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初涉职场求职故事求职技巧校园生活资讯:CFO 世界读书频道道德观察原创春秋人物

冷暖会计职场学习故事生活故事情感生活贴士生活常识健康指南服饰美容心理测试调侃

首页>会计人生>调侃会计>文字生活> 正文

天锻奇才 华冠古今

2013-10-23 11:6 好心情网 【 】【打印】【我要纠错

  作者:春绿花红香

  【题记】

  奸佞小人明轼心,艰难奇志锻成金。

  文章扬尽眼中美,飘响时空天籁音。

  【翩然入世】

  北宋,湖北黄州(今黄冈),一个翩翩而含些许忧郁的儒士,手执毛笔,望望天空那铅云黑雨,再望望桌上洁白的笺纸,心潮澎湃,沉郁而悲愤。那飞扬的思绪,透过笔尖,荡起被灼伤、遏阻的一腔致君尧舜的激情清波,在素笺里游走,渐渐地如宁静的江面,泛起微澜,进而风卷波涛,向天边急泻奔去……

  笔尽而心不静,他仿佛穿过时空,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看到了那遥远的故乡,看到了自己来时激起的那份欢乐、那份期冀,一份温馨,一份甜蜜悄然的弥漫在心间。

  1037年1月8日,天光朗朗,月色融融,星辉熠熠。暮然,一颗明亮炫目,拖着多彩光芒的超星星,划破天空,向四川眉山疾驰而去,而此时,苏洵家响起了新婴啼唱,清脆高婉,直上青天,飘云洒雨;直落山川,点绿飞红。那啼音,时而如大江东去,豪迈洒脱;时而如小溪流涧,空明婉转。苏洵兴奋之余,给儿子取名轼,字子瞻、和仲,希其如车把,巧为外饰有利观瞻,有方向,能高瞻远瞩,能和善处事。后苏轼谪居黄州,躬耕于东坡,爱白翁东坡诗的那份淡然与闲静,故自号东坡居士。

  出生书香世家的苏轼,初在母亲程氏的教导下读经诵史,并与同镇的商人和农民的孩子一起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师,这三年的庶民私塾教育,培养了苏轼亲民和交民之心,接受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后又在其父的教导影响下博览群书,发奋苦读,饱览蜀中山水,这蜀国或豪健挺拔、或温婉雅秀的山水和悠悠广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苏轼以灵性以美感,给他超凡的韧性,给他卓越的敏锐观察力与表达力,以及超俗超然的哲理性思考。

  【坎坷政治路,万丈华光行】

  学有所成的苏轼,1056年,他与其弟苏辙随父赴京参加科考。1057年两兄弟同登进士,苏轼的考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他误认为是其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偏袒之嫌,取其第二,无意间曾巩反成第一。才华横溢的苏轼光华四射,殿试时的文章很得仁宗皇帝喜爱,让欧阳修也惊叹“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之后不久其母病逝,回老家守孝三年。1060年,苏轼苏辙又在恩师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的制科考试,苏轼获宋朝史上最好成绩,制科三等、苏辙为四等。他们表现的才华震惊仁宗皇帝,让他忘乎所以的对皇后曹氏说,他为子孙选得两宰相。这一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知事。

  1064年他任职史馆。1066年,其父病逝,守孝三年。1069年又复任职史馆。此时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也正大力推行,而苏轼在返京途中,看到了官吏在新法实施中,利用变法之名盘剥百姓,再加上此时苏轼的思想倾于保守,对变法认识不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新旧党争矛盾渐渐深结,尔虞我诈,相互攻击毁损,正直清澈的苏轼又怎容于朝廷。因此他在1071年,自求外放,任杭州通判。1074年——1079年,苏轼又先后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知州。

  苏轼外放期间,一边勤于政绩,一边闲游山水,开怀畅志在文字海洋里。他在杭州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在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东栏梨花》,在徐州写下《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等传世名篇。

  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轻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幅光影迷幻、山色缥缈的西湖美景,有如西施美人般飘然而至,靓眼迷心。该诗开始两句就写出西湖的湖光山色和晴姿雨态的空明与美妙,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自有一份奇,自带一份妙。后两句诗人弃貌写神,把西湖比成绝色的西子,对西湖,晴也好,雨也罢;对西子,淡妆也罢,浓妆也好,都不损其美,都恰到好处的彰显她的真她的美。诗人的这一巧妙传神的比喻,极尽西湖的神姿妙态,伍衍大赞:“除去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从此西子湖之名之美更广扬天下,遍传四海。

