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已解决
老师,中级实务应试指南139页综合题3,为什么前后两年调整净利润算法不一样呢?什么时候要减除折旧?什么时候不减?



权益法下调整净利润,核心看投资时被投资单位资产 “公允价值是否≠账面价值”。若有差异,且该资产的折旧、摊销、存货出售会影响利润,就需调整(如存货出售、固定资产 / 无形资产折旧摊销),且只要差异还影响利润,就持续调整,所以前后两年调整逻辑一致,都是因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需调减利润(存货、折旧、摊销等影响)。
09/09 16:06
奉旨学习 

09/09 16:10
可为什么前后两年调减的算法不一样呢?真不懂了,17年没减折旧摊销,用公允价值➗尚可使用年限,再减原值➗预计年限。18年就减了折旧摊销,➗的都是剩余年限

朴老师 

09/09 16:17
两年调整看似算法不同,实则均是对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影响折旧、摊销等)进行调整,以确定按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进而确定投资收益,核心逻辑一致。
奉旨学习 

09/09 16:19
太高深,不理解
奉旨学习 

09/09 16:20
逻辑一致为什么算法不一样呢?具体我们该怎么计算呢

朴老师 

09/09 16:26
权益法下,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时,乙公司存在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一致的资产(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后续计算投资收益时,需按照投资时该资产的公允价值重新计算折旧、摊销等,调整乙公司的净利润。
2×17年的调整逻辑(下半年)
首先看资产差异:
对于“(1000 - 800)×60%”:这部分是投资时乙公司某项资产(比如存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且2×17年下半年该存货对外出售了60%,所以需要调整(出售部分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会影响利润)。
对于“(1800/10 - 2100/15)/2”和“(1200/8 - 1200/10)/2”:这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调整——投资时,这些资产的公允价值(1800、1200)与账面价值(2100、1200)有差异,需要按照公允价值对应的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摊销,再与乙公司原本按账面价值计算的折旧/摊销比较,调整净利润。
这里“没直接减折旧摊销总额”,是因为公式里已经通过“(公允价值折旧 - 账面价值折旧)”的形式,体现了折旧/摊销的差异调整(本质还是对折旧摊销的调整)。
2×18年的调整逻辑
公式里的“[1800 - (2100 - 700)]/10”和“[1200 - (1200 - 240)]/8”:
本质还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进行调整。
“2100 - 700”“1200 - 240”是计算投资时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后续年份的剩余价值,再结合公允价值(1800、1200),按照剩余使用年限(10年、8年)计算应调整的折旧/摊销额。
这种表述形式,是把“公允价值与调整后账面价值的差异”,按照剩余年限分摊,最终还是体现折旧/摊销的差异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