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在审计工作中深入实践十六大精神

2004-11-22 00:00 来源:福建厦门市审计局·吕云河

  200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2004年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已作出明确规定: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贯彻二十字方针,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积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根据总体要求,全面正确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审计工作指导思想上,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对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防止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流失;二是积极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提高;三是切实加强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宏观管理方面的作用。

  一、审计工作必须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审计工作属上层建筑范畴,是为社会生产力服务的。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审计,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目的,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就是保障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服务。审计机关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审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服务的思想,站在经济建设的前沿,当好国家的经济卫士,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审计机关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就是要紧扣这个目标来开展各项工作,使审计工作真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1、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高速健康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监督部门,负责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客观上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开展审计监督,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又是审计机关的第一要务。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本地区的经济中心开展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十六大精神统揽工作全局,一要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决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认真开展审计监督;二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把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上,放在对各类资金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的跟踪监督上,放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惩治腐败上;三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使审计工作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2、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水平。审计,作为监督、执法部门,20年来,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依法审计,用“三个有利于”来处理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相关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影响越来越大。今后仍要为建设法治国家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在维护财经秩序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审计,为优化经济法治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在审计工作中,要与其他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以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会计法等法规为依据,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的要求,不断加大对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审计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用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尊严,使审计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卫士”,树立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3、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审计工作放到经济建设大局中去对待。20年来的审计实践表明,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审计监督。当前,财政领域中的违法违规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会计核算不真实、财政财务收支中弄虚作假行为十分突出。既扰乱了经济秩序,也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审计机关要跳出就审计论审计的框框,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审计工作自觉地放到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中去对待,加大审计力度,拓展审计领域,把查处各种阻碍和破坏生产力发展的案件和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严格监督财政的“挖革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农资金、扶持外贸资金和教育资金等事关社会生产力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资金使用,监督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4、大胆披露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宏观调控服务。审计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要坚持从微观入手、从宏观着想,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和审计资源,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大胆披露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相应提出对策建议,为宏观调控服务,为经济管理服务。一是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监督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在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措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将国民经济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三是通过对微观经济单位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宏观角度提出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建议,发挥经济管理的“谋士”作用。

  二、审计工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新阶段,要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必须时时把握十六大精髓,善于从全局高度研究新情况、提出新举措,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审计事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总结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方法,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时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策略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审计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努力在发展中取得成绩,开创新局面。审计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以及审计管理体制创新等。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审计创新实质是与时俱进,关键要把握好“时”、解决好“进”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形势,切实增强与时俱进的意识。其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审计工作规律。第三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工作。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协调、审计管理创新与审计业务创新相促进、审计内容创新与审计方法创新相配套、审计与审计调查相配合、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辉映。

  1、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努力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按部就班、就事论事的思想状况和思维模式,站在审计事业发展的前沿,敏锐洞察、牢牢把握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审计工作始终跟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地区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自觉摒弃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旧思想、观念、思路和做法对审计工作地束缚,积极适应形势需要,加快审计发展。(1)努力实现审计思维的“三个转变”。努力实现从单纯财务收支型审计向财务收支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型审计转变,从单纯监督型审计向监督与服务结合型审计转变,从单纯强调审计覆盖面向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型审计转变,从手工型审计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审计转变。逐年加大效益审计的比重,逐步提高审计调查的质量;(2)努力实现审计组织方式的“两个结合”。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财政审计,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支出审计中,由主要审计本级支出向本级支出与补助下级支出审计并重转变;要以财政审计为龙头,统领其它专项审计。金融审计要发挥“眼睛”的作用,要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着力于揭露问题,促进政策、制度和监管的完善。企业审计要继续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坚持“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思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审计要调研,总结经验,促进规范,防范风险。

  2、正确认识审计工作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工作的创新。 (1)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改进审计管理方法,努力建立以审计计划管理为龙头的科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使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效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2)要整合审计力量资源和审计信息资源,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把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与综合运用审计成果有机统一起来,提高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一是在审计工作中,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立意要高,选项要准,思路要清,抓住影响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选择经济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领域作为审计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制定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案;二是对党委、政府关心和群众关注的重大项目要长期跟踪审计,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大监督力度;三是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加强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和规范管理的对策、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审计报告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加大落实审计决定,作为巩固审计成果的有力举措;五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审计公示和公告制度,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六是积极探索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3、积极推进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审计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特别是2002年金审工程正式启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在金融、企业、财政等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金融审计中效果显著。但审计信息化建设也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地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在地区之间、层级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在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审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误区,一些地方和单位重建设轻应用、重开发轻推广、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重形式轻实效,特别是对计算机在审计实施中的应用重视不足;就全国而言,统筹规划和协调不够,低层次重复开发的现象比较突出。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进审计网络建设,形成审计信息技术快速通道。计算机在审计管理中的应用,要把重点放在审计信息管理和使用上,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促进信息集合和资源共享;二是积极推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三是,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计算机在审计实施中的运用上,重点推进计算机审计。在“用”上下功夫,结合审计业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果。

  4、优化结构、提高技能,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审计干部队伍。当前,在审计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诸如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与工作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为此,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合理的审计干部队伍,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审计干部的头脑,提升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从而转化为审计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职业理念;二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调整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培养多层次审计人才。使审计人员精通业务,熟练掌握审计法规和准则规范,具有较强的查账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确保审计质量。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以自学为主,通过统一考试予以确认。审计工作中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要通过抓好骨干培训的方法予以解决,发挥好骨干对工作和对其他人员的带动辐射作用。有针对性地抓好部分高级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定数量的高层次审计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审计专业人才;三要努力培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公道正派、客观公正;四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坚持依法审计、依法办事;五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工作机制。良好的道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公道正派、客观公正;四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坚持依法审计、依法办事;五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工作机制。