  在《东栏梨花》里,轻吟“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一种淡淡的愁绪爬上心头。起笔写出了仲春梨花柳叶的特征,第二句又对前句进行回复,以“柳絮飞”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应“梨花淡白”,但读起来并无重复之感,反而有别一番情致的飞絮扬白,隐有一种惜春春去的伤春之感。后两句诗人以梨花畅怀心中之感慨,看见东栏边如雪盛开的梨花,就顿生一份春将去之惆怅失意,感叹人生短促,说人的一生能看到多少个清明节?或人的一生能看到多少天朗气清,草长莺飞的清明日子(世界)?使诗的蕴意蓄理发散开来,弦外之音,题外之旨,令人品味。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高唱“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份豪气直上干云。该词上阕一开始就纵情放笔,一个“狂”字豪气顿生,“左牵黄狗,右擎苍鹰”好一个出猎雄姿!紧着一个“卷”字,道尽随行的花帽皮衣的武士们疾驰千骑,在平缓的山岗上飞沙扬尘的壮观与气势。豪情之下,其狂态毕露,要报知全城百姓去看他打猎,看他亲自射虎的雄姿,看他可有当年孙权之风采?下阕意境由实而虚,但豪情不减,诗人借着酒酣,高唱鬓边添几根白发,又何妨?而此时西北边境,西夏正挑起战事,真希望自己如那汉朝的云中太守魏尚,能收到使臣冯唐的符节,让他在边陲如魏尚抗击匈奴般,拉开雕弓如满月,箭指西北,射溃豺狼!至此,豪气至极致,词的韵味却不止。全词场面热烈,气势宏伟,豪迈狂放,大有“横槊赋诗”之气概。

  他又在《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中,浅吟“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一种暮秋景致里,离愁依依,风寒雨冷,凄美中却豪情翩至。诗人站在徐州的城楼,看着点点滴滴的细雨,看着烟雨重重下,平静如斯的江面,苍茫而凄凉,就连当年英雄豪杰大会宾客,饮酒赋诗的戏马台,而今却在送别兄弟之处,愁怨凄凄、孤独地暗自神伤。接着诗人在下阕荡开笔触,以劝导自勉的口吻写道,在这阴雨绵绵的九月九,没有菊花,不能登高,也没有众多的朋友赋诗畅怀,只有兄弟二人喝闷酒,酒醉了,唯有侍女红颜相扶。词意又一转,说其兄弟朋友相聚饮酒,不必在乎什么时间有什么事物(茱萸是古人在九月九这天,兄弟亲朋一起相聚祈福之物),只要下可俯对地,上可仰对天,驰骋于古今历史风云,就无愧于心,无愧于世。可见诗人虽有常人心,伤离愁,叹人事,但不沉沦,而是以豁达乐观、豪放向上的心境去对待人事,悲而不堕,有越挫越勇之志之气概。

  苏轼每到一地为官都尽心尽职,为民办实事,政绩显赫,深得民心。也正因这样,主动外放的苏轼,并没赢得奸佞之徒放心,反而激起其欲置之死地之心。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及三月,找不到他政绩缺陷的奸佞们,便以“文字毁谤君相”之罪陷其入狱,史称“乌台诗案”。狱中苏轼受尽非人酷刑,最后以李定为首的奸佞强加莫须有的“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百姓为之伤心落泪,正直官员们,也纷纷上书劝谏,其中已退休在家的王安石,也上书为苏轼鸣不平。最终,苏轼免于死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实则是作为罪人,被监管在黄州。

