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原则是存货计价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期末存货的价值。根据这一原则,存货应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进行计价。这里的成本是指取得存货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而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货能够变现的价值。
应用这一原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如果存货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那么存货应该按照成本来计价。这意味着存货是盈利的,可以按照成本进行销售。
2. 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如果存货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那么存货应该按照可变现净值来计价。这意味着存货发生了减值,需要从账面上反映出来。
3. 确定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存货的预计售价、预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如果这些因素导致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如果按照可变现净值计价的存货低于其账面成本,那么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将存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变现净值。
例如,某企业有一批存货的成本为100万元,该存货的预计售价为110万元,预计的销售费用和税费为5万元。
可变现净值 = 预计售价 - 预计销售费用和税费
= 110万元 - 5万元
= 105万元
由于成本(100万元)低于可变现净值(105万元),所以该存货按照成本100万元计价,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要定期评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并与成本进行比较,以确保存货按照正确的价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如果市场条件变化导致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企业需要及时调整存货的账面价值,并计提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