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其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是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数量众多,不可能对每一种商品和服务都进行调查。因此,需要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中,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作为代表规格品。这些代表规格品要能够反映该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总体变动情况。
然后是权数的确定。权数是衡量各代表规格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指标。权数的确定要根据居民家庭用于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通常采用住户调查资料来确定权数,且权数一般五年调整一次。
接下来是价格的调查与计算。调查人员会定时、定点、定人对代表规格品的价格进行调查登记。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和服务,采用不同的价格采集方法。例如,对于一些价格变动频繁的商品,如食品,可能需要每天或每周采集价格;对于一些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可能每月采集一次价格。采集到价格数据后,计算每个代表规格品的平均价格。
最后是指数的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公式。具体步骤是先计算出各小类的指数,再根据小类指数计算中类指数,然后根据中类指数计算大类指数,最后将各大类指数加权平均得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公式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
例如,假设基期一组固定商品的价值为1000元,当期这组固定商品的价值为1050元,那么当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050÷1000)×100% = 105%,这表明与基期相比,当期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了5%。
通过以上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步骤,就可以计算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对于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调整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