  1080年,来到黄州苏轼,由于没有薪俸,生活困难,居无所处,只好寄居寺庙。后在老友马正卿的帮助下,请得城东军队废地数十亩,他这才安居耕种在东坡之上,自号东坡居士,过着恬淡清心的居士生活。正直、有着清芬如莲之心的苏轼,怎会把自己纯净高雅的品性淹没在变幻的政治风云里呢?日子在凄苦中前行,苏轼也借此饱览了黄州山水,休养心志,寄情于山水,寄情于书画诗词。在此之间,他以自己起伏的人生与心境,独创写意书法,并得大成,写出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并成为书法“宋四家”之首。文学上,更是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海棠》等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苏轼在《赤壁赋》里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一派清风朗月的秋光,读来如珠滚玉,温润而绵延,轻盈而幻渺,灵动而谐和,韵律飘飘,若月色下小溪轻潺,若星光上天音萦绕。清人方苞读此文,直叹”文境邈不可攀“也!该文,将抽象不易捕捉的光影、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并情趣翻飞,意趣飞扬,具体真实,可见、可感。在这美丽的景致中,享受诗情画意之妙趣,增悟人生天地之奇道。

  苏轼在《后赤壁赋》里写道“……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一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流有声的冬夜美景。与前赋一样,读来也清韵流转,律音飘飞,如诗如画,如临其境,如行其中,抑扬顿挫中也荡起悠然雅兴,在其景致中畅游流连。

  高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种奔泻的豪情,飘逸在身,直向凌霄。该词上阕一来就以“大江东去”,托出一个极为广阔而高远的时空背景;又以长江的奔涌之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绘出长江那奔马轰雷之气势之美感。在这动魄惊心里,仿佛闪耀着风流人物们的非凡气概,凌云壮志,超然气度。读后自然感叹:如此美丽山河,怎能不孕出和吸引无数的英雄豪杰!词的下阕,由遥想承接上阕,通过艺术化的描写,将周瑜的雄才伟略儒雅风流雕琢得栩栩如生,再用一个妙龄美人来辉映,让他更显英俊潇洒,似锦韶华,年轻有为。仪态上的描写更显周瑜的那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从容与自信,“樯橹灰飞烟灭”也道出赤壁之战的攻略——火攻。最后诗人联想到自己,流放黄州,心生感慨,发出自笑多情,人生如梦,唯寄情于江月美酒,虚度光阴,替自己怀才不遇而不平,也替自己的这份无奈自解自慰,使豪迈之情归于洒脱之语,言尽而意远,句浅而味绵。该词通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词境廓大,荡尽北宋词坛盛行的缠绵悱恻之调和萎靡无骨之风,尽显豪放词之风骨神韵,这种新巧奇豪给词注入了新的内容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对词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故此词被后人誉为“圣词”。

  浅唱《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一幅婉约雅致的初秋景致浮现在眼前。初秋时节,雨过天晴,词人拄着拐杖行走于黄州城郊,漫步于古城旁,徜徉于村舍外,看见树林时断时续,透过断口,只见青山连绵起伏,翠竹掩映着红墙,小池边草木已呈衰败,只有水中的红莲,还在最后的娇艳着,飘着淡淡的幽香;树上秋蝉的鸣叫纷乱而悲凉,而天空的白鸟仍在潇洒自在的翻飞;词人渐行在夕阳的余晖里,流连在这秋色的美景中,暗自庆幸昨夜下了一场雨,使得自己这漂浮在红尘中人,能享受到一日的清凉。全词细腻温婉,清新雅丽,意象空灵,词境宏大,意韵轻盈飘逸,不失为一篇上乘佳作。

  轻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寂落寞里,陡闪一丝光亮,耀天明地,心胸为之开朗。该词开篇就营造了一个幽独孤静的环境。残缺的月、疏落的桐、滴漏(古代计时之器)断尽,夜深人静等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幅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景语即情语,也勾勒出词人孤独落寞的内心世界。这深夜里,还有谁能见到幽居的词人独自地在秋夜徘徊?如同夜色中那飘渺的孤鸿影,或唯有那飘渺的孤鸿才知晓了。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互喻叠映,极具想象和感染力,也使下阕所写孤鸿,句句双关,词意高渺,词味绵长。被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正如此时的词人,有恨无人知无人解,同时又不想同流合污,失去立场和心性,虽然“寂寞沙洲冷”,但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凸显了词人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词和词人的境界,都在这逆境的自怜自叹里升华,词调悄然高雅,人格悄然高洁。黄山谷评述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轻读《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如走进一个空蒙迷幻的世界里静享那份惬趣。前两句,描写诗人在东风袅袅,香雾弥漫中,游廊赏海棠,只见海棠花在清幽的月色下,泛着神圣高洁的光辉。后两句,诗人突发奇想,“只恐夜深花睡去”,而特意的点亮高烛,照亮红红的海棠,使她能打起精神,不致“睡去”,空留他成孤寂守花人。该诗从正面和侧面渲染相结合,使画面艳丽而幽寂,又在诗人的奇想中,灵动而情趣。由于造语之工巧,想象之妙绝,感情之真诚,构思之别致,使其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唱的名篇。

