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应用于以下步骤:
1. 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首先,需要评估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在公平交易中资产能够出售的价格。然后,需要考虑处置该资产时可能产生的费用,如销售费用、法律费用等。将公允价值减去这些处置费用,得到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2. 确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对于某些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需要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并将其折现为现值。未来现金流量包括预期收益和资产最终处置时产生的现金流量。使用合适的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现值。
3. 比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将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如果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高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则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限;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则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限。
4. 确定资产的减值金额:
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说明资产发生了减值。需要计算资产的减值金额,即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间的差额。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则需要将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5. 记录减值损失:
在会计上,减值损失需要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资产的账面价值需要相应地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在利润表中,减值损失会影响当期净利润;在资产负债表中,减值后的资产将以可收回金额反映。
6. 复核和调整:
定期复核资产的状况和市场信息,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发生变动,需要重新评估并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评估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能涉及复杂的估值技术和判断,需要会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此外,还需要遵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定,确保减值测试的合理性和会计处理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