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7 13:03 来源:张军衔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原则
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在支持范围、支持对象、支持力度上均难以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变化,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支农政策运作的要求,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财政收、支分配上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公共性支出原则。随着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建立,财政支农政策也应坚持公共支出的原则,本着纠正,“越位”,弥补“缺位”的合理定位思路,财政支农范围要严格界定在非竞争领域,财政资金要退出农业的经营性、竞争性领域,使财政支持的重点切实转到农业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性领域上来。(2)市场化、商品化的原则。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差、商品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小、市场运作机制不规范、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方面。因此,今后财政支农政策应将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商品化作为重点,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财力集中的原则。针对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导向不明确、支持项目多、资金散、效益差的状况,今后在财政支出分配上要坚持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集中财力、增大力度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形成支农资金合力。大力支持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增产增收潜力大、能在本地形成主导产业的龙头项目。(4)依靠科技的原则。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今后财政支农政策应体现依靠科技的原则,重点扶持品质优良、效益显著、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示范项目,以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思路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适应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财政支农政策从总体上还应本着“减收”、“增支”的思路进行调整。一方面,在财政收入分配上,实行低税率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农村公共分配关系,切断各种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渠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的内部积累;另一方面,在财政支出分配上,应从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角度搞好产业定位和体制定位,做到支持范围、支持环节和支持力度到位。基于这一思路,今后财政支农应突出以下重点:
1.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要从增加公共性支出角度出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安排使用好扶持粮棉生产的各类专项资金,增加粮食供给总量,调整粮食生产品种结构。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重点支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是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优化结构、提高农业效益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角度出发,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支持研究开发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良种良法,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培训和推广体系等。通过落实财政保障政策,抓好试点和示范,以效益诱导、梯次辐射的方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经营效益。
3.重点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市场体系,既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内容,也是今后财政支农政策的重点。在具体运作中,一是要紧密结合区域性农村主导产业及已形成的龙头项目,大力支持联结农民和市场的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立足市场、把握信息、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组织健全、手段专业、管理科学的国有事业单位的专业服务组织、乡村集体服务组织。二是因地制宜支持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网络化农村劳动力市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建设。
4.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增强农业内部积累能力。农业部门内部积累不高,主要源于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产品附加值低。因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自我积累的关键措施。作为公共财政支农政策,大力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科技成果应用为基础,实行规模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将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要通过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服务环境的支持,促进产业链条延长和产品增值。
三、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后的配套改革措施
建立公共财政支农框架,不仅是一个收人与支出分配结构调整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深层次的职能转变、机制重构、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改革问题。深化财政支农改革的重点是:
1.多渠道筹措支农资金。通过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财权和事权,推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形成多层次的投入主体;通过支持农业事业单位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积累能力,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吸附导向功能,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具体操作上,耍严格执行《农业法》,全面落实各项支出政策,确保预算内农业支出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积极探索增加农业投入的新形式,完善贴息制度、配套投入机制和以奖代补办法,通过有效贴息方式,增加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以配套、奖励等方法引导下级财政和集体、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运用市场机制,开辟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渠道,加大农业利用外资、股份制集资和行业内部融资的工作力度。
2.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的新机制。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和项目招投标等方法,对农业事业单位的公用支出,重点农业建设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大型水利设施等设备和原材料采购试行政府采购制度。在支农项目的选择上,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积极探索投融资形式,扩大财政参股入股比重,通过财政投入优化农业资本结构;全面推行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资源的有偿使用办法,形成资产、资源再生能力和再投人机制,通过有偿使用、转租、承包、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积累发展制度,使农业资本有效营运。
3.加强财政支农项目管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项目的立项制度。对符合财政支持范围的农业项目,要组织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评估论证,严格项目立项条件,提高财政支农项目选择的科学性、预见性、准确性。规范资金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通过严格约束作用,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坚持支出环节与使用环节并重,通过项目检查、验收制度,促进支农项目的如期竣工,提高支农项目建设效益。
4.严格财政支农资金监督。首先,依法强化人代会对政府农业投资的监督,确保按《农业法》规定的财政支农投资比重列入本级预算,并跟踪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时,将财政支农资金列入对干部考核的目标责任,以此启动支持农业的政府行为。其次,加强审计监督。对支农项目专项资金的挤占和不到位的,耍如实通报和限期纠正,对把专项资金挪作它用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其责任,视不同情况进行严肃处理。此外,还要搞好社会和舆论监督,做到支农投资额公开、支持项目公开、资金落实情况公开,督促政府农业投资全额到位。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