  1084年,苏轼改迁汝州团练副使,在上任途中,一路游行于山水之景,饱览庐山风光后,写下绝句《题西林壁》千古传唱。由于去汝州路途遥远,幼子苏遁夭折,便请奏朝廷居住常州,获准。同时神宗为他恢复名誉,改任登州(今蓬莱)知事,任职仅十余日,又奉诏回京任礼部郎中。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启用旧法派领袖司马光为相,新法派被打压排斥,此事件史称“元祐更化”。1086年,苏轼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不到一年苏轼数次升迁,可他经历“乌台诗案”后,看待社会与人事更加成熟和理智,他在贬谪期间,见到新政已取得相当成果,特别是“免役法”尤其出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事,故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并不分青红皂白完全废止。为此苏轼成了新旧两派都不讨好的人,后司马光病故,集理学之大成的程颐和苏轼之间的派阀之争白热化,并相互指责、诽谤。鉴于此,苏轼于1089年想离开这是非之地,再次请求外调任杭州知事。苏轼到任后,遇到了严重的天灾和病害,为此他建起了我国第一家公立医院救治于民,并修建了西湖苏堤等水利灌溉设施。在此期间,苏轼还广交朋友,其中与佛印、惠崇、参寥子和尚的交往,更是留下不少传奇佳话,并写下了《惠崇春江晓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品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轻快中,想象里,流转着不尽的曼妙。前两句对庐山全貌,作了总结性的描写,诗人采用议论,用抽象、虚写的方式,从横、侧、远、近、高、低、中七个角度对庐山的局部作了真实的再现。用“蒙太奇”似的画面,跳动飞跃,一切不作具体刻画,创造一种艺术虚境,供读者去想象。后两句,笔锋一转,利用庐山的变幻多姿发出议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情入理,把庐山的宏伟气势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转换成诗人蕴藏于心的人生哲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超出曲隅,高瞻远瞩,才能把握事物的万千气象。诗人用眼前之景,妙寄物外之理,情理交融,从而使诗有了神韵而灵动耐读,又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轻歌《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如轻快的徜徉在初春的晨光里,清新、简约、明净,素雅清芬,惬意畅快。该诗是根据惠崇和尚的画《春江晓景》所题的诗。该诗通过竹林、桃花、春江、游鸭、蒌蒿、芦芽等意象给读者展示出画中春景,用桃花三两枝,芦芽短给出时间是初春,不仅如此,该诗还写出了画景不能表达之意,如需触角才可感知的水之“暖”,要思才可想出鸭的“知”水暖,要有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河豚之“欲上”。这些字眼不仅使画中景物生机盎然、情趣勃发,也鲜活了诗境,使诗的艺术性更显空灵与高妙。

  轻吟《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在落寞凄凉的秋色里,没有荒芜的悲愁,却生一种幽趣,情惬意快。该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两句,用野水、涨痕、疏林、霜根等意象呈现了一幅水乡秋色,用“参差”和“欹倒”使所写的“野水”、“疏林”的形象丰富多姿,更饶画意。且意象紧相关联,“出霜根”生于“落涨痕”一“落”一“出”,上下照应。;疏林“又与”黄叶村“相关联,前后照应。三四句,诗人着笔于江中的疏淡处——一叶划向远方的扁舟,以一问一答,逗出人情,使诗有了想象,有了意趣,情调悠悠,逗人寻味。

