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修订

2009-06-23 17:36 来源:柴俊杰

  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已逾数月,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陷入数十年未遇的艰难困境。面对危机的冲击,美国与欧盟的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出广泛非议,并最终导致该准则被修订。对于近年来致力于推行公允价值的美国与欧盟而言,这种朝令夕改的不争事实,深刻检验出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缺陷与不足。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刚刚引入公允价值不久,在实践运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一、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与欧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来拯救市场,其中包括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主张修订该准则的金融银行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其观点认为,在市场价格暴跌并且金融资产丧失流动性的情况下,按照该准则所要求的市值计价导致金融机构减计资产,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抛售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会计界则断然否认公允价值计量是导致危机的主因之一,认为正是公允价值计量才使得次级抵押贷款中所存在的黑洞被彻底地曝露出来,而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剥夺普通民众获得真实财务信息的权利,侵蚀投资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信心。然而,双方各执一词的争论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金融危机的迅速恶化,主张修订准则的一方最终取得胜利。

  2008年9月30日,SEC和FASB针对在不活跃市场下如何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布了指导意见,并于10月10日正式发布该准则修订稿。该指南指出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10月13日,IASB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并且允许将执行日期追溯至7月1日。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改用成本估值。11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新增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房地产投资公允价值变动等6项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二、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的先天缺陷

  纵观会计准则发展变迁的历史,可以发现,许多重大的变革都是发生在重大的危机过后。距今最近的例子便是安然事件与《萨班斯法案》。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进步尽管代价不菲,但总归是趋向于完善的努力。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诞生与修订也是如此。20 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发生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使得公允价值得以推广,多年之后的另一场金融危机又使得其被迅速修订。尽管本次修订的功过尚无法定论,但我们毋宁相信其是迈向了正确的方向,因为此次的金融危机使得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存在的缺陷暴露无遗。

  首先,公允价值这一名词本身即是一种谬误。这一名称将其标榜的公平概念不容分辩地强加于人。试问在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之前,有何凭据证明所谓的公允价值具备冠以公允的资格?如此直接地将某种计量属性人为定性为公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实际上,如果按照公允价值目前的定义,将其改称为市场价值更为贴切。

  其次,公允价值的内涵与外延不统一。按照FASB在SFAS157中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而按照IASB在IAS32中的定义,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两大准则制定机构对同一概念给出字面完全不同的两种定义,不禁让人怀疑二者是在进行文字游戏抑或是在掩饰无法清晰定义的尴尬。另外,二者各自的定义自身也都存在着矛盾之处。FASB的定义混淆了价值与价格的区别,IASB的定义则并非必然推出市价计量。

  最后,公允价值所依托的市场价格,无法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这是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最为致命的缺陷。尽管市场绝非万能是早已被历史所证明的真理,但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们似乎并不愿意相信。他们因循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信奉理论完美的市场主义,以笔者所不能理解的信心为公允价值进行背书,直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出现。面对此次危机,许多人批判地指出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力地证明了市场的无效与失灵,即市场价格的不公允。以次级抵押债券为例,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导致该种债券的价格一落千丈之前,无论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还是大量持有该种债券的金融巨头们,都没有对其高杠杆高风险导致的虚高价格产生怀疑。而在泡沫坍塌,抵押债券价值回归之后,金融银行界仍不愿相信事实,认为这只是目前流动性缺乏环境下的非正常的暂时现象。颇为讽刺的是,这一论断本身亦指出了市场并非永远正确,而这正是自由市场主义的信奉者们所不愿承认的事实。再以大宗商品市场中最为典型的石油为例,在其生产成本与生产能力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纽交所的原油期货价格由2008年初的100美元飙升至7月最高点的147美元,接着又一路狂泻至40美元以下。在市场化程度极尽所谓完美的石油期货市场,任何一个时刻的价格都被认为是公允价值,然而在这样的公允价值中,公允二字又从何谈起?在投机力量具有决定性优势的现实市场中,如果仅仅因为是市场价格就将其确认为公允价值,那么这样的公允价值在可靠性与相关性方面都远不足以满足会计计量的基本要求。

  市场失灵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金融资本的投机炒作、以资源稀缺性为基础的自然垄断、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市场的盲目判断以及不合理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等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目前市场环境中的运用实为无本之木,不足以保证其字面所标榜的公允性。

  三、对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建议

  我国2006 颁布的新准则自200 年起在沪深上市公司、银行和证券机构中率先实行以来,所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最为明显的不利影响便是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尽管证券市场的起伏受到包括股权分置改革、所得税调整、印花税调整、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的确是对股市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目前存在着诸多弊端,却不能否认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仍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目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科目的财务报表日金额。

  我国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因此,可以采用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法来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科目的金额。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回归到旧准则中对短期投资期末计量所采用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从而保证了谨慎性原则。同时,为了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原则,在相关资产的价格持续超过其成本,并且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价格不会回落即具有持续性时,可以根据公允价值调整该资产的账面成本,其差额计入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这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可以最大可能地物尽其用。

责任编辑: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