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论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信贷的发展与创新

2012-09-13 09:15 来源:周锡坤

  摘要:1978年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历经三大改革,从执行信贷发放的“财政出纳”,逐步转变为符合公司治理规范、依照市场规则运作的现代化企业,并成长为追求利润和效益的市场主体。现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网络信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文章立足于银行实务,追溯网络信贷的起源,提出适合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信贷的“B2”运营模式,同时将建立网络信贷标准化体系、信贷“E”评级,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纳入整个网络信贷体系中,最后将网络信贷业务的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

  关键词:网络信贷;B2B&B2C;“E”评级;风险池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

  (一)传统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监管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综合实力和品牌价值稳步攀升。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从宏观层面来看,2011年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共实现净利润6808.49亿元,平均增幅超过25%,总计实现利息收入1.3万亿元,营业收入达1.7万亿元,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近77%。分析其收入构成,虽然近年来各大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经验,各行中间业务收入有了大幅增加,但从国家宏观经济的现状来看,近5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收入仍以利差性收入为主,这既反映了行业的现状也体现了整体的发展思路。截止到2012年3月末,工农中建四行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46亿元,而实际上在月初前11天,四大行全部新增贷款却不足200亿,而3月份四大行新增人民币存款却达2.25万亿,而这反映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习惯性的季末存贷冲刺,存贷结构有待优化,不利于整个金融行业秩序的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是,这也暗示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微观层面来看,银行间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竞争相当激烈。各分行都陷入存款有余而信贷不足的困境,存款的不断攀升不但增加了银行利息的支出,也使管理风险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受地方经济建设的影响,许多分支行既寻求与政府合作来增加贷款也不得不面临不良贷款的风险。可见,扩展新的贷款业务以增加稳定的、优良的信贷业务将是各大在未来行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我国银行信贷快速扩张,仅2009年年末的余额为40.0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增速比上年高13.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然而未来二年我国贷款增速将会回落到14%-17%区间内,中国人民银行8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人民币贷款增长7.47万亿元,增速达14%,信贷增速下降的原因由三点组成,第一,我国信贷调控将进入收缩期;第二,随着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加速发展,直接性融资将会进入快车道,占比会有所提高,从而挤压间接融资的空间;第三,受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的限制,银行自身的信贷发展将受到一定的束缚。长期来看,信贷增速的回落不但不会限制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相反这是优化信贷结构,调整发展战略,促进金融创新的良机。

  (二)网络信贷发展的现状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信贷应运而生,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指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信贷类金融产品,借贷双方在通过互联网完成借贷交易。当前,国内外网络信贷都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P2P(personal to personal)模式,即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这一网络信贷模式本质上是一种C2C的电子商务模式。2005年,英国成立的Zopa公司和2006年美国的Prosper公司都是在P2P小额信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内从2007年起成立的拍拍贷、易贷也是这一模式的尝试,但这一模式存在身份认证困难、流动性风险高、存在洗钱、套现等重大风险隐患,整个业务局限于个人资金周转和小额创业借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开始尝试网络融资,如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建设银行的“e贷款”、“e商通”目标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

  二、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信贷领域的尝试

  (一)联贷联保

  网络联贷联保业务是指3家(含)以上借款人,通过网络自愿的原则,组成一个联合体,联合体成员之间协商确定授信额度,联合向银行申请贷款,由银行确定联合体授信总额度及各成员额度,每个借款人均对其他借款人向银行申请借款而产生的全部债务提供连带责任。

  网络联贷联保业务,是中国建设银行在网络信贷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主要满足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并且这一网贷业务与阿里巴巴存在战术合作。产品优势在于无抵押、无质押,由企业合作方互相承担风险,同时各贷款企业最高额度设置在500万人民币以内,既能使一些未达到信贷标准的企业获得资金,也能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

  (二)网上商品交易市场融资

  网上商品交易市场融资业务是指银行与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合作,以交易商品现货等作为保障,开发计算机辅助评价和利率定价模型,为市场交易商提供自助申贷、提款和还款等服务的短期融资业务。其中包括电子仓单买方融资和电子仓单卖方融资。

