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已解决
某企业位于市区,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专门从事咨询业务。2023年销售额360万元(不含税),假定无相关成本费用,无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公司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1.确认最新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判断该企业是否符合小微企业的标准。2.设计分立机构纳税筹划思路。3.计算分立机构前后的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4.如果企业当年有相关成本费用20万元,计算分立机构前后的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的变化。5.尝试采用推迟确认收入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并计算筹划前后企业所得税的变化。



1. 确认最新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判断该企业是否符合小微企业的标准
最新小型微利企业认定标准(以最新税法政策为准):
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
判断:
该企业年度销售额360万元(不含税),但销售额不是判断小型微利企业的直接标准,需要看应纳税所得额。由于题目中假设无相关成本费用且无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销售额即应纳税所得额。但该假设下,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0万元,不满足小型微利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条件。
其他三项标准(从业人数、资产总额)该企业均满足。
结论:该企业不满足最新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
2. 设计分立机构纳税筹划思路
筹划思路:
如果企业能够合理预测未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将低于300万元,可以考虑将部分业务或资产分立出去,成立新的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以利用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分立后的两个机构应分别核算,确保各自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
3. 计算分立机构前后的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的变化
前提:由于销售额不变,增值税计算不受影响;分立机构不改变销售额和税基,仅改变应税所得额的计算方式。
计算:
分立前:增值税=360万×税率(假设为3%)=10.8万;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0.8万×税率(假设为10%)=1.08万;企业所得税=360万×税率(假设为25%)=90万。
分立后(假设均分):每个机构销售额180万,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不变;企业所得税需根据分立后各自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若均低于300万元,则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税率。
比较:若分立后两个机构均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则企业所得税税负将显著降低。
4. 如果企业当年有相关成本费用20万元,计算分立机构前后的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的变化
计算:
分立前:应纳税所得额=360万-20万=340万;企业所得税=340万×税率(假设为25%)=85万。
分立后(假设均分):每个机构应纳税所得额=170万,均低于300万元,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税率。
结论:即使考虑20万元成本费用,分立后企业所得税税负仍可能低于分立前。
5. 尝试采用推迟确认收入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并计算筹划前后企业所得税的变化
筹划思路:
推迟确认收入可以延迟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企业争取资金的时间价值。
计算:
筹划前:如上所述,企业所得税=85万(假设当年成本费用为20万元)。
筹划后:假设推迟确认50万元收入至下一年度,则当年应纳税所得额=340万-50万=290万,企业所得税=290万×税率(假设为25%)=72.5万。
结论:通过推迟确认收入,当年企业所得税税负降低。但需注意,推迟确认收入需符合税法规定,且需考虑对下一年度税负的影响。
2024 05/16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