  轻诵《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种超然的气韵悠然而生。在初冬里,那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荷塘,如今已是翠去红消,干倒叶枯;那香艳秋色的菊花,也疏落凋残,虽蒂有余香,却枝无全叶,唯留空枝斗风傲霜,彰显劲节。诗人行云流水般、精妙的刻画出初冬荷与菊之特色之奇异。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提醒人们,当这冬寒里,荷与菊都凋谢了,过时谢幕于寒冬。而此时初冬之骄子——橙与橘,正焕发生机,橙黄橘绿,直欺松竹梅的岁寒之心了。全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刘景文的品格与节操。诗人把一个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浅语遥情,耐人寻味。

  豪唱《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那荡然于胸的豪情,时而如江水滚滚来去,时而如清风徐徐,萦绕在树梢。该词上下阕都以景语发端,议论继后,融情入景,融情入理,边写景便议论,议论中又伴随激越的情感,恣意捭阖,大气豪迈,格调高远。上阕以潮“有情”而“涨”,“无情”而“落”;又用“卷”“送”,让起笔突兀而灵动,足见不平凡。潮涨潮落中又隐含聚散离合之意。面对这潮涨潮落的江水,他问友人,咱们多少次在西兴浦口在夕辉中观赏这雄健奔放的钱塘江大潮呢?接着就是四句议论,不用思量,古今兴废莫不如此,这世间谁似我呢?泯灭了心机,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宁静,悠闲在山水之间。下阕词人写西湖山水之美,是游玩赏春相聚之佳处。诗人与参寥和尚是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苏轼每次被贬,他都不远千里跟踪从游、唱和安慰,这样的挚友,正是一起归隐的佳侣。故词人后面借用谢安与羊昙的故事,来喻自己与参寥。他们相约,他年他从东边海道返回归隐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免得朋友象羊昙那样在西州路上不堪回首,为我痛苦而抱憾。全词语言明快,音调铿锵,大气豪迈中,又闲逸旷远,超然物外,同时也真实的交织着苏轼的人生矛盾之苦恼和厉蹈之豪情。

  1091年,奉召回京出任翰林学士,兼任侍读,不几月遭排斥调任颍州(今安微阜阳)知事。1092年,转任扬州知事,这年九月又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升任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元祐更化”结束。1094年4月,苏轼以被指诽谤朝廷之罪,贬为岭外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知事,6月转任英州途中,又受命流放惠阳(今广州惠州),在惠州的两年,苏轼过着十分困窘的生活,在这清贫令人唾弃的岭外之地,他写下《西江月·梅花》以表其志以表其情,用“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来表现自己,在困苦中也能有一份闲适和宁静的心境。

  轻吟《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那清雅高洁之气,荡涤心扉,皓皓乎可照日月。此词用梅花的玉骨冰肌自喻,表明词人不惧这瘴气之地,也决不与那乌烟瘴气之流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也因如此,海仙也派使者桐花凤时时来探望。下阕具体写梅花的品性,说梅花天生丽质,花之素白,无须涂脂抹粉来扮装,脂粉反而污损了她的美丽;梅花素白中透出一抹嫣红,如天生唇红,洗也洗不掉。也表明苏轼天生的节操不怕任何打击与抹黑,更不能使之褪色。后两句写梅花的内在美,说梅花具有心灵美,其品质高洁,可与晓云同行,怎能与梨花这世俗之花同梦呢?该词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清婉雅丽,读之响金石之音,悦耳洁心,芳人锻志,是一篇精美的高雅之作。(此词也是词人写给自己红颜知己王朝云的,故读者也可生另一番妙解。)

  不料奸佞再次加害于他,1097年,再次贬到更远更荒凉的儋州(今海南儋县),其弟苏辙被贬到雷州,两地隔海峡相望,两兄弟离别时,还打趣的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并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可见苏轼在风雨中仍能保持泰然自若的那份豁达与超然的洒脱。在儋州期间,他与野老喝大瓢酒,给乡邻看病,教穷孩子读书,自得其乐。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皇太后向氏摄政,赦免了苏轼流放之罪。6月度过琼州海峡返北,途中,垂暮之年的他,还高声吟唱“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再现他那乐观开朗、富有朝气之激情。在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百姓,随船送行他们心中的清官好官,一睹这千年难遇的大诗人风采。可长途劳顿,诗人早已染病不轻,渐入膏肓。其政治梦也渐渐破裂,飞散在常州的天地之间。