  网上商品交易市场融资是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一款网络信贷产品,客户从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网发起,通过合作行的信贷平台完成信贷交易,实现网络化操作,使用方便、融资高效、功能齐全。

  网络信贷产品模式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但单纯的独立运作的网络信贷产品,仍停留在服务中小企业,涉及大型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业务非常有限,同时受区域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过度依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没有充分利用本行自身的资源,缺乏独立的核心竞争机制,难以形成真正的网络信贷规模,使之普及化、标准化、通用化。

  B2网络信贷模式,即国有商业银行共同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共享信息资源,建立行业规范,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自己的网络信贷B2C&B2B服务平台。此模式一方面能最大限度降低网络信贷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较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既扩大信贷市场,满足经济利益,也能服务于大众和中小企业,加强社会效益;同时各行能够很好地控制流动性,真正实现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平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表示,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信贷利率市场化必然先行于存款利率市场化,网络信贷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三、建立综合性的网络信贷服务平台

  网络信贷平台的建立,依托于银行的网上银行平台,建立并扩展信贷服务,由二类服务平台构成,一个是集全球化的信贷产品资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另一个是集网上申贷、网上签约、网上支用、专营机构集中放款、网上还款、贷后管理为一体的全流程电子化的信贷交易平台,后者又可分为B2C的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和B2B公司客户信贷服务中心。同时网络信贷服务平台还具备三大特色:贷款业务流程电子化、客户操作自主化和信贷服务跨区域化。

  (一)建立B2C信贷服务中心

  B2C信贷服务中心,专注于服务个人客户,客户开通电子银行后,可通过网上银行注册个人真实信息,了解个人网络信贷的服务规程,关联已有银行的账户,选择合适的信贷产品及担保方式(抵押、质押、保证),提交申请,审核通过后,然后签订电子版信贷合同,最后发放贷款到指定账户,完成信贷交易。

  此模式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解决借款人正常生产经营周转或临时性资金需要的、具有固定期限的本外币贷款。担保方式分为:1.依据AUM值(月日均金融资产余额,∑客户账户存款余额*当月实存天数)/30)等评估值和个人信誉来确定一个信用评级;2.以个人账户下的定期存款、国债、保险等为抵押申请贷款。

  (二)建立B2B信贷服务中心

  B2B信贷服务中心专注于服务公司业务顾客,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客户通过登录网上银行企业版激活公司网络信贷功能,银行后台自动将公司的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信用等级等重要信息关联上,并获得一个信用评级、基本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企业客户一方面可通过B2B信贷中心完成传统信贷业务及网络信贷的还款,另一方面浏览银行对公客户的信贷产品信息,并在线申请贷款。企业贷款申请的额度若低于银行的基本授信额度和满足银行的风险评估,签立电子合同后,资金直接进入客户对公账户上。对于一些需大额授信或未达授信条件的客户,可通过在线申请和线下办理的模式办理贷款业务。客户提交申请后,信息将直接进入银行的公司业务部和其他信贷服务部门,这些部门将主动联系客户,完成调查、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等流程。

  四、网络信贷服务体系建设

  (一)建立网络信贷业务标准化管理体系

  网络信贷业务标准化管理体系需依托企业原有的技术标准体系,覆盖信息科技管理的各技术领域,实现网络信贷业务在应用、信息、安全、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和通用七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在实际运营中网络信贷服务中心应加强以下方面:

  1.建立技术与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在技术支持方面,要保证有安全、稳定和高效的技术支持平台,使系统标准、网络标准能够顺利实现;服务标准方面要优化操作流程,满足功能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应用系统需要遵循界面友好性、易操作性、易理解性、易学性四原则,并结合应用系统的特点,从交易界面、输入控制、交易控制、业务流程、提示信息方面完善设计,同时能结合客户的实际需要设定产品的服务特色,提升客户使用体验。

  2.防范金融交易风险,加强平台管理。金融交易风险一直是影响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的网络信贷平台应从信息系统的保密性、高可用性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方面等多维度上完善技术标准,为各项服务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要防范应用系统功能设计方面的风险,全面分析潜在风险点,针对业务处理流程的事前、事中、事后阶段,提供处理措施。

