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务与会计领域,当遇到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时,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首先,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能够被可靠地计量,则不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或后续计量。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使用成本模式作为替代方案。具体来说:
1. 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而言,在无法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应按照历史成本减去累计折旧(摊销)和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进行计量,并定期评估是否需要计提减值损失。
2. 当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不可靠时,企业可以采用摊余成本模型。即初始确认时以交易价格入账,在后续期间内对利息收入、费用及汇兑损益等进行调整,最终在到期或出售时反映其真实收益情况。
3. 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若无法可靠地确定其公允价值,则应采用成本模式对其进行计量,并计提相应的折旧费用。同时,还需要定期评估该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4. 企业还应当披露因无法可靠计量相关项目之公允价值而采取的会计政策及其影响,以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充分理解相关信息并作出合理判断。
总之,在面对公允价值难以确定的问题时,企业应遵循谨慎性原则选择合适的替代方法,并确保所采用的方法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在附注中详细说明相关情况及处理方式,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