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谈谈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

2012-11-02 08:53 来源:林丽萍

  摘 要:公允价值反映资产和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信息。本文首先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争论进行了研究,并对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1998年我国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然而由于当时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存在了一些通过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基于此,2001年财政部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减少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已是必然趋势。财政部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前,相关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回避公允价值就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也不便于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鉴于此,我国在2006年2月重新引进了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中新增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基于谨慎性原则出发的,但是在实务操作中难免会被管理当局所利用,成为利润操作的工具,放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这些新的手段只有在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才能暴露出来,在当初制定时候无法进行全面的预计,这个也是会计准则制定客观存在的延后性所造成的。为此,本文对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

  1、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批判

  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家们纷纷将金融危机的矛头直指公允价值,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停止公允价值的使用。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批判的理由是,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的会计核算方法,导致金融机构确认了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正是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认为在经济繁荣时,公允价值的核算方法放大了经济效益,容易引发经济泡沫。在经济衰退时,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 造成了极具破坏力的恶性循环,要求立即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2、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维护

  面对金融家要求修改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呼声,会计界认为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无关,导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以及市场监管的不力,即使没有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运用,金融危机仍然不可避免。同时认为公允价值的既时反映盈亏的功能可以防止企业长期挂帐潜亏的形成,通过和市价的配比及时反映企业的资产市场价格,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

  3、对公允价值之争的思考

  从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发展,金融工具演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并且其成长速度非常可观,如果使用历史成本来计量,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就无法保证,无法满足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可靠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要求。例如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这些项目的市场价值处于持续波动中,如果对这些项目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那么会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缺乏可信性和实用性,无法传递报表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同时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历史成本计量这一缺陷来进行盈余管理,使利润可以提前在报表中反映,企业容易形成巨大的潜亏。因此新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确定了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的计量,也使我国会计计量属性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我国会计准则在改革道路上跨出的一大步。但公允价值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其刨除了历史成本的稳健计价原则,通过市价波动计量给企业运营带来很大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正确思考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断的加以完善解决。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新会计准则中新增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基于谨慎性原则出发的,而且也符合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成熟的现状,但是在实务操作中难免会被管理当局所利用,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例如:在金融工具准则中,企业的金融工具如何划分就存在了很大的主观性,管理层通过将金融工具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时,可享受到来自股指上升带来的好处,即直接增加企业当年的损益。新会计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时强调了真实性和公允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历史成本计量对于市场价格持续波动的资产无法准确计量的弊端,而且能够抑制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另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稳定性又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新的空间。

  2、公允价值的确定难以准确把握

  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三个层次的公允价值:第一层次,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第二层次,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没有可比的情况下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前两个层次比较直观和容易把握,而第三个层次,需要借助于估值模型,而估值模型又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并且一种估值方法下需要确定的因素又有好几个,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定的公允价值就有较大差异,其可靠性和公允性也自然是难以保证。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1、完善会计准则制定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上市公司可能会出于有意或无意地误用公允价值,而且这种现象可能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客观存在。因此,应加快出台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真空地带”,根据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新动向,及时修订和完善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比如,对非经营性和非经常性损益部分全部计入资本公积。在合理掌握公允价值确认方法,当市场反映的金融资产价格不再真实时,提高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是偏离当时的市场价格,即不再盯住当时市价。在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由于公允价值赖以存在的前提不复存在,所以采用盯市会计是不行的。如果必须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最好是从第三方获取,以防有人在混乱中再利用公允价值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2、严格控制公允价值的变动

  公允价值变动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对它处理的不好,则会产生很多问题。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变动让其按市场规律变化,也不会产生很恶劣的影响。而当其波动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滋生了大量的虚假泡沫或是暴跌引发了市场恐慌,此时就该严格管制了。为了市场的稳定和减少泡沫经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给公允价值选定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可以按类别具体确定,比如某类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的范围为最初基数的25%,倘若是其跳出了该正常范围就该采取特别措施予以控制,以免越波动越偏离得远,最终爆发出更大的问题。

  3、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当前,我国现在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还比较低,发展速度相对又比较快,又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互通,所以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监管就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与公允价值相联系的金融衍生品,更是要加倍留意。我国可以在积极借鉴国外压力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中国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和早期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加快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数据库建设,为我国宏观压力测试提供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持,更加及时和有效地把握金融市场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孙晓梅.张明悦.基于次贷危机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探讨与启示[J].财会研究,2009年第1期.

  [2]徐光理.浅谈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启示.中国外贸,2011年第1期.

  [3]胡云,谭青.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9期.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