映了国际利益对抗的复杂性。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充其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绝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与我有利则用之,不利则舍之。卖了自己的房栋以求入关就更不应该了。我们要对那种好名无实,偏信寡智的行为保持警惕。中国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好比是场球赛,入关对中国来说不过是换个场地,改了规则与对手比赛。胜负决定于球队的实力。如果说改规则、换场地能够加强球队的实力,这岂不荒唐?更何况规则是对手订的,又让饥肠辘辘的球员去客场打比赛,若不是处于幻觉之中,谁还能有嬴球的欣快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