  也许苏轼接连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是不幸的,是不堪回首的三次人生低谷。可不幸之中也有幸,在黄州、惠州、儋州期间,他生活是凄苦的,可也让他更多的接触到普通的人和事,感知那份纯朴与友爱;更多的感知了世事变迁中友情亲情之可贵,让他的心胸渐渐的宁静、开阔,走出政治的范畴,放眼天下,给自己创造开辟了一方广阔的天地,让他驰游,从此他由一个政治上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的嬗变。政治上的挫败,促成他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擎领起一片浩淼高深的文学天空,这无疑对苏轼是不幸之幸,对中华民族则是大幸,造就了这千年难遇的全能文化巨人,让我们的文化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及后代子孙永恒的骄傲!

  【爱香情蜜,荆路亦乐】

  苏轼能用一个豁达、豪放之心胸,坦然的面对生活的一切苦难,除了他自身的那份执着和开朗,更多的得益于其妻与他的那份相濡以沫,得益于她们默默为他奉献的情与爱。当我们细细品读苏轼的诗词,在那字里行间,依稀可见三位可爱女子的身影,摇曳在诗词间,飘情扬芬。

  发妻王弗,貌美聪慧,1054年,16岁的她嫁与苏轼,成为苏轼的绝佳贤内助。她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留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的生活了十一年。她早早离开人世,却让苏轼念念不忘一生,永远记住了“小轩窗正梳妆”的美好与甜蜜。苏轼亲种三万株松,把这美好化作一汪碧波深情,飘荡在她坟头的山岗上,以表爱恋以寄哀思;这甜蜜渐渐浓郁,凝结在他的笔端,化作千古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来遥寄相思、遣怀伤爱。

  轻轻的吟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这凄冷的意境里,一种悲与痛自心而出,一份绵绵的哀思,弥漫在周遭。词的上阕起笔就总概全篇,生死相隔十年,不堪回首其伤之痛,可见其情之深。“不思量,自难忘”道出这份不用多思却难以忘怀的情感,非时间、空间、生死可以阻断的。“千里孤坟”使让情在却无处诉说。接着词人在“纵使”三句,以假设推断,自己这十年的风雨历程,已“尘满面,鬓如霜”,即使与妻子相逢,她也认不出自己了,以此表现词人的满怀悲愤与辛酸。下阕写梦见亡妻,还是如十年前那般只见妻子在窗前,对镜梳妆,一腔满满的相思之情,却不知无从说起,唯有相知的眼泪在慢慢诉说。最后三句,词人通过想象,以一个凄清幽寂的词境,蕴蓄自己和人间不尽的伤心之痛,提升了词的广泛代表性。该词深婉缠绵,细腻温藉,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三年嫁给了苏轼。她,小苏轼十一岁,生性温柔,质朴贤淑,在苏轼遭受排挤,远离京城时,默默地陪他走过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照顾他,宽慰他,让苏轼依旧怀着自由的心,咏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景。相伴二十五年后,她翩然离世,为此苏轼肝肠寸断,悲叹“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他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侍妾王朝云。1074年,她被王闰之从杭州的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年仅12岁,长大后,嫁予苏轼。在苏轼最困顿时,其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而小苏轼26岁的王朝云却不离不弃,万里随行,共赴磨难,一起走过惠州之艰辛。她最懂苏轼的心,是他的红颜知己,她用她的柔情与相知,让苏轼仍存一颗豪放旷达的心境,吟唱“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而苏轼也把这份情感洋溢在为她而写的众多诗词里,称她为“天女维摩”。《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和《西江月·梅花》就是苏轼为报红颜而咏唱的千古名作。苏轼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轻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如行在那欢快美好的春光里,悠闲而旷达,情趣中又给人回味与思考。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上阕词人准确的写出来春末的景致,静动结合,空灵清婉,同时融情入景,又进行哲理性的议论。不缠绵悱恻却感人至深,给人一种疏朗的豪情。下阕,以墙外行人听墙内佳人荡秋千的欢笑声,却看不到佳人的容貌姿态,只能想象其中之味之妙。这一藏一露的艺术描写,创造了一个绝妙而瑰丽的诗境,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情感真率而不落于轻,实为词之上上之作。最后把“墙外行人”与“墙里佳人”的“有情”与“无情”作了绝妙的对比,与上阕一样得出极富人生哲理的感悟。该词构思精细,技法巧妙,寓情于景,清婉雅丽,灵动情趣,悠然中获得一份人生感悟。

