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后续计量通常涉及两个步骤:
1. 确定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发生时,首先需要确定交换双方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价格。如果交换的资产均能可靠地计量其公允价值,则通常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2. 后续计量方法: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性质和会计准则的规定,后续计量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成本法:如果换入的资产是存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可以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即将换入资产按照其公允价值计入账面价值。
- 摊销/折旧法:对于换入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如果其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且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需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摊销或折旧,将资产的价值在其使用期限内进行分配。
- 公允价值变动法:如果换入的资产是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法进行后续计量,即将资产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记录,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的是非现金交易,且没有涉及大量或重大的资产,则可能不需要对换入资产进行详细的后续计量,而是可以直接按照其公允价值计入资产负债表。此外,如果交换的资产是长期股权投资,其后续计量通常需要根据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控制或影响程度来确定,可能需要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