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处理中,补价是指为了使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保持一致而进行的调整。
对于资产来说,如果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就需要进行正补价;如果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需要进行负补价。正补价会增加资产的价值,而负补价会减少资产的价值。
对于负债来说,如果负债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就需要进行正补价;如果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则需要进行负补价。正补价会减少负债的价值,而负补价会增加负债的价值。
补价的计量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首先,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报价、估值模型等方式进行确定。
2. 然后,将公允价值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计算出补价的金额。
3. 最后,将补价的金额记录在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中,调整其计量。
需要注意的是,补价是一种非现金交易,它只影响资产或负债的计量,不会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此外,补价通常会影响利润表,因为它会导致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化,从而影响净利润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