  王朝云每次唱这首《蝶恋花》,为她们夫妻,在这清贫艰辛的流放生活里,相惜相扶,相知相爱,心中独辟出一片欢快的情趣之地,就如这词境,高雅清丽,逆境中自有一份平和与闲达,清贫里自有一份美好与惬意。不幸的是,朝云在惠州也驾鹤仙去。至此以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相知相惜与相爱。

  苏轼将王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并撰写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以记他们的相知相爱相思之情。联中“不合时宜”还典藏一故事,一日退朝,东坡吃饭后,扪腹徐行,问随从“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女答“都是文章”,他不以为然。又一人说‘满腹都是见识’,苏轼还是不以为然。至朝云,乃答“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东坡捧腹大笑。”

  苏轼生有四子,与王弗生长子苏迈,与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抚养成人。与王朝云生四子苏遁,夭折。

  苏轼重视友情,待人如赤子,诚挚天真,交游广泛,三教九流不论贵贱,相投便是朋友。他是大文豪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和陈师道、李廌之师,更是他们的密友,前四位称苏门四学士,并后两位合称苏门六君子。也因这份真诚,这些士林中的朋友,在苏轼仕途受挫、人生落魄的时候,不顾、不畏生死,伸出援手,让他收获了真正的友情。而那些乡野村夫、贩夫走卒、和尚道士一类的平民朋友则深深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的态度,在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时,也正是这布衣之交,让他仍能保持一种美好平和的心境,超然的飘行在文学里,享受出世的那份恬静与愉悦。

  【苏轼的文学艺术特点及成就】

  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大家和书画大家。

  文学上,他在诗词歌赋散文都有极高造诣,并皆获大成,但词的成就最高。苏轼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主张文学要“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求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散文上,他是宋朝继大儒欧阳修之后的巨人,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晁错论》中雄辩滔滔,笔势纵横,腾挪变化里发奇警之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可见其见解新颖,不落窠臼。在《记承天寺夜游》里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足见其笔法行云流水,清丽空明间文采飞扬。在《石钟山记》里写道“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读之这夜泊绝壁奇境,情调森冷,耸人毛发,如身临那神秘幽邃的奇险之地。

  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把散文和诗歌的写法融入赋中,使其更多几分清新灵动,给赋以新的生命,加之其瑰丽飘洒、谐和畅达的音韵,使之成为赋中的佼佼者,成为千古争相传颂的名篇。

  苏诗传下2700多首,多为咏唱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为主,诗中融入儒释道的对天地万物的观点和自己对大自然的哲理性思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或如李诗般气势雄浑,豪情飞扬,但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或如杜诗清新隽美,情致盎然,但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或如白诗流丽圆转,但更为奇警。豪放旷达里,细婉明丽中,给人美感,给人启迪,直教人流连回味。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尽显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的美感与才华。《东栏梨花》、《惠崇春江晚景》尽显苏诗比喻新颖贴切,想象细腻丰富,奇趣横生,引人入胜,写物传神,颇饶情韵。《题西林壁》又显苏诗独特之构思之气势,,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可见苏诗文思如潮翻泉涌,以情予景、以议化理,蕴含丰富、鲜新谐趣;抒写自由、格调流畅,极具形象美和韵律美,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大观。

  苏词流传350多首,多为婉约词,豪放词约占1/10.但苏轼突破了北宋词坛,写词必香软的樊篱,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创作出风貌新意的词体——豪放词。苏词为词添了新的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道路,使词多姿多彩更具魅力更有利于词长足的发展。

  苏词不仅以细腻婉约写爱情、离别、旅况,写山水自然景物,更写自己之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的词境和表现力,使词成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以如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来寄托自己的壮志豪情,格调雄健顿挫、激昂排宕。由此可见,“词圣”冠之苏轼,当之无愧!

