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现代货币主义理论。根据他的观点,货币需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这指的是将资金以其他形式(如债券或股票)持有而不是现金所能获得的收益。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人们倾向于减少手中的现金量,转而投资于能够带来更高回报的资产;反之亦然。
2. 收入水平:弗里德曼强调了持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在决定其货币需求时会考虑长期稳定的收入而非短期波动。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或家庭的收入越高,他们所需的货币量也就越大。
3. 非人力财富与总财富的比例:非人力财富包括金融资产、房产等可以转化为现金的部分;而总财富则是指一个人拥有的所有资源(含人力资本)。弗里德曼指出,如果某人的非人力财富在其总资产中占比较大,则此人可能更倾向于持有较少的货币。
4. 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人们对未来的看法也会影响当前的货币需求。例如,在通货膨胀预期较高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现金的需求,因为他们预计手头的钱将来会贬值;而在经济衰退期间,出于谨慎考虑,人们则可能增加对流动性的偏好。
5. 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种类的增多,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而不必完全依赖于持有货币。因此,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社会中,人们的货币需求可能会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