  (二)完善原有的客户关系管理(CRM),适应网络信贷的发展

  客户关系管理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仍处于粗放型的管理和应用阶段。为此应建立一个实现网络客户关系管理与传统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全行统一规范的产品营销、业务支持和分析决策的综合性系统平台。

  1.完善权限功能,使银行各部门能够更好地共享客户信息资源。

  2.实现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同时提供多纬度的客户分析和信息展示,通过随机性的模糊查询和多维度的报表分析,实现固定的指标查询和报表分析功能。

  3.增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客户细分和客户流失分析功能,提供更多的分析模型,满足客户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

  (三)创新信用评级和风险保障机制,适应网络信贷的发展。

  1.和传统信贷一样,网络信贷的担保方式仍以质押担保、抵押担保和信誉保证为主,但受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以质押和抵押为主的担保方式势必会影响网络信贷的发展前景,因此创新网络信用评级对网络信贷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网络信贷业务的信用评级即“E评级”可结合电子商务信用评级模式和银行业传统信用评级方式,同时网络信用评级体系也存在二种发展模式:

  第一类,银行业间达成信用评级战略合作,建立行业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共享信用评级资源,形成国家级国民化的信用服务体系。这一信用服务既可服务于传统的信贷业务,同时对网络信贷的发展将是质的飞跃。不可忽略的是,国家级国民化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的投入,也必须协调好各个银行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类,银行与电子商务公司的战略合作,这一合作不仅在信用评级领域也存在于银行信贷产品与公司产品间的合作,这一合作可使银行在短时间内完成网络信用评级的框架建设,并立刻可投入使用。然而,也存在客户信誉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使风险增加。同时,这一信用评级局限于与合作企业间的业务关系(如阿里巴巴、淘宝),一旦合作终止信用评级便失效,银行将承受一定损失,为此在合作过程中,银行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长远来看,这一评级难以作用于整个网络信贷的对公对私平台,不利于长期发展。

  以建立行业间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为主,以银行与行业外企业的合作为辅将是构造信用评级的最优途经。一方面,几家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先创建统一标准的信用评级体系,确立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以供日后吸纳其他银行加入该体系;另一方面积极与行外企业合作,在合作中探索新的发展。

  2.网络风险保障机制的创新,须建立在“E评级”的基础之上,如网络信贷风险池。风险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与合作企业共同出资建立风险池,客户一旦违约将分担风险,可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另一类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建立风险池,当客户的“E”信用评级不够或金额过大时,客户自行通过电子银行出资先购买保险,然后银行才受理信贷申请。

  五、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信贷发展的三个阶段

  网络信贷的发展可分为:探索与发展、完善与扩张、全面竞争与黄金时期三个阶段。

  (一)探索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集信贷产品资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和集网上申贷、网上签约、网上支用、专营机构集中放款、网上还款、贷后管理为一体的全流程电子化的信贷交易平台。客户能在全国各地通过网络和移动互联产品享受银行网络信贷提高的便捷服务。阶段不足在于平台功能人性化设定有限,信贷产品较为单一,客户以个人客户小微企业和为主。

  (二)完善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网络信贷体系已初具雏形,标准化信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E评级”已成为这一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客户通过网上信贷平台能获得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体验,更多差异化服务特色,可供选择的信贷产品也大幅增加,银行采用更多的组合式产品营销和交叉式产品营销策略,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数量不断增加,网络信贷收入开始成为银行利润的又一增长极。

  (三)全面竞争与黄金时期阶段

  这一阶段由二大特征构成,一是信贷利率市场化;二是国民化的信用评级体系得以实现。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已建立自己的网络信贷平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一方面受信贷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在国民信用评级体系的作用下网络信贷已成为个人及家庭贷款和中小额贷款的主要形式。繁华背后,金融风险不断提高,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健全法律法规和创新金融管理体制将是金融市场长期有序稳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央行调查统计司.2011年金融统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潘垚垚,黄侃.抓住发展机遇全力打造网络银行业务优势[N].建设银行报,2012-06-01.

  3.卢卫东,邱勇攀.一体化管理促金融市场业务新发展[J].银行家,2012(5).

  4.李东荣.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李建锋,张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浅析[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2(5).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