  苏词或婉约细腻,清新隽秀,构思新奇巧妙,趣味盎然。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或清奇飘逸,素雅幽绝,疏朗温藉,以景抒情,以物言志。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西江月·梅花》、《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等;或豪放豁达,雄健飘逸,清旷奇绝,在挺拔遒劲、行云流水间抒壮志情怀,窥天地之变化法则。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等;或明丽圆润,奇警空灵,浮想联翩,逸兴遄飞,浪漫而理趣,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如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幻想乘风登月,又不甘心天阙的清寂;在《念奴娇·凭高眺远》从“翻然归去”,飞上“玉宇琼楼”的“水晶宫”;在《满庭芳·归去来兮》从“银潢尽处,天女停梭”到“青衫破,群仙应笑我,千缕挂烟蓑”融合天女织锦、王质遇仙的神话。虚构自己银河滩头巧遇织女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处境坎坷、欲远离政治风波的出世念头。让这里我们通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感受词人想象空灵,奇幻飘逸的浪漫情怀吧?

  轻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仿若飘行在梦幻飘渺的天宫玉阙,舞清姿,弄明月,感人事,发悟理。词上阕起句在对月饮酒中突然一问,奇思妙语破空而来,词人面对明月思绪万千,大有李白激情喷涌之势,对月当歌,乘风而游仙宫琼宇,同时这一问?又似词人在追问明月之起源、宇宙之诞生,又好似在惊叹造化的神妙,美景何时来之感慨。因此有了“我欲乘风归去”,出世为仙,上天探寻,在“高处不胜寒”中,似乎出世之途也充满艰辛。“起舞”两句,词意再转,似乎又该回到人间,但词人又不坐实,而让月下清影,似真似幻与出世入世的迷茫交织融汇,形成一个迷离飘渺的世界。把词人面对现实时,超然物外的道家老庄思想作了深妙的表现。下阕转为对月怀人而情景交融。词人的激情在明月“转朱阁,低绮户”的抚慰中,渐渐平缓,而独对明月,那思亲之思油然而生,继而而怨明月“何时长向别时圆”?但词人毕竟是旷达的,笔致是自由灵巧的,在看似无可转圜之地却能别开生面,仍从月上翻出另一番景致,让奇警的佳词美句,翩然而至。词人的情绪也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时空永恒中,超越自我,回归平静,又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中,让内心矛盾与怀人之思浑然莫辩,起于月而又归于月。该词构思巧妙,跌宕起伏又浑然一体,被誉为千古第一中秋美词。胡仔在《笤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词除以上特点外,还在语言音律进行了创新,他吸收了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使词清雄逸趣;在音律上,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更看重词的内涵与美感所赋予的文学生命,因而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别外,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词境词意。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贬黄州之前,他尚儒,有儒家所倡导的社会责任,他深切的关注百姓疾苦,作品在题材上主要反映“具体的政治忧患”,风格上,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贬黄州后,其尚道尚佛,用道去辨天地自然之法则,以佛的平常心对待生活,其作品将侧重点放在“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先前的“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取之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风格上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在书法上,苏轼擅长行楷,自创写意书法。他用笔丰腴跌宕,随心而发,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或轻盈奔放,或沉郁慢转,或天真烂漫,或婉雅飘逸,全在其当时之心境,故书法之意,可窥其心也。其书法上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并居其首。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梅花诗帖》、《前赤壁赋》等,其中《黄州寒食帖》被誉为是继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在绘画上,苏轼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高度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作品,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他擅于画墨竹、古木怪石。米芾评价他的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的画及绘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代表作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潇湘竹石图卷》等。

  总之,苏轼是千百年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全才。他就象一个琳琅满目的大观园,里面开满了红的、黄的、蓝的、白的,各色花朵,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其间还散布着修翠的竹,逸飞的柳,素雅的梅,蝶翩蜂舞,烟萦云绕;可见青山峡谷,怪石飞鸟,溪流潺潺,大江滔滔……漫行其中,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

  【奇人远去,奇才流芳】

  1101年7月28日,诗人在常州,带着他万丈的光焰,飞离人间,去那遥远而宽广的天际,去追寻他的梦,去一展他那在人间不能完成的抱负……

  诗人走了,诗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却永远驰骋在人间,被人们吟唱,被人们品赏;永散一缕馨芳,清明世界,纯美心房。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无双女侠
相关热词: 文字生活 会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